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式綠化

複合式綠化

所謂喬、灌、草組合配置,就是以喬木為主,灌木填補林下空間,地面栽花種草的種植模式,垂直面上形成喬灌草空間互補和重疊的效果。這種綠化配置,林業工作者的專業提法叫“複合式綠化”,通俗說就是立體綠化。

基本信息,種植模式,

基本信息

複合式綠化,這是本市近幾年興起的綠化模式。
所謂喬、灌、草組合配置,就是以喬木為主,灌木填補林下空間,地面栽花種草的種植模式,垂直面上形成喬灌草空間互補和重疊的效果。這種綠化配置,林業工作者的專業提法叫“複合式綠化”,通俗說就是立體綠化。
複合式綠化,這是本市近幾年興起的綠化模式。“早期綠化,主要追求迅速見綠,什麼樹好活種什麼,絕大多數都是品種單一的喬木;草坪也是一種一大片。這幾年,樹多了,綠地多了,人們越來越注重環境美和綠地生態功能的發揮,綠量更大、植物配置更合理、造型更美觀、生態功能發揮更顯著的複合式綠化於是登上了舞台。”市園林綠化局造林營林處副處長袁士保介紹說。搖一把蒲扇,65歲的張益民老人坐在小區的樹陰底下乘涼。一抬眼,老人就能看見安定門外大街上的車水馬龍,卻感受不到轟隆隆的來往車輛聲。濃濃樹陰下,只聽得見鳥兒啁啾,夏蟬嘶鳴。複合式綠化,這是本市近幾年興起的綠化模式。
這裡是位於朝陽區的安華里小區。給老人送去寧靜和清涼的,是小區東門外40多米寬的綠化帶。高大的松柏,低矮的碧桃、迎春,貼地生長的玉簪,組成一面綠色的“隔音窗”,把噪音擋在了小區門外。
身居鬧市,而無車馬之喧囂。在北京,隨著喬灌草相結合的立體綠化模式越來越普及,城市綠化帶除改善空氣、美化環境外的另一大功能——“隔音降噪”,正得到越來越顯著的發揮。
其實,不用提醒,很多市民都有這樣的直觀感受:越是樹多的地方,感受到的噪音就越小。為什麼?“其實原理很簡單,植物對聲波有吸收和反射的作用。”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相關資料顯示:70分貝噪音,通過40米寬的林帶能降低10-15分貝;4米寬的綠籬可減弱噪音6分貝;公園中成片的樹木可降低噪音26-43分貝;綠化的街道比未綠化街道可降低噪音8-10分貝。複合式綠化,這是本市近幾年興起的綠化模式。
不過,林頻寬度、密度以及植被構成不同,消減噪音的程度也大不相同。“通常林帶越寬、越密,減噪效果越好;喬、灌、草組合配置的綠地,比單純由喬木或草地構成的綠地,消減噪音的效果要好。”這名負責人表示。
他所說的生態功能,其中就包括綠地的隔音降噪功能。在幾年的摸索中,本市的林業工作者們在怎樣利用複合式綠化消減噪音上已頗有心得。例如,在選擇喬木樹種時,最好選擇四季常青的樹種,如松樹、柏樹等,這樣冬天就不會因為落葉而降低減噪效果;如果選擇闊葉類喬木,儘量選擇葉多、枝多、樹冠緊密的闊葉樹種,這樣吸收和反射聲波的功能更顯著。在亞喬木和灌木的配置上,元寶楓、碧桃、迎春、女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二月蘭、紫花地丁等,耐旱、耐踐踏、抗蟲、好管理,還有抑制揚塵的作用,更適合做複合式綠地里的地被植物。
據統計,近年來,本市已經在長安街沿線綠地、安定門東大街、東直門南大街等上百條城市主要道路,以及京平高速、京藏高速等30多條重點綠色通道上,推廣複合式綠化。一道道由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共同組成的綠化帶,就是一扇扇綠色的“隔音窗”,有效消減了城市的噪音。

