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海燕

裴海燕,女,1973年10月出生,山東大學環境工程碩士,山東大學微生物學博士,墨爾本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博士後,中國海洋大學環境工程學博士後,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裴海燕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73年10月
  • 職業:教師,導師
  • 性別:女
個人簡介,研究領域簡介,學習/工作經歷,年度招生計畫,代表性論文,出版專著,發明專利,科研項目,獲獎項目,主講課程,培養研究生情況,其他信息,

個人簡介

姓名 裴海燕 性別 女 出生年月 1973-10
學歷 博士研究生 學位 博士學位
專業技術職務及聘任時間 教授 [1970-01-01] 行政職務
博導聘任時間 2008-10-01
所在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所在一級學科名稱 環境科學與工程 學科代碼 0830
所在二級學科名稱 環境工程 學科代碼 083002
研究方向 【環境生物學】 【水污染防治技術與資源化】

研究領域簡介

主要從事環境套用微生物、能源微藻、污水的生物處理技術及回用、受污染水源的控制措施、污泥的脫水及處置領域的研究。
與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工程學院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Chemical and Biomolecular Engineering,the Melbourne School of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Peter J Scales 教授、英國女王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Centre for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atalysis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Queen's University,UK)Lin Wenfeng 博士、美國德州大學土木與環境系(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Pei Ruoting博士長期從事生物、環境、化學等相關交叉學科領域的國際合作研究。

學習/工作經歷

2010.12~ 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008.10~2010.12 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007.10~2008.10 副教授,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005.10~2007.10 博士後, 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006.03~2007.03 博士後,墨爾本大學化學與分子生物系,從事生物污泥脫水特性的研究。
2002.09~2005.06 博士研究生, 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專業為資源與環境微生物,獲理學博士學位。論文:海綿固定化微生物溶藻系統和溶藻細菌的分離鑑定及溶藻特性。
1999.09~2001.12 碩士研究生,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專業為環境工程,獲工學碩士學位。論文:氧化法殺藻研究。
1993.07~1999.08 山東新興元地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師,從事施工管理及工程預決算工作。
1991.09~1993.07 大學專科,山東礦業學院,專業為環境工程。
留學經歷:
2006.03~2007.03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化學與分子生物工程系,博士後,在Peter J Scales 教授領導的Solid Liquid Separations Group從事生物污泥脫水特性的研究。
2002.07~2002.09 日本岐阜大學流域環境研究中心,從事藻類分泌物研究。

