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迪南門秋夜對月

裴迪南門秋夜對月

《裴迪南門秋夜對月》是一首五言律詩,作者是唐朝的錢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裴迪南門秋夜對月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錢起
詩文內容,注釋,點評鑑賞,翻譯,賞析,意境,作者簡介,

詩文內容

夜來詩酒興,月滿謝公樓①。
影閉重門靜,寒生獨樹秋。
鵲驚隨葉散,螢遠入煙流。
今夕遙天末,清光幾處愁?

注釋

①謝公樓,這裡借指裴迪的書齋。原義一般指安徽宣城的謝朓樓。謝朓於南朝齊明帝時出任宣城太守,於城關凌陽山頂建造一室取名曰“高齋”。唐初宣城人為懷念謝朓,於“高齋"舊址新建一樓,因樓位於郡治之北,人稱“北樓”或“北望樓”。李白曾多次來宣城,登此樓憑弔,賦詩抒懷。《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末聯:“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故該樓又被稱為“謝公樓”、“謝朓樓”。
然而,此處將謝公理解為謝莊更為合適。謝莊,字希逸,南朝宋詩人,曾任太子舍人、吏部尚書等職。寫過著名的《月賦》。

點評鑑賞

翻譯

夜色漸濃了,幾個朋友正在一邊作詩一邊飲酒,氣氛很濃。這時中秋圓月升得越來越高了,將飽滿的光傾斜在裴尚書家的亭台樓閣之上。這空明的景象,顯然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人們都停下了吟詩飲酒的活動,與萬籟一同沐浴在月華之中,用心體味這份寧靜玄遠的宇宙之美。夜更深了,裴尚書庭院裡的層層門戶都已關閉,四處靜悄悄的,沒有風,連影子也那么安靜。院子裡有一株孤零零的樹,秋天到來它已脫去夏日的盛裝,凋零蕭瑟,今夜在月光映照下則顯得更加瘦削,令人心生寒意。月光越來越明亮,以至於樹上的喜鵲以為白日到來,撲啦啦受驚飛起。它的起飛震顫了樹枝,稀疏的樹上幾片飄然墜落。在白色的月華之下螢火蟲的光是暗淡得幾乎不能看見的。不過,當幾隻螢火蟲飛向遠方,詩人看到了它們的身體在煙靄中閃動。啊,一年之中最圓滿的月,今晚它的清光見證了多少人的離愁和相思?

賞析

整首詩在描畫景物上暗含布局,從空中的月亮到樓閣,到門戶,到院中的樹,再到樹上的鵲,到墜落中的樹葉,到螢火蟲,到遠處的煙靄,再到空中之月。中間描寫的那些景物,不僅將一個寧靜悠遠而透著清冷的秋夜傳遞到我們的想像之中,同時也從側面烘托出月色之明麗,整個構建起一片清空的意境。
“影閉重門靜,寒生獨樹秋”,此刻詩人才注意到,主人所在的深深的庭院,層層門戶早已關閉,戶外萬籟俱寂。一陣清風吹來,枝葉沙沙,引發無限寒意。人們頓時感到秋夜的清涼。
“鵲驚隨葉散,螢遠入煙流”,這兩句由寫四周的寂靜和初秋的涼意轉入寫月光,月色雖無形無影同時,但摹寫傳神。他還化用了前人的詩句。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鳥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之語。而錢起將鵲飛和葉落的意象連起來,饒有趣味。尤其那個“散”字,將樹葉脫離樹梢之後那種飄然無著落的感覺傳神道出。鵲飛是急速的,凌厲的;葉散是緩慢的,飄飄忽忽的。一急一徐,並且發生在明亮的月光之下,令人印象深刻。
“螢遠入煙流”,用的也是側面描寫的方法。沈德潛說:“月夜螢光自失,然遠入煙叢,則仍見流矣。此最工於體物。”用煙靄的暗淡襯托螢光,又用螢光之流失襯托月明,可謂運思入妙。有了這兩句,一個月明千里的銀色世界,異常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今夕遙天末,清光幾處愁?”詩人由領略、欣賞美好的月光,漸漸陷入了沉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面對這樣的月色,將會惹動多少人的愁思呢?最後兩句以問句作結,留待讀者去揣摩、思考,顯得意味深長。

意境

這首詩中,影閉重門,寒生獨樹,鵲驚葉散,螢飛煙流,月滿清光,整體營造出一種寧靜、冷清、幽遠的意境。

作者簡介

錢起(722—780),字仲文,吳興(今浙江吳興縣)人,天寶十年(751)賜進士出身,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稱錢考功,翰林學士,“大曆十才子”之一。其詩風格流麗,閒雅纖秀,尤其擅長刻畫景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