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彈

裝甲彈

裝甲彈又稱穿甲彈SABOT,是主要依靠彈丸的動能穿透裝甲摧毀目標的炮彈。用於摧毀坦克裝甲車戰艦等裝甲目標或者軍事防禦工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裝甲彈
  • 英文名稱:Armor Piercing
特點,介紹,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空心裝藥破甲彈,碎甲彈(HESH),被帽穿甲彈 Armour Piercing Capped round,

特點

裝甲彈特點為初速高,直射距離大,射擊精度高,是坦克炮反坦克炮的主要彈種。也配用於艦炮、海岸炮、高射炮和航空機關炮。用於毀傷坦克、自行火炮、裝甲車輛、艦艇、飛機等裝甲目標。也可用於破壞堅固防禦工事。
穿甲彈素以強拱硬鑽而著稱,也就是俗話說的硬碰硬。它主要靠彈丸命中目標時的大動能和本身的高強度擊穿鋼甲。俗話說,“打鐵先得自身硬”。要擊穿目標的裝甲,沒有一副硬朗的身子骨是不行的。因此,穿甲彈的彈丸,都是用比坦克裝甲硬得多的高密度合金鋼、碳化鎢等材料製成的。穿甲彈個個都長著非常堅硬的腦袋殼(即彈頭),是坦克、裝甲車輛的死對頭。當然,對付混凝土工事,它也照樣當仁不讓。發射時,穿甲彈丸在膛內高溫高壓氣體作用下,一觸及目標,就會把鋼甲表面打個凹坑,並且將凹坑底面的鋼甲像沖塞子一樣給頂出去。這時候,彈丸頭部雖然已經破裂,而彈體在強大慣性力的衝擊下,仍會繼續前沖。當撞擊力達到一定數值時,引信被觸發點燃,就引起了彈丸裝藥的爆炸。這時,在每平方厘米麵積上,可產生數十噸至數百噸的高壓,從而殺傷坦克內的乘員、破壞武器裝備。
現在我們知道,穿甲彈的穿透能力主要來源於彈丸運動時的動能。而要增大彈丸擊中目標時的動能,就必須提高彈丸的速度。我們現在使用的穿甲彈,除了用長管火炮發射外,還都將彈體做成流線型或長桿形,就是我們常說的脫殼超速穿甲彈。因為脫殼超速穿甲彈的彈丸形狀像支長箭,所以,還有人稱它為箭形超速穿甲彈。脫殼超速穿甲彈的穿甲本領更強。
按彈體直徑與火炮口徑的配合,分為適口徑穿甲彈與次口徑穿甲彈。按結構性能分為普通穿甲彈、次口徑超速穿甲彈和次口徑超速脫殼穿甲彈。
穿甲彈是在與裝甲目標的鬥爭中發展的。穿甲彈出現於19世紀60年代,最初主要用來對付覆有裝甲的工事和艦艇。第一次世界大戰出現坦克以後,穿甲彈在與坦克的鬥爭中得到迅速發展。普通穿甲彈採用高強度合金鋼做彈體,頭部採用不同的結構形狀和不同的硬度分布,對輕型裝甲的毀傷有較好的效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重型坦克,相應地研製出碳化鎢彈芯的次口徑超速穿甲彈和用於錐膛炮發射的可變形穿甲彈,由於減輕彈重,提高初速,增加了著靶比動能,提高了穿甲威力。

介紹

次口徑脫殼穿甲彈
20世紀60年代研製出了尾翼穩定超速脫殼穿甲彈,能獲得很高的著靶比動能,穿甲威力得到大幅度提高。70年代後,這種彈採用密度為18克/厘米?左右的鎢合金和具有高密度、高強度、高韌性的貧鈾合金做彈體,可擊穿大傾角的裝甲和複合裝甲。
穿甲彈早在十九世紀便已在戰場廝殺,當時,它主要對付裝甲戰船,用得還不普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面世,裝甲彈才風風火火衝進戰場,其性能也有了很大改進。這期間裝甲彈是一種適口徑穿甲彈,即穿甲主體的直徑與穿甲彈彈體的口徑相同。這類穿甲彈又叫普通穿甲彈。根據穿甲彈的彈頭不同,通常人們還把普通穿甲彈分為尖頭穿甲彈,鈍頭穿甲彈和被帽穿甲彈。前兩種穿甲彈主要用來對付均質裝甲,而後一種由於在彈頭上加有風帽和被帽,因而穿甲能力強,可用來對付表面經硬化處理的非均質裝甲。
普通穿甲彈一般在彈體內裝少量炸藥,以提高穿透裝甲後的殺傷和燃燒作用。不裝炸藥的又稱實心穿甲彈,裝炸藥較多的稱半穿甲彈或穿甲爆破彈,裝有燃燒劑(燃燒合金)的稱穿甲燃燒彈。普通穿甲彈由彈丸和發射裝藥組成。彈丸有風帽、被帽、彈體、炸藥 、彈底引信和曳光管 。風帽用於減小飛行阻力。被帽用於保護彈體頭部穿甲時不受破壞,並可防止跳彈。彈體用優質合金鋼製造,經熱處理使頭部硬度略高於尾部,以改善穿甲性能。曳光管用於顯示彈道。100毫米普通穿甲彈彈丸全長不超過3.9倍口徑,初速900米/秒左右,在1000米距離上可擊穿110~160毫米/30°(裝甲 厚度/法線角)的裝甲。1000米處的速度損失是初速的11%~1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重型坦克殺上戰場,裝甲厚度達到150-200毫米。面對這樣的"硬骨頭",鈍頭和被帽裝甲彈都顯得無能為力,於是便出現了一種次口徑超穿甲彈。所謂次口徑,是指穿甲主體的直徑小於彈徑。
這種次口徑超速穿甲彈的彈體內,有一個用硬質合金製成的彈芯。由於穿甲彈是依靠彈丸的動能來穿透裝甲的,因而當彈丸以高速撞擊裝甲時,強度高而直徑細小的彈芯就能把大部分能量集中在裝甲的很小面積上,從而一舉把“烏龜殼”穿透。後來,坦克不肯示弱,又把裝甲增厚,於是便出現了威力更強的超速穿甲彈.這種彈按其穩定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彈丸自身旋轉穩定的,另一種是藉助於裝在彈體上的尾翼穩定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穿甲理論的研究,穿甲彈的初速和材料性能將會進一步提高,長徑比將高達30以上,使穿甲彈具有更大的穿透力和後效作用。
現代穿甲彈從結構上主要可分為:脫殼尾翼穩定穩定穿甲彈、空心裝要破甲彈,除了這兩種,還有一種特殊的彈體,叫碎甲彈。

