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學生物材料與表面工程研究所

西南交通大學肇建於1896年,曾先後定名“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唐山交通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等,1972年,學校更名為西南交通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南交通大學生物材料與表面工程研究所
  • 建立時間:1992年建立
  • 創建人:黃楠教授
  • 地位:四川省人工器官改性重點實驗室
大學簡介,研究所簡介,

大學簡介

1989年,總校遷往成都,(峨眉成為分校,後改為校區)。2002年在成都犀浦建設新校區,遂形成今日“一校、兩地、三校區”的辦學格局。
是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特色985工程”建設序列的高校之一,培育了以竺可楨、茅以升、林同炎等43位院士,姚桐斌、吳自良、陳能寬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以及國家和省部級領導、為數眾多的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行業領軍人物和優秀企業家為代表的近二十萬優秀人才。

研究所簡介

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材料及表面工程研究所是由歸國學者黃楠教授於1992年建立的生物材料與表面工程研究室發展起來的,是專門從事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的專業研究與開發機構,現該研究所是四川省人工器官表面改性重點實驗室,於2003年成為教育部先進材料製備重點實驗室。
該研究所現有中高級職稱研究人員12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研究人員6人,研究隊伍大部分具有博士學位,研究隊伍素質較高,隊伍比較穩定,研究隊伍團結凝聚力強。研究所在讀博士生、碩士生20餘名。在研或已完成"人工心臟瓣膜表面改性"領域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四項(主持)、"863"項目一項(主研), “973”項目一項,省部級項目三項。年均科研經費在50萬元左右,該研究所的開發的人工心臟瓣膜也即將產業化。另外在其它領域,還主持了省部級套用項目多項。
研究所儀器設備齊全,擁有表面改性的相當先進完善的設備。現有電漿浸沒離子注入(PIII),等離子聚合、過濾金屬弧源沉積、ECR電漿改性、非平衡濺射沉積等系列國際先進水平的材料表面改性設備以及臨界點乾燥儀、分光光度計、表面能測試儀、四探針電阻率測試儀及十萬分之一天平、超顯微硬度計、自動凝血儀、精密電化學工作站、精密摩擦實驗機等高性能的專用研究設備及超淨實驗室、細胞培養室等.目前研究所的專用儀器設備總價值在 1000萬以上。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還擁有環境掃描電鏡、原子力顯微鏡、薄膜射線衍射儀等愈2000萬元先進材料表征分析設備。
研究所採用離子束方法對人工心臟瓣膜材料進行表面改性,研究和合成Ti-O薄膜以及Ti-O/Ti-N複合薄膜生物材料,是該室首先提出並實現的。目前已取得研究成果多項,已發表文章100餘篇(其中60餘篇被國際權威檢索機構SCI、EI、ISTP收錄),申請與獲得中國及國際發明專利6項,三次列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成果年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推廣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優秀成果彙編(第三輯,1996-2001)。獲得四川省1998年科技進步獎、教育部骨幹教師基金優秀成果。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項目(“973”)的中期評審中以良好的進展名列前茅。研究所黃楠教授是生物材料表面改性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部級優秀教師,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擔任中國材料學會理事、國際電漿物理會議、電漿套用委員會執行委員、四川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科技廳新材料高技術顧問專家、四川省學術帶頭人等。被邀請主編和參加編寫專著三本,在國際會議上作邀請報告6次。
研究所現與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建立了科研合作關係,具有廣泛的國際合作關係。平均每年派出合作研究人員2人、接收國外學者前來合作研究3人。該研究室已與德國Rossendorf研究中心、美國Laurence Berkeley國家實驗室、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及清華大學、協和醫科大學、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等境內外多家大學、科研機構建立的科技合作關係,實現設備資源、技術資料及人才資源共享。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