西太一見王荊公舊詩偶次其韻二首

《西太一見王荊公舊詩偶次其韻二首》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六言絕句組詩作品。第一首詩是寫鄉關之思,併兼寫對王安石的懷念之意。第二首詩直接抒發對王安石的懷念之情,並隱含有對王安石的惋惜之意。詩用六言,含思婉轉,明朗流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西太一見王荊公舊詩偶次其韻二首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東坡全集》
  • 文學體裁:六言絕句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西太一見王荊公舊詩偶次其韻二首
其一
秋早川原淨麗,雨餘風日清酣
從此歸耕劍外,何人送我池南
其二
但有樽中若下,何須墓上征西
聞道烏衣巷口,而今菸草萋迷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西太一:指西太一宮,是為祀太一神而建的祀所。因神所行方位不同,而建於不同地方以應之。西太一宮在汁京西南八角鎮,天聖六年(1028)建。王荊公: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
⑵川原淨麗:原野明淨美麗。
⑶風日清酣(hān):言秋雨新晴,風和日美。
⑷劍外:即劍門關以南,指蘇軾的故鄉西蜀。
⑸池南:一說指池陽縣以南,今陝西涇陽西北方,此處代指歸蜀之路。一說指鳳凰池,中書省所在之地。當時作者任中書舍人。
⑹樽(zūn):酒杯。若下:酒名。吳興(今浙江湖州市)若下村,產酒出名,故以村名代酒名。
⑺墓上征西:曹操年少時自述志向,希望博取封侯,做征西將軍,死後得以在碑上題“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見《三國志·魏武紀》)。這裡以墓上征西比喻身後留名。
烏衣巷:東晉時王、謝兩大世族在金陵的宅第所在地,位於今南京市東南。唐劉禹錫金陵懷古》云:“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王安石罷政後居住在金陵,作者故用烏衣巷為喻。
⑼萋迷:迷茫的樣子,形容草繁盛。

白話譯文

其一
秋天早晨的原野明淨美麗,雨後秋風清爽,陽光嫵媚。今後我辭官離京,返蜀耕田,有誰在池南為我送行。
其二
只要杯中總有美酒,墓上征西將軍的字樣又何須追求。聽說現在的王荊公府宅,如今已菸草淒迷令人生愁。

創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蘇軾在朝任翰林學士知制誥,立秋奉敕致祭西太一宮神壇,看到宮內舊石王安石的題壁詩二首。當時王安石已經在當年的四月去世,新喪未久,蘇軾感念平生,遂作次韻詩二首。王詩原作二首云:“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東西。今日重來白首,欲尋陳跡都迷。”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組詩是少見的六言絕句。王安石的原詩其一明顯是抒發懷念故客之情的,而其寫景疏略,色彩鮮明,語言清新流麗,實在已是上乘之作。要超越它殊為不易。但是蘇軾卻敢於在前輩面前寫出自己的新語,並且毫不遜色,確實是難能可貴。
第一首詩是寫鄉關之思,併兼寫對王安石的懷念之意。秋初的山川原野明淨而秀麗,雨後的空氣清新而酣暢,即勾起作者的懷鄉之思。只是如果現在歸耕巴蜀,便無人能送作者到池南的歸鄉路上了。這首詩首先從西太一宮的秋郊美景入題,後筆鋒轉到懷鄉和對王安石的懷念之上,感情的發展流暢而不突兀;比較兩詩,王詩寫春景,蘇軾寫秋景,前者寫出春和日麗的特色,而後者則完全是秋天清朗的景象,可以說是各有千秋。
第二首詩直接抒發對王安石的懷念之情,並隱含有對王安石的惋惜之意:只要有吳興若下村所釀的美酒在手,就足以自娛一生,河必像曹操那樣至死還不忘記流芳百世呢?烏衣巷口曾經是煊赫一時的王謝兩族所居住的地方,現在不也是滿眼荒煙野草,景象全非嗎了?蘇軾的言下之意實際上是指王安石不應當擔當宰相之位並大興新法,而應當以在野之身潛心學術,其實這也反映了當時一般久對於王安石的看法:既對王安石一的人品學術甚為推崇,又極力反對新黨大力推行的變法運動,認為新黨所作所為擾亂了百姓的生活,只是聚斂錢財而已。蘇軾對於新法也多有抨擊,在這首詩中他對王安石的評價仍然秉持著原來的看法。

名家評價

南宋·蔡正孫詩林廣記》:此篇止書景物而欲引歸之意。先生蜀人,自京師言蜀,則寫劍外矣。
清·紀昀《紀評蘇詩》:六言難得如此流利。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