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償性工資理論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首先提出了“補償性工資差額理論”這個概念:不同的勞動和資本職業的利害,總的說來,在同一地方內,必然完全相等,或不斷趨於相等。在同一地方內,假若某一職業,明顯的比其他職業更有利或更不利,就會有許多人辭去比較不利的職業,而擠進比較有利的職業。這樣,這種職業的利益,不久便再和其他各種職業相等……考慮到個人的利害,人必會尋求有利的職業,避開不利的職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補償性工資理論
  • 亞當·斯密:提出了“補償性工資差額理論
  • 同一地方內:必然完全相等
  • 若某一職業:其他職業更有利或更不利
補償性工資理論分析:
補償性工資理論的三個前提:① 員工追求效用(而不是收入)最大化;② 員工了解對他們十分重要的工作特徵信息;③ 員工具有可流動性,員工可以有一系列可供選擇的工作機會。
補償性工資理論分析:偏好相同的補償性工資的影響;偏好不相同的補償性工資的影響;工人偏好不同時不存在補償性差別的可能;非貨幣特徵變化的效應。
效率工資理論的核心觀點:員工的生產率取決於工作效率,工資提高將會導致員工工作效率的提高,故有效勞動單位成本(工資、福利、培訓費用)反而可能下降。
目的和要求:通過高的工資,達到了高的生產率,即通過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工資)相等的提升達到了利潤最大化,獲得了效率的提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