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足陶鬹

袋足陶鬹

袋足陶鬹出土於江蘇省武進良渚文化遺址,乃東南沿海地區良渚文化居民常用的一種斟酒器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袋足陶鬹
  • 外文名:Potterygui
  • 規格::高26.5厘米Height26.5cm
  • 出處::唇邊的微笑:酒具
中文名稱:,基本簡介,文物功能:,文物背景:,

中文名稱:

袋足陶鬹

基本簡介

年代: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LiangzhuCultureoftheNeolithicAge
類型
質地類型:陶器
功用類型:酒具
欄目關鍵字:史前時期酒具
收藏地:上海博物館theShanghaiMuseum
主題詞或關鍵字:鬹
輔助分類項:酒具

文物功能:

良渚文化居民常用斟酒具。

文物背景:

器呈橘黃色,小口,口邊兩側內凹,前端小口成流,後端較大口徑者則為注入口。頸細而矮,上腹肥碩圓鼓,下有三袋足,後面一袋足上端安一寬扁的器把,前面二袋足較直,後一足後伸。
該器系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居民遺留下來的酒器精品,1962年出土於山東曲阜市西夏侯遺址。夾砂陶,呈橙紅色,通高30.6厘米,橢圓形侈口,敞口流的根部明顯收斂,上粗下細的高頸向前傾斜。腹體呈三角形。低襠,襠頂較寬平。足尖里加泥球。三足尖的間距大體相等。有仿索狀和寬頻狀兩種把手。表面修磨得較光滑。腹間加一周繩索狀附加堆紋,面及頸下都裝飾方形泥突或泥餅。現收藏於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
山東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常見的陶鬹,經歷了三次大的器形變化。最早是平底實足形鬹,後發展為細頸高襠大袋足鬹,龍山時期呈高流、長粗頸、袋足,腹部不如以前那么肥碩,整體勻稱可愛。西夏侯遺址出土的這件陶鬹,就是陶鬹發展到中期時的標準器形。西夏侯遺址發現的二十餘件陶鬹,普遍施有陶衣,表面修磨平光,沒有煙燻的痕跡,器腹內壁也沒有粘附水銹。這說明,陶鬹在早期和中期偏早階段,主要當作斟酒器使用,其溫酒的功用只是到後來才出現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