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s SWU)是西南大學二級學院

1950年10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同意將原國立女子師範學院與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合併,更名為西南師範學院。這兩個學院的史地系合併為西南師範學院史地系,2006年3月“資源環境科學學院”更名為“地理科學學院”。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下設4個系和1個實驗教學中心,開設4個本科專業,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1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4個碩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在讀學生1100人,在讀全日制碩博研究生230餘人,在站博士後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 外文名: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s SWU
  • 創辦時間:1952年10月13日
  • 類別:二級學院
  • 主管部門:西南大學
  • 現任領導喻尚其(現任書記)
    楊慶媛(現任院長)
  • 專職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 本科專業:4個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
  • 院系設定: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地理教育4個系
  • 院訓:明理有德、尚思篤行
  • 地址:重慶市北碚區天生路2號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專業設定,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科建設,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合作交流,文化傳統,院徽,院訓,現任領導,知名校友,

歷史沿革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前身史地系伴隨西南師範大學建校而誕生,是學校開辦最早、培養人才最多的系科之一。
1950年10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同意將原國立女子師範學院與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合併,更名為西南師範學院。這兩個學院的史地系合併為西南師範學院史地系。
1952年10月13日,教育部批准將史地系分為歷史系和地理系,西南地區高等院校第一個地理系在西南師範學院成立。
1995年,地理系經學校批准更名為“城鎮與資源環境科學系”。
1999年3月,升格為學院,名稱定為“資源環境科學學院”。
2005年7月,經教育部批准西南師範大學與西南農業大學合併成立西南大學。
2006年3月,西南大學資源環境科學學院更名為“地理科學學院”。

辦學條件

專業設定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下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地理教育4個系,開設4個本科專業。
本科專業
地理科學(免費師範)、地理科學(普通師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10月,學院有教職員工102人,其中:專任教師80人(正高職稱17人、副高職稱24人、中級職稱39人),實驗人員9人(高級實驗師3人、實驗師5人、助理實驗師1人),88%以上的教職工具有博士學位,33%以上的具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經歷;有專職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9人,碩士生導師33人,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和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各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教育部骨幹教師1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3人、後備人選1人。
專職院士:袁道先(中國科學院院士)
師資隊伍
教授(研究員):韓旭軍、蔣勇軍、李廷勇、廖和平、馬明國、時偉宇、湯旭光、凃建軍、王成、王建力、謝世友、徐剛、楊慶媛、楊曉霞、周廷剛、宗會明副教授:陳杰、陳俊華、何多興、賈亞男、匡鴻海、黎明、劉敏、龍曉泳、羅紅霞、沈敬偉、沈立成、宋立生、田永中、王勇、楊平恆、楊勛林、楊琰、葉許春、張安明、張美華、趙龍、周寶同、周文佐

教學建設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1個重慶市特色專業,1門重慶市精品課程;1個重慶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重慶市級科普基地。
重慶市特色專業:自然地理學
重慶市精品課程:《中國自然地理》
重慶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實驗教學中心
重慶市級科普基地:西南大學天文地質館

學科建設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1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4個碩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1個重慶市一級重點學科,2個重慶市二級重點學科。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地理學
博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自然地理學
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地理學
碩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第四紀地質學
重慶市一級重點學科:地理學
重慶市二級重點學科: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3個省部級科研平台,其中國土資源部野外基地1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1個,重慶市套用工程研究中心1個,其他科研機構5個。
國土資源部野外基地:岩溶生態環境-重慶南川野外基地
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岩溶環境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重慶市套用工程研究中心:遙感大數據重慶市套用工程研究中心
其他科研機構:國土資源研究所、區域經濟研究所、旅遊研究所、綠色低碳研究所、精準扶貧與區域發展評估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2-2016年,學院先後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80餘項及其他各類科研項目380餘項,其中國家重大研發計畫項目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基金35項,科研總經費8328萬元;發表論文60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13篇;部分研究成果如岩溶動力系統運行機制、過去全球變化的石筍記錄和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等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科技獎項6項,出版專著及教材14部。
地理科學學院2016年科研項目
負責人項目名稱項目來源
馬明國
生態物聯網示範數據評價和生態套用
科技部
孫玉川
岩溶槽谷石漠化治理固碳增匯試驗示範
其他(部委)
楊琰
豫西末次冰消期以來關鍵季風突變事件石筍記錄與現代洞穴監測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楊慶媛
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蔣勇軍
喀斯特槽谷區土地石漠化過程及綜合治理技術研發與示範
科技部
資料來源:

合作交流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與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卡迪夫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伊利諾州立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開展了多層次教學與科研交流與合作,每年教師出境交流人數20餘人次,學生出境交流規模30餘人次。學院面向全球招收各類留學生。

文化傳統

院徽

釋義: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徽設計主要由外部、內部圖形和中文英文文字信息三部分組成。主色調選用西大藍,也暗合地球作為蔚藍色星球所隱喻的地理科學,其色調也象徵青春、活力與科技等內涵。其中的“1952”指學院最早成為獨立系科之始,上面中文與下面英文即為“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中英文全稱。
院徽院徽
其外部圖形以正右方向為起點順時針方向成圓,寓意每日朝陽從東方升起,經行一日而日日圓滿;線圈留有一小口,可近似Geography(地理)的首字母“G”,既代表地理學科的專屬性,又可象徵不自滿也不自封的品行。
院徽內部上半部分為簡化的地球圖形,再次在視覺和信息傳達中強調學院在地理科學領域的專屬性及專業性;下半部分似一雙手托起地球,也似一本翻開的書卷或展開的雄鷹雙翼,表達地理學人呵護地球、探求地理奧秘、保護環境的人文與科學價值取向,表達學院誨人不倦、孜孜以求的學風教風,激勵地理學子奮發向上,展翅飛翔。

院訓

明理有德、尚思篤行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
院長
黨委副書記
副院長
馬明國、王勇
資料來源:

知名校友

閆小培: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市副市長。
周介銘:四川師範大學校長。
王一鳴: 副院長, 研究員,博導,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許炯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錢樂祥:教授, 博士, 廣州大學博士生導師。
邱道持: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長。
王力:男,教授,人文地理專業碩士導師,生態學專業博士導師。
吳康明: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副校長(副院長)。
譚淨:致公黨重慶市委,歷任副秘書長兼組織處處長、秘書長、副主委兼秘書長。
羅清泉:2006年12月至今任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