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成立於1965年,是20世紀60年代國家在三線重點投資建設的稀有金屬材料研究基地和行業開發中心。經過不懈努力,在祖國西部已經初步建成了在國際、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和地位的稀有金屬及有色金屬新材料與加工技術重要的科研和成果轉化中試基地。

2019年7月,榮獲全國模範勞動關係和諧企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
  • 成立時間:1965年
  • 資產總值:31.65億元
  • 儀器設備數:3000多台套
規模,研究方向,研究領域,主要成果,

規模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是我國重要的稀有金屬材料研究基地和行業技術開發中心、是稀有金屬材料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金屬多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超導材料製備國家工程實驗室中國有色金屬工業西北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的依託單位,地處西安、寶雞、商洛三地七區。研究院現有資產總值31.65億元,儀器設備3000多台套,2008年實現綜合收入21.7億元,正式職工2396人,其中科技人員近千餘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高工200多人,博士、碩士200餘名。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一個由具有較強綜合科技實力的國家級重點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和若干產業化公司組成的大型科技集團,形成了基礎研究、工程化和產業化並舉的發展模式。已經建成了一批在國際上有相當影響的材料研究領域,共獲得1100餘項科研成果獎和180項專有和專利技術。同時,研究院加強成果轉化及工程化工作,共開發試製新產品10000多項,擁有工程化研究中心和多項國家高技術產業示範工程項目。還十分注重科技產業化進程,發起組建了10多個控股參股的技術企業,形成了國內最大的稀有金屬新材料科研、生產基地。
在國內外學術界,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也占有重要地位,是國際鈦協會、國際低溫材料委員會、國際普蘭西難熔金屬協會、國際材聯、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等10多個國內外學術組織的團體會員、理事或委員單位。與美、日、德、法、俄、奧地利、波蘭等國家有多項常年政府間合作與交流項目。

研究方向

發展戰略高技術新材料、改造和提升基礎原材料、推進技術產業化、滿足國家重點工程和國防建設的需求。

研究領域

材料研究:包括超導材料鈦合金難熔金屬及其合金、核材料、貴金屬及其合金、生物工程材料、納米材料、高性能特殊材料及催化劑研究。
工藝技術研究:包括加工工藝、粉末冶金、金屬爆炸加工及焊接、腐蝕與防護、冶金、稀有金屬裝備設計製造、精細化工技術研究。
基礎研究:包括材料套用、材料加工基礎理論和金屬材料微觀組織結構研究。
以上材料和製備技術的工程化研究。

主要成果

建院以來,共取得1500餘項成果和150多項專利及專有技術,其中國家級、省部級獎勵成果350多項,開發試製新產品8500多項,有14項獲國家優秀新產品金龍獎,7項獲國際博覽會金獎和銀獎或國家火炬計畫項目獎。先後為我國國防工業、機械、冶金、化工及其他重點工程和部門提供了許多有特殊要求的稀有金屬材料或元器件。第一個將熱強鈦合金TC9用於國產先進航空發動機上;第一個取得適航證將鈦制緊固件用於國產飛機上;生產出我國第一張鈦/鋼複合板;研製出第一根直徑1米的電解銅箔用無縫鈦陰極輥和第一根無縫變形大鉬筒(φ216mm);用國內的Zr-4方盒裝備了我國第一座低溫供熱核反應堆;第一個C103鈮合金輻射冷卻噴管用於運載火箭發動機上保證了衛星發射成功;第一根Nb合金天線用於我國自行研製的回收衛星上;工業規模生產第一批鋯-2合金核反應堆堆芯包套管和鉿控制棒;是我國在低溫超導材料高溫超導材料超導電性四創世界紀錄的單位,PMP法製備Y系高溫超導材料是世界三大製備技術之一,鉍系高溫超導電纜1998年被評為中國十大科技新聞;研製的第一根長370m、重500kgNbTi超導體熱核聚變裝置建造奠定了材料基礎;第一個低溫度係數高性能NdFeB磁體裝備在某型號飛機上;第一個研製Ti/不鏽鋼過渡接頭變異種金屬焊接為同種金屬聯接並成功地用於DFH-3號衛星上;還研製出我國第一批大直徑鎢、鉬、鉭、鈮單晶,第一台加工難變形金屬的溫軋管機。多次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嘉獎及冶金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的獎勵和表揚。歷年來我院獲國家發明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0項,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國家優秀期刊獎1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2項,部、省級獎300餘項,獲國家經貿委優秀產品獎(金龍獎)12項,獲北京國際博覽會(首屆、二屆)總計金牌2枚、銀牌2枚、銅牌1枚。成果利用率達90%以上,成果轉化率達到70%以上。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未央路96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