年度招生計畫

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2名

代表性論文

1. Feng Sun, Haiyan Pei*, Wenrong Hu, Chunxia Ma. The lysis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in AlCl3 coagulation and sedimentation processe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2, 193-194:196-202. (SCI,EI)
2. Feng Sun, Haiyan Pei*, Wenrong Hu, Mingming Song. A multi-technique approach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FACHB-905 biomass during high algae-laden periods.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2012, Jul-Aug; 33(13-15):1773-9. (SCI)
3. Chang Tian, Haiyan Pei*, Wenrong Hu, Jun Xie. Phytoplankton vari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Nansi Lake,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12, (SCI, EI)
4. Chang Tian, Haiyan Pei*, Wenrong Hu, Jun Xie. Variation of cyanobacteria with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Nansi Lake,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2, 24(8):1394-1402. (SCI,EI)
5. Chang Tian, Xuetang Lu, Haiyan Pei*, Wenrong Hu, Jun Xie. Seasonal dynamics of phytoplankt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Dongping Lake,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12, (SCI)
6. Yuanyuan Shao, Haiyan Pei, Wenrong Hu*, Panpan Meng, Zheng Li. Bioaugmentation in a reed constructed wetland for rural domestic wastewater.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2012. (Accepted) (SCI)
7. Yuanyuan Shao, Haiyan Pei*, Wenrong Hu, Guangxiang Ma. Scree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New Denitrifying Phosphorus-Removal Bacteria.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2012. (Accepted) (SCI)
8. Yan Ji, Haiyan Pei*, Wenrong Hu. Identification and Nitrogen Removal Characteristics of a Denitrifying Strain. 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12. (Accepted) (SCI)
9. Chang Tian, Haiyan Pei*, Wenrong Hu, Jun Xie. Assessment of trophic status for Dongping Lake using comprehensive trophic state index and diversity indices. iCBBE, 2011. (EI)
10. Pei Haiyan*, Liu Qianhui, Hu Wenrong, Xie Ju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in Nansi Lake,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1,5(1):167-176.(SCI)
11. Bo Jiang, Haiyan Pei*, Wenrong Hu, Peng Chen, Qianhui Liu. The influence of aeration on nitrification and the nitrifier distribution in an upflow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for tertiary treatment of municipal sewage, 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2010, 24:308-320. (SCI)
12. Pei Haiyan, Hu Wenrong*, Liu Qianhui. Effect of protease and cellulase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activated sludg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178(1-3):397-403.(SCI)
13. Hongdi Xiao*, Haiyan Pei, Wenrong Hu, Bo Jiang, Yingbin Qin. Ga2O3 nanowires grown on GaN–Ga2O3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using a new method: Structure, 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Material Letters, 2010, 64: 2399-2402.(SCI)
14. Bo Jiang, Wenrong Hu, Haiyan Pei*. The effect of mechanical agitation on the stripping of bio-film from ceramic particles.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CBBE, 2010). (EI)
15. Bo Jiang*, Wenrong Hu, Haiyan Pei. The dispersion of extra-polysaccharide and protein of activated sludge in sodiumpyrophosphate solution.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CBBE, 2010). (EI)
16. Liu Qianhui, Pei Haiyan*, Hu Wenrong, Xie Jun. Assessment of trophic status for Nansi Lake using trophic state index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CBBE 2010). (EI)
17. Jiang Bo*, Hu Wenrong, Pei Haiyan, Chen Peng and Liu Qianhui. 2009, Nitrification performance of a pilot-scale UBAF treating secondary effluent of municipal sewage,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ICBBE 2009).(EI)
18. Pei Haiyan, Hu Wenrong*, Pan Jianqiang, Zhang Jicai. Simultaneou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using a two-sludge switching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8, 134(11):923-927.(SCI)
19. Xie Jun*, Pei Haiyan, Hu Wenrong et al. Study on the method of detecting dehydrogenase activity of living algae in fresh water.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CBBE 2008, 3722-3725. (EI)
20. Xie Jun*, Hu Wenrong, Pei Haiyan, Dun Mina and Qi Feng. Detection of amount and activity of living algae in fresh water by dehydrogenase activity (DH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8, 146:473-478. (SCI,EI)
21. Pei Haiyan, Hu Wenrong*, Mu Ruimin, Li Xiaocai. Alga-lysing bioreactor and the dominant bacteria stra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7,19(5):546-552.(SCI,EI)
22. Pei Haiyan, Hu Wenrong*. Study on algae removal by immobilized biosystem on sponge,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2006, 5 (4):327-332. (SCI)
23. Pei Haiyan, Hu Wenrong*. Lytic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fication of two algae-lysing bacterial strains,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2006, 5 (4):368-374. (SCI)
24. Pei Haiyan*, Hu Wenrong, Qu Yinbo, Mu Ruimin, Li Xiaocai. Degrad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wo Bacillus strains on the Microcystis aeruginos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5, 17 (2): 205-207. (SCI)
25. Hu Wenrong*, Pei Haiyan, Decomposed Characteristic of Azo Dyes by Ozonization with Ultrasonic Enhancemen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2, 47(12): 986-989. (SCI)
26. 頓咪娜,裴海燕*,胡文容。氨基苯酚和四氯水楊醯苯胺對活性污泥產率的影響,環境科學,2009,30(5):224-229。(EI)
27. 裴海燕,胡文容*。活性污泥與消化污泥的脫水特性及粒徑分布,環境科學,2007,28(10):2236-2242。(EI)
28. 裴海燕,胡文容*,曲音波,李小彩。紅球菌對銅綠微囊藻的裂解動力學,中國環境科學,2006,26(Supp1.):114-116。(EI)
29. 裴海燕,李富勝,湯淺晶,胡文容*。藻細胞破碎釋放有機物特性,中國環境科學,2003,23(3):272-275。(EI)
30. 侯慶傑,裴海燕*,胡文容。XP1菌株強化濕地植物脫氮及其對根際微生物的影響,環境科學研究,2011,24(8):857-864。
31. 侯慶傑,裴海燕*,胡文容。一株香蒲根際土壤脫氮菌株的脫氮特性及鑑定,中國環境科學,2011, 31(12):423-430。
32. 劉倩輝*,裴海燕,胡文容,蔣波。活性炭去除水體中微囊藻毒素的研究進展,工業水處理,2010,30(11): 8-11。
33. 劉倩輝,裴海燕,胡文容*,解軍。南四湖浮游植物種群構成特徵及季節變化,山東大學學報(理學版),2010,45(5):12-18.
34. 頓咪娜*,胡文容,裴海燕。殼聚糖在活性污泥和消化污泥調理中的套用,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9,31(6):86-91。
35. 陳朋,胡文容,裴海燕*。一株反硝化細菌LZ-14的篩選及其脫氮特性,山東大學學報,2009,39(5):133-138。
36. 頓咪娜*,胡文容,裴海燕,解軍。脫氫酶活性檢測方法及套用, 工業水處理, 2008,28(10):1-4。
37. 李晶*,胡文容,裴海燕。殼聚糖絮凝劑在檸檬酸廢水污泥處理中的套用,工業水處理,2008,28(8):18-21。
38. 李小彩*,裴海燕,胡文容。溶藻細菌及溶藻物質研究進展,工業水處理,2007,27(6):10-13。
39. 李小彩*,胡文容,裴海燕。一株紅球菌(p15)的溶藻效應研究,中國給水排水,2006,20(19):8-11。
40. 解軍*,祁峰,裴海燕,胡文容。脫氫酶活性檢測方法及其在環境監測中的套用,中國環境監測,2006,22(5):13-18。
41. 裴海燕,胡文容*。二氧化氯殺藻研究,山東大學學報,2004,34(5):104-108。
42. 陳磊*,裴海燕,解軍。改善南四湖水質的關鍵問題分析,中國給水排水,2003,23(20):6-10.
43. 胡文容*,劉培啟,裴海燕。O3和ClO2殺藻作用特徵與機理分析,科學通報,2003,48(5):429-433。
44. 裴海燕,胡文容*。O3殺藻特性實驗研究,工業水處理,2003,23(9):55-57。
45. 裴海燕,李富勝,湯淺晶,胡文容*。污水中有機物分子質量分布及其活性污泥法去除特性,中國給水排水,2003,19(12):51-54,。
46. 胡文容*,裴海燕。超聲強化O3氧化能力的機理探討,工業用水與廢水,2001,32(5):1-3。
47. 裴海燕,胡文容*,王仲鵬。聚乙二醇作為固定化細胞包埋劑處理印染廢水,山東大學學報,2001,31(6):511-518。

