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姓

表姓,一個詞語,意思有兩個,一為姜姓,一為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表姓
  • 第一個淵源:姜姓
  • 讀音:biǎo
  • 注音:ㄅㄧㄠˇ
  • 第二個淵源:地名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歷史名人,表 祥,表肇基,表鐘九,表鳳鳴,

基本介紹

表[表,讀音作biǎo(ㄅㄧㄠˇ)]
表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姜器的狄族後裔,屬於複姓漢化為氏。炎帝神農氏第十七代裔孫姜器的後代,分衍有潞氏、路中氏、露氏、甲氏、榆氏、留吁氏等。其中的潞氏後來又分衍有隗氏、狄氏、落氏、落皋氏、戎氏、戎子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烏護氏、紇骨氏、壹利吐氏、異其斤氏、回紇九姓等。回紇,在漢史中又稱袁紇、韋紇、烏護等,其意為聯合、團結。原為氏族部落的名稱,隨著部落的逐漸強大而成為部落聯合體的名稱,進而又發展為民族名稱與汗國的名稱。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自取“迴旋輕捷如鶻”之意,改稱回鶻。以後,又稱畏吾、畏兀兒等。回紇九姓在南北朝末期至隋、唐時期再分衍出高車十二族,即:乞表氏、乞伏利氏、咤盧氏、乙旃氏、大連氏、窟賀伏氏、達盧乾氏、阿侖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羅氏、布收沛氏。其中的高車族乞表氏是個一直活躍在今甘肅省酒泉地區的部落群體,後來多有取漢字諧音單字“表”為姓氏者,稱表氏,為高車族貴族世家,如在北魏宣武帝元恪永平元年(公元508年)農曆3月歸附北魏王朝的高昌國王曲嘉表,即為該表氏一族,“曲嘉”的漢義就是“王、法王”,“表”是其姓氏。
該表氏一族早已分別融入漢族、裕固族等民族中,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地名,出自西漢朝時期酒泉郡的表是縣,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漢書·地理志》:“酒泉郡表是縣”,本注曰:“莽日載武”。《後漢書·郡國志》:“改表是曰表氏,魏晉因之。”《後漢書·五行志》:漢靈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地八十餘動,湧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頓,縣易處,更築城郭。”漢朝時期的酒泉郡下轄兩縣,一為樂涫縣,一為表氏縣。唐朝學者李賢對漢史記錄注釋道:“表氏故城,在張掖西北”。今甘肅省高台縣駱駝城遺址,為我國現存規模較大、頗有影響的一座古城址。駱駝城為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因地震水患而由政府出面搬遷重築的酒泉郡表氏(表是)縣城,從五胡十六國的前涼國直至五代十國時期的北周時期,該城一直為涼州建康郡郡治及其所轄表氏(表是)縣城,唐朝時期為建康軍城,公元766年被廢棄,該城的建制歷史延綿五百八十五年。
實際上在秦朝末年,酒泉郡表是縣就已經存在了,當地居民主要來自北方各民族,後有相當一部分居住民以城池名稱“表是”為姓氏,後隨改為複姓“表氏”,再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表氏。

