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蹋銅蹄(蕭衍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襄陽蹋銅蹄》又名《白銅蹄》歌,是梁武帝蕭衍的作品之一,描寫了南北朝常年征戰男女的相思離別之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襄陽蹋銅蹄歌》
  • 作品別名:《白銅蹄》
  • 創作年代:南朝梁
  • 作者:梁武帝蕭衍
作品全文,其一,其二,其三,註解,作品賞析,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其一

陌頭征人去,閨中女下機。含情不能言,送別沾羅衣(1)。

其二

草樹非一香,花葉百種色。寄語故情人,知我心相憶(2)。

其三

龍馬紫金鞍,翠毦白玉羈。照耀雙闕下,知是襄陽兒(3)。

註解

(1)陌頭:地頭。街頭。陌,田間小路。街道。征人:遠征之人。征戰之人。閨中:閨房中。下機:從織機上下來。含情:懷著感情;懷著深情。送別:送行離別。沾:淚沾。羅衣:輕軟絲織品製成的衣服。
(2)草樹:草木。非一香:並非一種香氣。花葉:花朵和樹葉。百種色:百種顏色。寄語:寄託言語。傳話,轉告。故情人:原來的情人。舊情人。相憶:相回憶。相思;想念。
(3)龍馬:《周禮·夏官·廋人》:“馬八尺以上為龍。”因以“龍馬”指駿馬。古代傳說中龍頭馬身的神獸。紫金鞍:紫金的馬鞍。翠毦:翠鳥羽毛裝飾品。白玉羈:白玉的馬籠頭。羈,馬籠頭。雙闕:古代宮殿、祠廟、陵墓前兩邊高台上的樓觀。借指宮門。借指京都。襄陽兒:襄陽的兒郎。襄陽藉的將士。

作品賞析

蕭衍的詩,頗受當時流傳的吳聲、西曲影響,多有寫男女之情的作品。比如《襄陽蹋銅蹄》(又名《白銅蹄》歌)三首便是。三首詩分述了三個場景:閨中少婦與情人分別、少婦在春天裡相思、與情人重聚。將這三個場景組合起來,可知它們剛好構成“分別——相思——重聚”這樣一個完整的故事結構。
先解說一下《襄陽蹋銅蹄》這個古怪的題目。據說蕭衍在襄陽時,忽然民間小兒傳唱起兩句歌謠:“襄陽白銅蹄,反縛揚州兒。”有聰明人解釋道:白是金色,白銅蹄,即金蹄,也就是鐵馬的意思。果然,後來蕭衍東下,軍中便有鐵騎長驅。東昏侯士卒被俘反縛,便是“反縛揚州兒”。(南朝時建康為揚州治所。隋唐以後才把揚州治所設於今江蘇揚州)因此,這兩句童謠便成了齊亡梁興的讖語。蕭衍稱帝後,便利用它製成新曲。表演時載歌載舞,大約是一人倡而眾人和,和聲的歌詞即“襄陽白銅蹄,聖德應乾來”。舞者先是十六人,後改為八人。蕭衍親自寫了三首歌詞,又令沈約也作三首。曲調和舞姿已無從聞見了,故只能欣賞一下蕭衍所作的歌詞。第一首是:
陌頭征人去,閨中女下機。含情不能言,送別沾羅衣。
寫的是襄陽少女輟織送行的情景,“陌頭征人”是她的情郎,也就是隨軍東下的兵士。“含情不能言”二句使人想起北宋柳永《雨霖鈴》中的名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不過氣氛當然不同。第二首是:
草樹非一香,花葉百種色。寄語故情人,知我心相憶。
是少女托人轉告情人之辭,叮囑他千萬不可忘卻舊情。“草樹”二句是她所見春日麗景,春色引動了強烈的春思。蕭衍東下時為正月;二、三月時,她的情郎還在江、漢一帶作戰。“非一香”、“百種色”,或許這位襄陽女兒還聯想到外面的世界有那么多野草閒花,生怕情郎眼亂心迷。第三首是:
龍馬紫金鞍,翠□白玉羈。照耀雙闕下,知是襄陽兒。
這是已經到了建康了,(雙闕,指京城宮殿前的樓闕),一群來自襄陽的戰士正在這兒耀武揚威。