出版專著


南四湖藻類種群特徵,中國環境出版社,2010,北京。

發明專利


1. 裴海燕,胡文容,邵媛媛,孟盼盼,李政。一種污水處理人工濕地系統。 2012年12月授權。
2. 裴海燕,胡文容,邵媛媛。一種向潛流人工濕地中投加微生物菌劑及取樣一體化裝置。2012年7月授權。
3. 裴海燕,胡文容,邵媛媛。一株反硝化細菌及其在水體中與濕地植物協同脫氮的套用,發明專利號: 20111012394.2。2012年7月授權。
4. 裴海燕,胡文容,蔣波。一種用於污泥脫水的復配絮凝劑處理工藝。2011年11月授權。
5. 裴海燕,胡文容,張繼才,潘建強。一種同步反硝化脫氮除磷的污水處理工藝。2008年7月授權。
6. 裴海燕,胡文容,謝軍,祁峰。一種水中藻類定量檢測的方法。2008年5月授權。
7. 裴海燕,胡文容,蔣波。一種污泥內循環生物濾池掛膜方法。2010年12月授權。
8. 裴海燕,孫鳳,胡文容。一種通過DNA定量測定藍藻胞內藻毒素含量的方法。申請中
9. 裴海燕,胡文容,紀雁。一株具有自絮凝能力的兼性厭氧反硝化細菌及其用途。申請中
10. 裴海燕,胡文容,紀雁。一株具有完全反消化酶系的兼性厭氧反硝化細菌及其用途,專利申請號:20121020671.5。申請中
11. 裴海燕,胡文容,邵媛媛,孟盼盼,李政。一種反硝化聚磷菌強化人工濕地處理農村生活污水的方法。 申請中
12. 裴海燕,胡文容,邵媛媛,孟盼盼,李政。一種反硝化聚磷菌及其在污水處理中的套用。申請中