第三個淵源

源於朝鮮族,出自古百濟新昌族,屬於漢化取姓為氏。古代朝鮮民族的先民之一百濟國新昌族中有表氏,源出古新昌縣。據史籍《魏書·地形志》記載,北魏政權(公元386~534年)在中國北部地區設定平州,治所在肥如城(今河北盧龍),領遼西郡和北平郡,遼西郡下轄有肥如、陽樂、海陽三縣,北平郡下轄有新昌、朝鮮二縣。
新昌、朝鮮二縣當時多為今天的朝鮮族人,在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宏)進行漢化改革的浪潮中,除了將中國北方的鮮卑、羌、匈奴、氐諸民族的原族姓氏強行漢化外,對其所轄地域邊緣地區的其他民族,則大多以居地漢名稱謂命其漢化姓氏,其中,對所轄東北地區的高麗、百濟等民族,按北平郡下轄的新昌、朝鮮二縣中的各小地名分別給其命姓,其中即有表氏,為新昌境內一民眾集聚的屯子名稱,時稱“江表”,即當時北朝“河表七州”的北端(今遼寧鞍山海城甘泉鎮向陽寨一帶),以地名為氏。自此,朝鮮民族中開始有表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表特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表特氏,亦稱標特氏、彪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iaot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表特氏多冠漢姓為楊氏、表氏、標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表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灣省也名列在第一千六百零九位,以敦煌、酒泉、新昌為郡望。
今四川省的成都市,雲南省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滬西縣,吉林省的長春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琿春市,遼寧省的本溪市、鞍山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承德市,黑龍江省的鶴崗市,台灣省,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鹹鏡南道長津郡成川市(大同江中游一帶)等地,均有表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敦煌郡: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將敦煌郡從酒泉郡分出來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其時下轄敦煌縣、龍勒縣、效谷縣、廣至縣、淵泉縣、冥安縣等六個縣,是為敦煌設治之始。敦煌郡據有陽關、玉門關,與酒泉郡、武威郡、張掖郡並稱河西四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連結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敦煌成為商旅必經的絲路重鎮和通往西方的三條線路的交匯點,並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酒泉郡:夏至戰國為西戒地。秦至漢初先後為烏孫,月氏,匈奴地。公元前174~161年,匈奴休屠王和渾邪王,逐走了原居牧在這裡的烏孫和月氏族,占據了河西走廊。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建郡立縣,在今酒泉市境內設福祿,樂涫二縣,並隸始置之酒泉郡。郡駐福祿縣(今甘肅酒泉),領九縣,以郡隸涼州刺史部。新朝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福祿縣為顯德縣,改樂涫縣為樂亭縣,改酒泉郡為輔平郡。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復改顯德縣為祿福縣,樂亭縣為樂涫縣,輔平郡為酒泉郡。三國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屬曹魏國,建置同漢制。西晉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改為福祿縣,隸酒泉郡。東晉先後屬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領地,皆置福祿、樂涫兩縣,隸酒泉郡。公元405年,西涼王李暠遷都福祿縣,歷十七年。北魏初置酒泉郡,樂涫戌,隸敦煌鎮。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改置為福祿縣、樂涫縣,並屬復置的酒泉郡,郡隸西涼州(近甘肅張掖)。西魏北魏分為東,西魏後酒泉地屬西魏。大統元年(公元535年)仍置福祿、樂涫兩縣,並屬酒泉郡,隸西涼州(後改為甘州)。北周明帝元年(公元557年)初置福祿、樂涫二縣,屬酒泉郡,旋並樂涫縣入於福祿縣。繼罷酒泉郡,以福祿縣隸甘州。隋朝時期初沿北周建制,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置酒泉郡,隸甘州。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從甘州分出,始置肅州,肅州之名始於此,領福祿縣。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罷肅州,以福祿縣入張掖郡。隋義寧元年(公元618年)改福祿縣為酒泉縣(酒泉縣名始於此),實為李軌轄地。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平李軌,置酒泉、福祿兩縣,隸肅州,同時以福祿縣駐地改為酒泉縣駐地,移福祿縣駐漢樂涫縣舊址(今酒泉下河清鄉皇城舊址)。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以肅州隸隴右道。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分置河西道,肅州屬之。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肅州為酒泉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2年)復為肅州。唐大曆元年(公元766年)後為吐蕃所據。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張議潮收復河西,復歸於唐。五代時期屬回鶻,稱肅州。隸甘州回鶻。宋朝時期置酒泉軍,羈縻,實屬西夏,置蕃和郡,隸黑水鎮燕軍司。宋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後屬蒙古。元朝時期蒙古廢西夏的蕃和郡,置肅州。元至元七年(公元1271年)改置為肅州路。元至元八年(公元1272年)蒙古改國號為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93年)立甘肅行中書省(駐張掖),肅州路屬之。明朝時期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置肅州,不領縣,隸陝西布政使司。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改制為肅州衛,不領縣,衛下置所,隸陝西行都指揮使(駐陝少)。清朝初期沿襲明制,置肅州衛。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罷衛,將肅州併入甘州府。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又改制為肅州直隸州,直隸甘肅行省布政使司(駐蘭州)。同年分甘州的高台縣歸肅州直隸州。民國時期設酒泉縣,隸安肅道。改道設署後,酒泉縣隸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9月25日酒泉縣和平解放,同年10月2日酒泉縣人民政府成立,隸酒泉專員公署。1956年酒泉、張掖兩專區合併成立張掖專區,酒泉縣屬之。1959年1月酒泉、金塔兩縣合併建立酒泉市(地級)。1961年撤銷地級市改為縣級市,恢復金塔縣,隸酒泉專員公署。1964年11月撤市改為縣,1985年5月撤縣建市,隸酒泉行政公署。2002年9月16日撒市改為肅州區,隸酒泉市(地級)。
新昌郡:即今遼寧省海城市,歷史古老而久遠。從小孤山洞穴遺址的發掘證明,早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從析木石棚墓葬發現,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向前已有較大發展。自秦漢以來,先後於本境置遼隧、海城等十六個州(衛)縣。海城在戰國時期屬燕國遼東郡。漢朝時期時在縣境內置新昌(今甘泉鎮向陽寨)、遼隧(今西四鎮三岔河東岸)、安市(今八里鎮營城子)三縣。三國時期曹魏占領北方,屬平州,後改幽州。西晉時期,境內新昌、遼隧、安市三縣皆廢。東晉十六國的後燕光始四年(甲辰,公元404年),海城開始被高句麗割據長達二百六十多年。唐高宗總章元年(戊辰,公元668年)統一版圖,置安市州,屬安東都護府。後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遼國,在境內置臨溟縣,為海州南海軍的治所,境內有仙鄉縣(渤海國永豐縣)、析木縣,為銅州治(渤海國的花山縣),均隸屬東京道遼陽府管轄。宋宣和七年(乙巳,公元1125年)金滅遼,改海州為澄州,轄臨溟、析木二縣,受東京路管轄。元滅金之後的元大德元年(丁酉,公元1297年)境內州縣俱廢,“置巡檢司鎮”,受遼陽路管轄。明朝時期隸屬遼東都指揮使司統轄。至清順治十年(癸巳,公元1653年)隸屬遼陽府管轄。遼陽撤府,海城屬奉天府。