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

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是依靠出膛的速度來擊穿敵地面設施的,它有兩片護罩,卡住中間的彈芯,這樣,彈體的直徑依然是傳統的120毫米或125毫米,能夠吸收火炮裝藥的所有動能,發射出去後,受到空氣阻力的擠壓,護罩被撕裂、脫離,只剩彈芯繼續飛行(見右圖的脫殼尾翼穿甲彈)。由於炮彈的質量集中於細長的彈芯,所以初速極快,穿甲能力極強,彈道為筆直的直線。如:T72的脫殼穿甲彈(80年代定產)初速可達1800m/s,如此高的速度可以擊穿70年代的任意一款坦克;

空心裝藥破甲彈

空心裝藥破甲彈的速度並不高,它是依靠彈體內的高爆炸藥和特殊的彈體構造,使得爆炸時產生的聚能,像高壓水泵吹泥巴一樣,給坦克裝甲的某一片區域“吹”出一個洞,因此體格粗壯,空氣阻力極大。由於其有巨大的爆炸能量,因此破甲彈的破壞力遠大於脫殼穿甲彈。雖然空心裝藥彈本身速度並不高,但依靠“聚能”卻能夠輕易的擊穿很多坦克。現在的破甲彈一般也裝有尾翼了。

碎甲彈(HESH)

嚴格意義上說,碎甲彈(HESH)與穿甲彈不同,它是通過塑性炸藥在裝甲板上爆炸產生衝擊波,利用超壓崩落坦克裝甲內層碎片來殺傷車內人員和毀傷設備的。碎甲彈裡面裝的是塑性炸藥,只要彈丸命中坦克,薄薄的彈殼在巨大的衝擊力作用下變形或破碎,裡面的塑性炸藥像膏藥一樣緊緊貼上在裝甲表面,既不破碎,也不飛散。在延時引信的作用下,貼上在裝甲外面的炸藥爆炸,產生的衝擊波以幾百億帕壓力作用在裝甲上,巨大的力傳遞到裝甲內,猶如用錘子敲打牆壁,牆壁未穿透,背面的牆皮卻一塊快剝落一樣,致使內壁落一塊幾千克重的的蝶形碎片和數十塊小碎片。這些碎片在坦克里四處飛濺,將乘員殺傷,設備擊壞,外形完好的坦克再也無法動彈。
雖然碎甲彈不會像穿甲彈那樣擊穿坦克,但殺傷的作用面大,爆炸威力強,作戰效能絲毫不比穿甲彈低。

被帽穿甲彈 Armour Piercing Capped round

被帽穿甲彈(APC)是在彈丸較尖的頭部外面焊接一個韌性較好、外形平鈍的被帽,減少跳飛,被帽在碰擊裝甲並破損的同時,也給裝甲表面造成一定的損壞,有利於完整的尖型彈體繼續穿甲,此外風帽在擊穿裝甲後形成的碎片也可殺傷人員,普通穿甲彈AP主要用來對付均質裝甲,而後一種由於在彈頭上加有風帽和被帽,因而穿甲能力強,可用來對付表面經硬化處理的非均質裝甲. 被帽穿甲彈是坦克的重要彈藥,從二戰開始廣泛運用於各種反裝甲火炮和坦克炮,其成本和製造工藝相對簡單,而且實戰效果良好,因而二戰以來很多坦克都配有這一彈種,如美國的M48"巴頓"坦克,就配有M82曳光被帽穿甲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