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衛四器

裘衛四器

中國西周中期貴族裘衛所作的4件青銅器。1975年於陝西岐山董家村窖藏出土。其中五祀衛鼎高36.5厘米,腹內鑄銘文207字,記述邦君厲付給裘衛四田,劃定地界之事。九年衛鼎高37.2厘米,腹內鑄銘文195字,記述裘衛用車及車馬飾等換取矩的下屬顏的一塊林地之事,是目前僅見的關於西周林地交換的資料。二十七年衛簋,高23厘米,器與蓋各鑄有相同的銘文73字,記述周王召見裘衛並賞賜命服等。三年衛盉,高29厘米 ,蓋內鑄銘文132字,記述裘衛用玉器及禮服向矩伯換取十三田的經過,對研究西周中期土地制度變化有重要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裘衛四器
  • 出土時間:1975年
  • 出土地點:陝西岐山董家村窖藏
  • 鼎高:36.5厘米
簡介,四器詳解,穆王廿七年衛簋,三年衛盉,五年衛鼎,九年衛鼎,

簡介

這一組窖藏青銅器的另一特點是有五種青銅器是曆日齊全的,其中的裘衛四器可判定是一人所作,這對青銅器的斷代有重大意義。當時出土裘衛禾、裘衛簋、五祀衛鼎、九年衛鼎四器外還出土了此鼎等青銅器,其中三年衛禾、九年衛鼎和十七年此鼎可以斷定是厲王時器;二十七年衛簋的曆日符合公元前900年的曆日,這一年就是恭王二十七年;第二年是懿王元年,這一年發生了著名的“天再旦”現象。這組青銅器對於夏商周斷代工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器詳解

穆王廿七年衛簋

衛簋是四器中時代最早的一件,作器在穆王廿七年。在蓋和器底各鑄銘文七行73字。銘文記述了衛在穆王廿七年受到召見和封賞。從銘文上看,衛此時尚未任司裘之職,但他已經很受周王的賞識了,是他日後飛黃騰達的預兆。

三年衛盉

衛在恭王三年作了一件銅盉(即《三年衛盉》),是一種三柱狀足,連當、帶管狀流,有長舌獸首鏨耳,帶有器蓋的溫酒器。蓋與器鏨有鏈條相接,主要花紋是在器頸和蓋沿飾垂冠回首分尾的夔紋,通蓋高29厘米。器蓋內有銘文十二行132字。這時,衛已在王室擔任司裘之職,銘文中出現“裘衛”名字。衛盉銘文記述了裘衛與貴族矩伯進行土地交換的全過程:恭王三年三月,王將在豐廈邑舉行典禮,矩伯為參加禮慶,但缺少必需的禮器和飾物,向裘衛商要了一件“瑾璋”(玉器),價值80朋,議定由矩以“十田”抵給。另外,矩伯還要了兩件赤玉的琥、兩件鹿皮披肩、一件雜色的蔽膝(圍裙),價值20朋,議定矩以“三田”抵給。因為交換涉及土地轉讓,裘衛便把此事向伯邑父、崇伯、定伯等幾位執政大臣報告,由三有司(司徒、司馬、司空)出席公證,在現場主持田地移交儀式。

五年衛鼎

裘衛在恭王五年又作了一件銅鼎(即《五年衛鼎》),鼎立耳,柱足,平沿外折,下腹向外傾垂,口沿以下飾細雷紋為地的竊曲紋,通高36.5厘米、口徑34.3厘米。腹壁內有銘文十九行207字,記述他在這一年所做的一件得意之事:裘衛曾在昭王太室東北承包了二川的工程,奴隸主邦君厲答應給裘衛“五田”,後來,厲背信棄約。裘衛向邢伯等五位大臣控告此事。經傳證、查對,厲承認了此事,執政大臣做了裁決,並讓厲對此立下誓言,又交待三有司和內史等官員前往勘定田地,劃定範圍。厲到現場付給衛四田(按:不知何故少了一田)。厲叔子夙和厲的管家還舉行了宴會並送了禮。

九年衛鼎

通高37.2厘米,口徑34.5厘米,腹深20厘米,重15.25千克。
九年衛鼎拓片九年衛鼎拓片
裘衛在恭王九年作了另一件銅鼎(即《九年衛鼎》),形制和紋飾和前鼎相同,有銘文十九行195字。《九年衛鼎》銘文記述他和矩伯在另一次交易中獲得的利益。恭王九年的正月,王在周的駒宮將舉行盛大的接待禮,接見眉敖的使者膚。矩伯為參加這次禮典,向裘衛商要了一輛好車、車的配套設備和若干車馬飾具。裘衛還給了矩伯夫人姜三兩帛(合一匹半)。矩伯把自己的一片林地給了裘衛作為代價。林地里有一片顏林,裘衛又送給顏家主人陳兩匹大馬,夫人姒青黑色服裝一件,管家商壽貉皮袍和罩巾,得於踏勘矩伯移給的林地,確定四周範圍,堆土壟為界。裘衛還給其它參與此事的人員若干禮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