堂號

敦煌堂:以望立堂。
酒泉堂:以望立堂。
新昌堂:以望立堂,亦稱海城堂、澄州堂。

家譜文獻

朝鮮大同表氏新昌堂宗譜,著者待考,宋朝中葉初修,明永樂年間六修,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鹹鏡南道長津郡歷史檔案館。

歷史名人

表 祥

(生卒年待考),四川成都人。著名宋朝時期僧人。宋哲宗時(公元1086~1110年)的著名僧侶,他善於繪人物像,寫真手法高超,常於妙高台壁間畫東坡像。當時蘇東坡為其題詩道:“目若新生之犢,心如不系之舟。要板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崖州。”

表肇基

(公元1938~今),雲南滬西人。著名基礎教育家。1963年畢業於雲南師範大學數學系,從事數學教學工作近四十年。在1987評為數學高級講師,曾任教務主任,教務科長。他在教學中堅持講練結合,分散難點、突出重點、新舊聯繫,以舊出新,聯繫實際,總結方法,重視能力培養,受到學生的尊重和社會好評。多次評為先進教師和優秀教師。在中學、中專、大專數學教學中結合數學工作實際和要求,總結教學經驗和方法。
撰寫的論文和數學研究文章有:《啟發式》、《教學法與認識論》、《高中數學與題解》、《數學競賽輔導》、《數學習題的典型與一般》、電大《高等數學複習提要》、《高等數學習題解》、《經濟套用數學》、函大《線性代數學習指導》、《彈性分析》、《和角公式的證明》、《直接積分法》等。

表鐘九

(公元1942~今),朝鮮族;吉林省會人。著名兒科醫學專家。琿春市琿春林業局職工醫院業務院長。自從大學畢業後臨床醫療工作達三十餘年,從事中西醫結合理論研究和治療。擅長兒科臨床,腎臟內科,在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腎炎、部質性腎炎、尿毒症方面較深的研究。所撰寫的《小兒呼吸系統疾病中小兒第三型哮喘——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論文,在1993年9月杭州第六屆全國中西醫結合會議上國內首次發表,這是純中藥治療,該文章受到大會好評。近些年來在國家級雜誌上發表二十餘篇論文和譯文。在其三十餘年醫療工作中獲得各類省級、省級、局級先進工作者榮譽。目前專攻用中西醫結合研究腎臟內科方面幾種疑難病,已取得部分成果。
其人生格言:成功之路——勤奮、堅持。個人醫療生涯的間略真實的記錄在由國家人事部中國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醫學專家》中。

表鳳鳴

(公元1956~今),河北承德人。著名現代書法家。幼承家學,受父表福庭先生影響,酷愛詩文書畫諸藝術,後拜姚小堯、劉順、謝超、元渚先生為師,以顏柳入手,上追漢魏,作品多次在全國性大宗中獲獎,書法作品曾被翰園碑林,聖泉碑林,墨子碑林,三清山碑林,選入刻碑留跡,並編入中國當代書畫家大辭典,中國當代書法名家大辭典,中國當代書畫家名典,中國當代文房四寶與文學藝術家大辭典,中國當代楹聯墨跡集,中國詩書畫印大觀,東方之子一二三部,英國劍橋大學傳記中心出版的世界知識界名人大辭典,台灣出版的海同心書畫聯展專輯,等三十餘部辭書。詩詞作品曾編入中華吟萎,華夏詩存,湖海嚶嗚集,言志別裁,詠物別裁,攬勝別裁,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書法藝術研究會會員,菲律濱學群文藝社名譽理事,北京卿雲詩書畫社社員,河北書法家協會會員,承德市書法家協會理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