種植模式

複合種植模式即根據植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矮、冠幅大小、光及空間需求等)差異而取長補短,相互兼容,進行立體多層次種植,以求在單位面積內充分利用土地、陽光、空間、水分、養分而達到最大生長量的一種栽培方式。
在當今土地資源日趨緊張而人們又對物質的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複合種植模式能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率和單位面積的生產量,在一些適宜的種植領域推廣複合種植模式,不失為一種科學有效的選擇。人們對改善生態環境的呼聲不斷增強,加之國家工程建設的相繼啟動,各地對綠化苗木的需求急增,綠化苗木貯備不足而且缺口巨大,產業的開放性和利益的趨動,推動了綠化苗木產業的飛速發展。一個被人們譽為朝陽產業和利益巨大、前景看好的產業卻無規劃、無計畫、無市場預測、無科技含量地迅速低水平重複建設,惡性膨脹,導致綠化苗木這一朝陽產業在短短的十年時間內就形成了規模大、效益低、結構不良、呆貨壓倉、惡性競爭的不良格局。
一是由於種植密度大,小乾莖苗木多,8㎝以上適應市場需求的大規格苗木少,特別是喬木類樹種,作為城市綠化的主要樹種,大幹莖飽滿冠形的各類苗木十分緊缺;
二是由於缺乏規劃和滿足生態多樣性需求意識,常綠苗木多,彩色和落葉苗木少;
三是設計品種單一,喬木類多,球形、花灌類偏少,滿足不了現代城鎮綠化立體的、多層次、多觀賞面、多季度變化對各類 苗木的需求。
複合種植模式的樹種選擇:
(1)落葉喬木:銀杏、紫薇、木瓜、法桐、紅葉李、紅葉桃、紫葉矮櫻、國槐、垂槐、黃金槐、紅黃白玉蘭等經營時間長、經濟價值高,桿莖越粗越值錢、越大越值錢的樹種。
(2)常綠花灌木:大小葉黃楊、法國冬青、蚊母、莢迷、梔子花、龜甲冬青、金葉女貞、八角金盤、筆柏、龍柏等經營時間短,規格不大、1~2年可出圃上市,略為耐蔭的樹種。
(3)草本:蔥蘭、麥冬、玉簪、宣草等市場需求大的草本。
複合種植模式的經營時間及方式選擇
對落葉喬木,作長效產品經營,時間5~10年,甚至更長時間,作為上層苗木,要大行距栽植,至少3×2米以上,主要以培育乾莖和良好的冠形為目的。
對常綠花灌木,作短效產品經營,經營周期1~2年,總經營時間5年以內,作為下層苗木,要適當合理密植,視不同品種和經營目的來定株行距。如作為球形類培養,株行距1×1米左右;如作為色塊類培養,株行距一般在20cm×30cm以內,在上層喬木樹冠充分發育後,不宜栽植花灌木,宜改植草本,株行距為20cm×20cm。
複合種植模式的原理分析
(1)光的綜合利用:上層植物栽培落葉樹種,一是栽植株行大,短期內難以長滿,可以保證下層苗木有足夠的陽光滿足生長需求;二是落葉樹種在11月至次年4月的半年間處於休眠期,可以為下層植物光照不足提供補充機會;三是下層植物適當選擇稍耐蔭樹種,5~10月雖蔭蔽較大,但有較強的散射光,11月至次年4月有全光照,光的需求是可以滿足的;四是對新定植的色塊小苗而言,夏秋適當的遮蔭,更有利於提高存活率。
(2)土地的綜合利用:
一是土壤深層和淺層的綜合利用。喬木類樹大根深,主根一般分布在深層,而花灌木苗小根淺,一般分布在20~30cm的表土層,二者在土壤利用的空間分布上沒有根本衝突,土壤得到充分利用。二是花灌木經營時間短,一般1~2年要起挖出售,圃地土壤要重新翻耕和施肥,對喬木的主根沒有傷害,對其側根和表層毛細根有一定的傷害,但這種傷害是有益的,有利於喬木根系的收縮緊密分布和促生新根,有利於提高喬木移植的存活率。
(3)時間和經濟效益的綜合利用:
一是長期效益和短期效益兼顧,做到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綜合利用,提高了經營的穩定性,降低了經營風險。二是充分利用了人力資源。如果單一經營喬木類苗木,用工少,人力資源得不到充分發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