科研項目

 1. 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重點項目:南水北調東線調蓄湖泊藻類調查研究(2012年12月通過山東省科技廳鑑定,國際先進水平,第一位)
2. 山東省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南四湖藻類分布特徵及污染控制(2012年6月通過驗收,第一位)。
3. 山東省環保廳項目:強化人工濕地工程處理村鎮生活污水工藝研究(2011年4月通過山東省科技廳鑑定,國際先進水平,第一位)。
4. 山東省環保廳研發項目:城鎮污水處理廠高效低成本深度處理回用及強化污泥脫水性能技術開發(2010年12月通過驗收,第二位)。
5. 山東省中青年科學家獎勵基金:生物酶協同解偶聯劑污泥減量化研究(2009年06月通過驗收,第一位)。
6. 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生物酶預處理污泥減量化工藝及機理研究(2009年3月通過驗收,第二位)。
7. 973項目:反硝化聚磷菌強化南四湖人工濕地氮磷去除效果(2009年2月通過科技部驗收,第二位)。
8. 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重點項目:南四湖藻類種群構成特徵及其水華預防控制技術(2008年12月通過山東省科技廳鑑定,國際先進水平,第一位)。
9. 山東省科技重大專項可持續發展示範工程:城市污水優勢亞硝化細菌短程硝化反硝化處理工藝研究(2006年12月通過山東省科技廳鑑定,國際先進水平,第二位)。
10. 山東省環保局計畫項目:飲用水源藻類酶活性定量分析研究(2006年11月結題,第二位)。
11. 企業委託研究項目:O3+生物活性濾池組合工藝深度處理檸檬酸廢水(2006年9月通過山東省環保局鑑定,國內領先水平,第一位)。
12. 山東省環保局重點項目:利用反硝化除磷菌處理小城鎮污水的現場實驗研究(2006年4月通過山東省環保局鑑定,國際先進水平,第二位)。
13. 山東省中青年科學家獎勵基金:脫氫酶活性測定水中活體藻含量的研究(2006年4月結題,第二位)。
14. 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高效微生物固定化系統去除受污染水源藻毒素及機理研究(2006年2月結題,第二位)。
15. 高等學校博士點基金:固定化生物系統除藻效能及機理研究(2005年12月結題,第二位)。
16. 山東省科技廳專項:固定化載體材料的開發(2005年5月驗收,第二位)。
17. 山東省科技廳重點項目:高效優勢菌種固定化在印染廢水處理中的套用研究(2004年8月通過山東省科技廳鑑定,國際先進水平,第二位)。
18. 中日合作項目:受污染水源產生異臭味有毒有害藻類生物深度處理研究(2004年3月通過山東省科技廳鑑定,國際先進水平,第二位)。
19. 濟南市科技明星計畫:優勢菌種固定化在小城鎮污水處理中的套用研究(2004年8月通過山東省科技廳鑑定,國際先進水平,第二位)。
20. 山東省環保局重點項目: 高效菌種篩選培育及其在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探索性研究(2004年8月通過山東省環保局鑑定,國際先進水平,第二位)。
目前承擔的國家及省部級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產油脂能源微藻的脫氮除磷效果及其環境適應機制。(第一位)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效脫氮菌群生物強化南四湖人工濕地處理工藝及機理研究。(第二位)
3. 科技部國際合作計畫:藍藻細胞破損機理及其高效去除工藝研究。(第一位)
4. 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重點項目:南水北調東線主要湖泊藻類種群特徵。(第一位)
5. 山東省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計畫:藍藻細胞雙絮凝無破損去除工藝及其遷移轉化機理。(第一位)

獲獎項目

1. 南四湖藻類種群構成特徵及其水華預防控制技術獲2009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位)。
2. 受污染黃河水源處理工藝及其過濾技術在中水處理中的套用獲2004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二位)。
3. 受污染水源水殺藻及新型生物活性濾料處理工藝研究2002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二位)(2001年獲山東省十大科技成果首位)。

主講課程

《工程概預算》、《環境生物學》、《水源地污染控制》

培養研究生情況

指導碩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4名。
培養的研究生適合從事的工作領域
環境保護、市政管理和科研院所等部門從事管理、設計或教學、科研等相關工作。

其他信息

實驗室配有PCR擴增儀、DGGE電泳儀、凝膠成像儀、高速離心機、CST毛細吸收測定儀等儀器設備,歡迎具有化學或微生物背景的同學來從事相關博士後研究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