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美狐猴

褐美狐猴

褐美狐猴(學名:Eulemur fulvus):是一種中等體型的狐猴。頭體長43-50厘米,尾長41.5-51厘米,體重2-3千克。尾長與體長近乎相等,尾毛密而長,多呈掃帚狀;眼大;被毛濃密,且具鮮明的顏色;吻部延長,形似嘴;外耳殼半圓形;後肢長於前肢,指、趾具扁指甲,較小的種類第2腳趾上是帶溝槽而彎曲的爪;有36個牙齒,只有鼬狐猴為32個牙齒,缺上門齒。

棲息於熱帶雨林或乾燥的森林或灌叢。白天或夜間活動,吃昆蟲、果實、蘆葦、樹葉,偶爾吃小鳥。單獨或以家庭方式結群。交配通常在5-6月發生。懷孕期大約120天,9-10月間在雨季來臨前幼仔出生。分布於馬達加斯加島北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亞種分化,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褐美狐猴是一種中等體型的狐猴。頭體長43-50厘米,尾長41.5-51厘米,體重2-3千克。上體的顏色從棕色到黃色或黑色,背側的毛色為棕灰色,腹側則是灰白色,尾巴的顏色比較深,臉部略黑,口鼻和頂冠通常呈深色,由暗灰色至黑色,眼睛的上方有淺色斑,臉部周圍均有毛須。下體稍灰白。耳朵周圍、臉頰和下頦底下具蒼白灰棕色的皮毛。尾巴毛皮濃密,在地面或樹枝上運動時背部呈弓形。眼睛呈豐富的橙紅色。

棲息環境

棲息於在熱帶雨林,在潮濕的山地森林和乾燥的落葉林發現。該狐猴是樹棲,大部分時間停留在樹冠的上層。

生活習性

活躍在整個白天和夜晚不同的時間。群居性,但是群體並不固定。通常集群為3至12隻個體,有時9-12隻在一起。每個個體都向身上塗抹尿液作為氣味識別。領地有重合,但是相鄰群體之間一般避免接觸。對森林的適應性很高。
在樹上或地面覓食。雜食性,主要食物為果實、植物和樹膠,另亦吃麵包、餅乾、猴飼料、香蕉、蘋果、番石榴、番茄、猴米糕、木瓜、花胡瓜、紅蘿蔔等。在一些地區,也吃昆蟲、蜈蚣、馬陸等。

分布範圍

該物種分布區域具有明顯間斷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北部的貝齊布卡河西部發現,在高原的森林也有零落分布,並在馬達加斯加東部的曼古魯河(Mangoro)以北。還被引進到馬約特島的葛摩島(Comoros)。

亞種分化

褐美狐猴(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褐美狐猴指名亞種
Eulemur fulvus fulvus
E. Geoffroy, 1812
2.
褐美狐猴馬約特島亞種
Eulemur fulvusmayottensis
Schlegel, 1866

繁殖方式

繁殖有季節性,交配通常在5-6月發生。懷孕期大約120天,9-10月間在雨季來臨前幼仔出生。一般每胎只產一個後代,也有雙胞胎的報導。褐美狐猴1-3年達到性成熟,在野外的壽命為20至25歲。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有限,被認為有一個適度數量減少的趨勢,這是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已被列為生存近危的物種。
該物種主要生活在馬島的四個國家公園(Ankarafantsika、Mantadia、Andringitra和Zahamena),兩個嚴格的自然保護區(Tsaratanana和Zahamena),和七個專項保護區(Ambatovaky、Ambohitantely、Analamazaotra、Bora、Mangerivola、Manongarivo和Tampoketsa -Analamaitso)(米特邁爾等人,2008)。有數百隻褐美狐猴混合居住在葛摩和馬約特島(一個非官方的狐猴保護區的小海島)。截至2009年,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動物園的黑美狐猴約有160隻,但遺憾的是許多黑美狐猴似乎與其他狐猴雜交或起源不明(2009年ISIS)。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