創作背景

襄陽白銅鞮,又作襄陽白銅蹄、銅鞮謠、銅鞮歌、白銅鞮歌、襄陽白銅歌等,是從《襄陽蹋銅蹄歌》演化而來,最初由梁武帝蕭衍創作而成
據《辭源正續編合訂本》解釋,銅鞮,曲名。(樂府解題)都邑二十四曲,有白銅鞮歌,亦曰襄陽白銅鞮。9 E' G/  據乾隆版《襄陽府志·古蹟》載:“梁武帝為揚州刺史時,有童謠雲‘襄陽白銅鞮,反縛揚州兒’。及代齊稱帝,以斯謠為受命,瑞乃造《銅鞮歌》(一曰《白銅鞮》。李白詩‘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齊)唱《白銅鞮》’是也。”郭茂倩《樂錄》載:“本襄陽《踏銅鞮》,梁武帝西下所作。《玉台新泳》所載兩首皆沈約和《白銅鞮》,即太白所謂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者也。”
對襄陽人來說,梁武帝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在襄城十字街正中心高高聳立的昭明台,就是紀念他長子昭明太子——蕭統的建築。
梁武帝蕭衍曾被委任為雍州刺史。據《襄陽縣誌》載:“南北朝時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劃出荊州的襄陽、南陽、順陽、新野、隨等五郡為僑置雍州的實土,州治設在襄陽城內,南齊沿仍。”,  蕭衍鎮守襄陽期間,發生了一件事兒,促成了蕭衍創作了後來的樂府——襄陽白銅鞮。據《隋唐》記載:梁武帝之在雍鎮,有童謠曰“襄陽白銅蹄,反縛揚州兒。”識者言銅蹄謂馬也,白,金色也。及義師之興,實以鐵騎,揚州之士皆面縛,如謠言。在過去戰爭中,很多將帥都十分迷信,在開戰前往往都要祭旗禱告,並且還要找一個藉口,蕭衍也不例外。聽到這首童謠後,蕭衍認為時機成熟,便招兵買馬,聯合義師,起兵征討當時的昏君蕭寶卷。一舉攻占建康(今南京),建立帝位,應驗了襄陽童謠的話。_
梁武帝是一個文學雜家,詩詞曲賦,經史子集無不精通,並與謝眺、沈約等人合稱“竟陵八友”。特別是在樂府創作上頗有建樹。稱帝以後,時常想起當年鎮守襄陽時聽到的兒歌,因為這首兒歌為他稱帝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便懷著感恩的心,對襄陽兒歌進行改造,創作了新的樂府——《襄陽蹋銅蹄歌》。蕭衍創作了三首銅蹄歌后,覺得不足以表達對襄陽的思念與感恩之情,又下令讓自己的丞相沈約合詩三首,並讓他製成曲目,配上舞蹈,加以傳唱。沈約是南朝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沈約接旨後,當即奉和了三首《襄陽蹋銅蹄歌》。就這樣,襄陽白銅鞮從民間走進宮廷,從而傳唱天下,襄陽也因之而名聲大振。"
且歌且舞懷故地襄陽白銅鞮傳唱天下
梁武帝創作出了《襄陽蹋銅蹄歌》後,當即教人演習傳唱。這種傳唱的形制如何,不得而知。後人普遍認為,這種歌舞形式,是在跳舞的人身上,綁縛著許多銅鈴鐺,踢蹋而歌。這大約是梁武帝,懷念襄陽兒歌中的“襄陽白銅蹄,反縛揚州兒”,用銅鈴鐺綁在身上,意會銅蹄馬征戰疆場,快意殺敵的場景。這種考證,主要是從歌曲名稱上得來,顧名思義,銅蹄者,原是有錢人為馬釘的蹄掌。馬蹄踏地“嗒嗒”作響,清脆悅耳,後人歌舞時,也踏足而舞,摹仿而形。此種說法,也符合梁武帝製作該歌的初衷。但也有人考證,跳舞者身上綁縛銅鈴是為了增強節奏和音律感。
但也有不同觀點的。如《演繁露》載:“《玉台新泳》載《白銅鞮歌》,大抵主言送別,且皆在襄陽。”這種觀點就認為襄陽白銅鞮歌主要用於送別時詠唱。但筆者認為這種考證與梁武帝創作襄陽白銅鞮背景不符,有待考證。
據《古今樂錄》記載:“襄陽蹋銅蹄者,梁武西下所制也。沈約又作,其和云:‘襄陽白銅蹄,聖德應乾來。’天監初,舞十六人,後八人。”可見,在梁武帝初創這種歌舞時,是16個人一起邊唱邊舞的,到後來減成了8個人歌舞。
由於襄陽白銅鞮且歌且舞,並且規制嚴密,既有民間之風,又有王者氣派,很快風靡大江南北,廣為傳播。
據光緒版《襄陽府志·古蹟》載:“楚人好唱白銅鞮。”可見,不僅僅是襄陽人,而是整個湖北湖南等地的人都喜歡唱這種歌。

作者簡介

梁高祖武皇帝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裡(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建立者。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封臨湘縣侯,官至丹陽尹知事,母張尚柔。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頗有政績,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於台城,享年八十六歲,葬於修陵,謚為武帝,廟號高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