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龍燈舞

襄垣龍燈舞

龍燈舞是襄垣縣具有歷史悠久的傳統舞蹈之一。據《襄垣縣誌》(康熙版)記載:早在公元712年春,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別駕時,到襄垣濁漳河畔觀“魚潮”,千百條鯉魚飛躍水面,掀起巨浪,竟將他乘坐的龍舟擺得上下顛簸,十分壯觀。隨行的官員便齊賀曰:“鯉魚來朝拜,王駕定有兆運!”李隆基即興吟出著名的千古絕唱《鯉魚賦》,不久,果然他回朝當了太子、皇上。當時亭寨溝舉子恰在場親睹其景,值潞州官府為祝李隆基登基令各縣文娛進京祝賀, 亭寨溝舉子便制出巨龍一條,用20多人挑之進京,得到玄宗皇帝親自封其為龍舞狀元,從此亭寨溝老龍譽滿神州,後來朝神祈雨龍燈舞成為主要文藝形式。

解放前龍體內安裝的是蠟燭,有了電後安上電燈更為壯觀。解放後襄垣每年過元宵節進行龍燈舞大賽,金、黃、白、紅、綠色各彩龍上下騰飛,穿雲破霧,連綿起伏如長河滾滾,似追星趕月,十分壯觀,令人目不暇顧,心曠神怡。
龍燈製作,用布紮成龍狀(平年為12節,閏年為13節),龍頭裡安明燈。用20多個後生挑之,龍頭前用一個身穿彩衣青年,手持繡球引龍叫“耍龍燈”。大多數為兩條龍爭一繡球,故叫“二龍戲珠”。隨著歡快震耳欲聾的鑼鼓聲,鞭炮聲,龍跳躍起舞。解放前 亭寨溝龍燈還要上桌攀高,解放後為安全則改為平地起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