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縫性油氣藏

油氣在裂縫性圈閉中聚集而形成的油氣藏,稱為裂縫性油氣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裂縫性油氣藏
  • 外文名:Fractured oil and gas reservoirs
特點,實例,

特點

與其它類型的油氣藏相比,裂縫性油氣藏常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裂縫性油氣藏儲集層的原始孔隙率高低不一,滲透率均極低,但在裂縫發育帶的滲透率很高,其儲滲空間發育分布極不均一,同一儲集層的不同部位,儲集性能相差懸殊,實驗室測定的油氣層岩心滲透率往往很低,但在地下由於裂縫發育,溝通了儲集層中各種儲集空間,形成了一個暢通的滲流系統,油氣藏在開採中的實際滲透率卻很高。
裂縫的發育分布情況與區域構造背景、褶皺強度、儲層岩性、厚度和層序組合等有密切關係。
裂縫性油氣藏在鑽井過程中,經常發生鑽具放空、泥漿漏失和井噴現象,並且放空和漏失的井段和層位,往往是產層所在的井段和層位。大漏大噴往往是發現高產裂縫性油氣藏的前兆。
由於裂縫發育帶可垂直切穿多層岩層,把原來互相隔絕的儲集空間溝通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儲集空間。因此,裂縫性油氣藏常呈塊狀,其油氣柱高度一般都較大,最大的可達1.5×10-2×10m以上。
油氣井產量高,但差別大,油氣分布極不均一。目前世界上產量最高的萬噸井,絕大多數與碳酸鹽岩中的裂縫性油氣藏有關。例如,伊朗有許多這種類型的油田,單井日產量多數達千噸以上,個別萬噸井已穩定十年以上。但差別大,油氣分布極不均一,也是裂縫性油氣藏的重要特點,其具體表現在同一油氣藏內,相鄰生產井的產量相差懸殊,高產井群中伴有低產井或乾井,低產井群中伴有高產井。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與裂縫性儲集層的孔隙-裂縫成因複雜及分布不均有關。
總之,裂縫性油氣藏是一種比較複雜的油氣藏類型,在勘探這種類型的油氣藏時,最重要的是分析和認識裂縫發育帶分布規律,因為正是這些次生裂縫帶的發育分布情況,控制了地下油氣的富集程度。

實例

裂縫性油氣藏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氣的產量、儲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按其儲集層的岩石類型及重要性,它可分為碳酸鹽岩和其它沉積岩裂縫性油氣藏兩大類,其中以碳酸鹽岩裂縫性油氣藏最重要。
碳酸鹽岩中的裂縫性油氣藏分布廣泛,但以構造變動較強烈的山前帶,或其它褶皺背斜帶最為重要。最典型的是波斯灣盆地的扎格羅斯山前帶。在該帶已發現的50多個油氣田中,有20多個是裂縫性背斜油氣藏,儲量在10億噸以上的特大油氣田就有6個(加奇薩蘭、馬倫、阿瓦茲-阿斯馬里、阿加賈里-比比、哈基麥赫和帕扎南)。此外,伊拉克的阿因扎列大油田亦屬裂縫性背斜油氣田,基爾庫克特大油田雖屬礁型油氣田,但裂縫亦很發育。現以伊朗的加奇薩蘭油田為例簡介如下。
該油田位於扎格羅斯山前帶的第二構造帶上,褶皺強度中等到較強,上下構造不一致,地表為中新統法爾斯層組成的向斜,地下為阿斯瑪里灰岩組成的頂部平緩、兩翼較陡(達50°)的簡單背斜。軸向北西,長70km,寬9km,閉合面積為600多km,閉合高度為3000m左右。它有三套產油層,自上而下依次為:阿斯瑪里石灰岩(中-漸新統)、薩爾維克石灰岩(中白堊統)、卡米石灰岩(上侏羅統),裂縫把它們溝通,形成具有統一壓力系統的巨厚塊狀儲集體,油氣柱高達2100米。阿斯瑪里石灰岩之上為巨厚的上法爾斯膏鹽層所封閉。
主要產油層阿斯瑪里石灰岩的孔隙率均一,但以低孔隙率為主。據某井統計,孔隙率大於9-13%的,僅占儲集層厚度的13.8%;孔隙度為5-9%的,占儲集層厚度的14.8%,孔隙率低於5%的卻占71.4%。岩樣的滲透率一般小於10-20×10-3μm2;最高的僅40×10-3μm2,但裂縫發育帶滲透性極好,油田西北端24、35及45號井的最高日產量達萬噸以上,整個高產區平均單井日產量達8000噸以上。但在某些井(如6號井)全部鑽開阿斯瑪里灰岩的日產量也只有600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