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鵑鳩

褐鵑鳩

褐鵑鳩(學名:Macropygia phasianella):體重1-2千克,體長300-400毫米。是一種體型大而尾巴長的褐色鵑鳩。背及尾滿布黑色或褐色橫斑。頭灰,頸背呈亮藍綠色。胸偏粉,漸至白色的臀部。雌鳥無亮綠色。背上橫斑較密,尾部橫斑有別於同地區的其他鵑鳩。 虹膜黃色或淺褐色,嘴黑色,腳紅色。

留鳥,通常棲息於稠密的森林地帶,喜二、三隻集成小群活動。主要以植物的果實和各種漿果為食。叫聲響亮,為kro-uum或u-wa聲,第二音節比第一音節更響更高,僅在近處可聞。分布於澳大利亞。

註:該物種曾經是“Macropygia amboinensis”的亞種“Macropygia amboinensis phasianella”,統稱“褐鵑鳩”,2014年劃分為獨立物種。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境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褐鵑鳩頭部、頸側和後頸為肉桂赤褐色或栗褐色,微雜黑色的細紋,額部、眼周和喉部的羽色較淡,頭頂和枕部近黑色,具紫紅色的光澤。背部、翅膀和尾羽為暗栗褐色,上背和翅膀具有綠紫色金屬光澤。尾羽甚長,顏色與背部相同,外側兩對尾羽的基部為銹褐色,並具有不明顯的黑色橫斑。下體為銹褐色或肉桂褐色,具不甚明顯的黑褐色細紋。頦部、喉部較淡而無斑。兩脅和腹部較暗。
虹膜藍色,嘴褐色,基部紅色,腳紅色。
大小量度:體重1-2千克,體長300-400毫米,嘴峰18-20毫米,翅191-210毫米,尾160-205毫米。

生境習性

通常棲息於濃密的常綠闊葉林中。常結2-3隻的小群活動,很少結成大群。疾速穿越樹冠層。落地時尾上舉。性情羞怯而膽小,很怕見人,不易接近,飛翔時翅膀振動的聲音很大。主要以草莓、麵包果等各種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東海岸,從約克角到維多利亞東部。
褐鵑鳩分布圖褐鵑鳩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7月。成對營巢繁殖。通常營巢於森林中茂密的樹枝上。巢呈盤狀,主要由細的枯枝構成,每窩產卵1枚。卵的顏色為暗奶油色,大小為23毫米×19毫米。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