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冠鵑隼

褐冠鵑隼

褐冠鵑隼(學名:Aviceda jerdoni):為鷹科鵑隼屬的鳥類,是一種中型猛禽。體長46-48厘米,體重200克左右。頭頂紅褐色而具有黑色的縱條紋。頭頂有由2-3枚羽毛構成的長黑色冠羽,常常垂直地豎立於頭上,尖端為白色,特點非常鮮明。

棲居於丘陵、山地或平原森林,有時也出現在疏林草坡、村莊和林緣田間,多在晨昏活動。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蜥蜴、蝙蝠、鼠類和蛙等小型脊椎動物。棲息於高大樹木的頂枝,以細樹枝築巢。常單獨活動,有時也集3-5隻的小群。繁殖期間每次產卵2-3枚。屬留鳥

褐冠鵑隼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菲律賓、緬甸、寮國、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共分化為5個亞種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褐冠鵑隼為中型猛禽。頭頂紅褐色而具有黑色的縱條紋。頭頂有由2-3枚羽毛構成的長黑色羽冠,常常垂直地豎立於頭上,尖端為白色,特點非常鮮明。眼先、頭側灰色。上體為褐色,喉部為白色,中央還具有黑色縱紋,其餘下體棕褐色,具有寬闊的白色和紅褐色橫斑。飛羽上具有寬闊的暗灰色和黑色橫帶。尾羽為灰褐色,具有2-3道寬闊的暗色橫斑和寬的暗色亞端斑,飛翔時極為明顯。
雌鳥雄鳥大致相似但上體較淡,下體乳白色或茶黃色;頦、喉和胸具淡紅褐色條紋,頦、喉的中央條紋不甚明顯;額和頭頂前面兩邊淡茶黃色,具紅褐色條紋。余同雄鳥。
幼鳥似雌鳥。雄的幼鳥上體較暗,尾有4道,有時甚至是5道橫帶;羽毛基部具白色斑點。
虹膜金黃色。嘴鉛黑色,具有2個齒突。腳和趾為黃色或藍白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350g;體長460-480mm;嘴峰29-30mm;翅327-360mm;尾210-244mm;跗蹠35-40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緣地區,常出沒於茂密的森林中。

生活習性

留鳥,不遷徙。通常單獨活動,主要在白天,尤以早晨和黃昏較為頻繁,叫聲低沉,在天空中翱翔,飛速緩慢。主要以蜥蜴、蛙、蝙蝠、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等小型動物為食,但不攻擊鳥類。

分布範圍

原產地:孟加拉國、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遊蕩:新加坡。
產地不確定:不丹。
中國僅有指名亞種,分布於廣西、海南、雲南等地,為留鳥
褐冠鵑隼分布圖褐冠鵑隼分布圖

繁殖方式

每年4-6月繁殖,通常營巢於高山森林中的樹上。巢由枯枝和樹葉等構成,每窩產2-3枚,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44-45.7mm×35-37.2mm。

亞種分化

褐冠鵑隼(5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褐冠鵑隼加里曼丹亞種
Aviceda jerdoni borneensis
Brüggemann, 1876
2.
褐冠鵑隼蘇拉島亞種
Aviceda jerdoni celebensis
Schlegel, 1873
3.
褐冠鵑隼斯里蘭卡亞種
Aviceda jerdoni ceylonensis
Legge, 1876
4.
Aviceda jerdoni jerdoni
Blyth, 1842
5.
褐冠鵑隼菲律賓亞種
Aviceda jerdoni magnirostris
Kaup, 1847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稀有種。
列入中國國家II級重點保護動物。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瀕危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