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堌堆村

袁堌堆村由袁堌堆、 馬莊、徐莊3個自然村組成,位於菏澤市區西北方向20公里處的徐河兩岸,東與小留鎮張莊為鄰,西與韓樓相連,北與袁拐接壤,南與前王樓村相接。全村轄區總面積245公頃,其中耕地180公頃,徐河占地20公頃,學校、企業占地5公頃。

全村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水源豐富,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境內盛產小麥、玉米、花生、棉花及各類蔬菜瓜果。2000年,全村共有528戶,總人口173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袁堌堆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菏澤市
  • 面積:245公頃
  • 耕地面積:180公頃
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人物簡介,

概況

明洪武年間,袁氏族人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村子建在一古崗旁,袁堌堆因此而得名。現有袁、馬、孫、吳、丁、王、葛、魏、董、宋10個姓氏,均為漢族。
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4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13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94萬元,人均純收入2840元。
該村是全市率先進入小康村行列的村之一。1984年,被山東省老齡委授予“尊老敬老先進單位” 稱號。1987年,被省文化廳授予“民眾文化工作先進單位”稱號。1988年, 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中國小校改先進單位。1989年,被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評為省五好黨員活動室。
2000年,被省科協命名為省科普先進村。1980~2000年,曾五次被中共菏澤地委授予“模範黨支部”稱號。2001年7月,被中共菏澤市委命名為五好村黨支部。

大事記

1978年, 在全地區最早組建老年人協會,選舉9名協會成員。袁訓其為會長,馬守經為副會長,袁訓坦為秘書長。
是年,投資27萬元進行校舍改造,建成六配套的標準學校。
是年,建設農民文化大院一座,設定了圖書室、老人活動室、黨員活動室等。
是年,籌建占地1公頃的農民公園。年內一期工程已完成,建設了大門、院牆等。
1990年,建變壓器室2座,安裝50千伏變壓器2台,使全村100%的農戶通電。
1997年,引進“牡丹紅石榴”新品種,建起了全省惟一的平原千畝石榴園。
2000年,全村安裝程控電話240部,基本戶戶通電話。
是年,經市科協批准成立菏澤市牡丹紅石榴研究會及菏澤市黑色農作物科技示範園。
2001年, 進行農電網改造,延長架設低壓線路800米,增加變壓器1台,更換100千伏的變壓器2台。
是年,該村改屬牡丹區高莊鎮管轄。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前,糧食產量不足50公斤。建國後,經過土改、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改土、治水、平土地,糧食產量達到400公斤以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生產積極性。1983年,糧食單產700公斤,比1978年前增長300公斤。為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經濟效益,全村統一更換良種,又重點示範推廣黑色農作物新品種,各種糧食的效益增產5~6倍。2000年,糧食突破1000公斤,經濟效益由原來的800元增加到2000元以上。
1993年以來,全面實行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黑色農作物33.3公頃。1997年,全村栽種牡丹紅石榴66.7公頃,建起了千畝石榴園,石榴育苗13.3公頃,僅此一項人均收入增長1000元以上。
第二產業 目前,全村擁有麵粉廠、煤球廠、油漆廠、高檔家具加工廠、纖導盆景加工廠、工藝抽紗廠等7個村辦企業,年工業總產值420萬元,不僅增加民眾收入,而且使村級集體積累達280萬元。
第三產業 村委會利用集體積累建起了農業科技信息站、農資供應站、獸醫站、衛生所等村級服務組織。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學齡兒童入學率僅占30%。建國後,逐步改善辦學條件, 於1966、1974、1987年進行了3次校改,並在1987年投資27萬元,建起了一座占地1公頃、 校舍57間高標準的學校,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是年,投資8萬元,建起了全區最早的農民文化大院,配備了各種文體娛樂設施,有老年人活動室、圖書室等,並成立了籃球隊、武術隊,被菏澤地區文化局授予“模範農民文化大院”稱號。
人民生活 建國前,年人均糧食50公斤左右,人均純收入不足50元。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發展得更加迅速。2000年,人均純收入2840元,村民全部住上鋼筋、水泥、磚石結構的房屋,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247輛,各種機車150輛,程控電話240部,電視機600餘部。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均為木土結構,人均住房不足3平方米。 2000年,村民住房已全部是鋼筋、水泥、木石結構,人均住房面積15平方米以上。3個自然村的4條大街全部整修成寬15米的柏油路面,下水道、路燈、綠化帶全部配套。
全村完善了通訊、水電等村莊基礎建設,實現了村莊園林化、排灌電力化、耕地機械化,使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袁堆村黨支部是1971年和鄰村袁拐分開後建立的,孫洪成任支部書記至今。 黨支部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3名。多年來,村黨支部重視加強自身建設,形成了強大凝聚力和戰鬥力,多次被中共菏澤地委授予模範黨支部稱號,2001年又被中共菏澤市委命名為五好村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71年和鄰村袁拐分開設立袁?堆大隊, 下設6個生產隊。1983年建立袁?堆村民委員會,由7人組成,馬新立任主任,下設6個村民小組。1997年,選舉新一屆村民委員會,袁明彪任主任,馬春喜任副主任,委員由李桂香、袁明進、袁明躍、袁目存等7人組成。

人物簡介

孫洪成 1945年生。1961年任生產小隊會計。1965年任袁?堆大隊會計。1971年任袁?堆黨支部書記至今。先後被選為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第六、七、八、九屆人大代表,地級菏澤市十五屆人大代表,縣級菏澤市及牡丹區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屆人大代表,中共縣級菏澤市及牡丹區委員會七、八、九屆委員。
1988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國小校改先進工作者”稱號,1994年被菏澤地區行署“授予地區農業勞動模範” 稱號。連續5次被地委授予“模範共產黨員”稱號,年年被市人大常委會授予“五好人大代表”稱號,被省文化廳授予“民眾文化先進工作者”稱號,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山東省售糧大戶”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