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祁古道

衡祁古道(從衡陽起經茅洞橋至歸陽一線),衡永故道一部分,後官道在明代時改經排山驛至衡陽,也就是現在的國道322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衡祁古道
  • 明代:改經排山驛至衡陽
  • 千古文化:黃帝南巡
  • 商道:衡州茶盛名於唐宋
承載千古文化和遠古文明,茶道、鹽道、古商道,古道上的名門望族,悲苦的文化之旅,

承載千古文化和遠古文明

衡永故道何人所開?謎。衡永故道何時所開?亦是謎。不過,自從有人邁開第一步的時候,衡永故道的雛形就已經開始了。
黃帝南巡,或許是踏著先人的足跡,或許是披荊斬棘的第一人,他的元妃嫘祖也隨之南巡。他們穿行於湘南大地的崇山峻岭之中,遍視閭里的田舍家園,教民以蠶桑紡織。但由於過於疲累,嫘祖病逝於途中,歸葬“衡山”。(衡山指現在的岣嶁峰。目前,岣嶁峰還存有嫘祖峰、嫘祖殿遺址。)是那一縷長魂牽起了故道的一角,從此衡祁古道便悠悠地如蠶抽絲一般慢慢延伸。
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而《山海經·海內經》認為舜帝視察水旱災害而南巡,溯湘江,過長沙,跋涉衡州蒼梧,積勞成疾而“葬在長沙零陵界中”。帝女娥皇女英追尋舜帝,一路上淚灑千滴,發遺萬縷,灑下的淚水濺濕了江邊的竹子,造就了湖南的湘妃斑竹,遺下的青絲落入了地下,編織成了歸陽的草蓆。
大禹治水,前來衡山求取金簡帛書,沒理由不到湘江上游去查探,在洪水泛濫之時,要去湘水上游,走陸路只有走這一古道。
遠古文明的象徵,衡永故道上的玉蟾岩遺址,出土了1萬2千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從而把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從6000年的歷史再向前推進6000年,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而在古道的另一端南嶽,卻是湖湘文化的發源地和宋明時期湖湘文化的中心,就此而論,衡永故道也是一條文化大道,文明古道。

茶道、鹽道、古商道

過去這條古道也是一條有名的茶道,衡州茶盛名於唐宋,陸羽《茶經》四次提到衡州茶。宋《膳夫經手錄》:“衡州衡山茶,團餅而巨串,歲取十萬,自瀟湘達於五嶺,皆仰給焉,雖遠自交趾(今越南)之人,亦常食之,”這說明唐宋之時,衡州茶就通過這一古道達於兩廣和越南。在祁陽浯溪碑林也記有宋代安南(越南)人阮輝瑩的《題石鏡詩》:“天過海事多端,芻似山頭作天觀。
洞偕餘輝光可鑑,蒼揩勝采秀堪餐。月將地影裝春軸,水引銀章擺素紈。莫謂無心偏徇客,也曾經照古人還。”證實這一故道的存在。在碑林也有宋元廣西、雲南文人書家的碑文作佐證。
在古道上的人家,經常聽到爺輩們講述挑南鹽的經歷,湖南衡陽、永州的鹽工靠肩挑腳磨把鹽從廣東連州、廣西合浦挑到湖南各地,一次100多斤,來回需要一個多月。挑南鹽,每年一般是在秋收之後,剛挑時不習慣,三四天下來手腳麻木,所以有三天肩膀四天腳的說法。在挑南鹽的路上,腳夫們唱著自編的歌謠,唱著唱著,肩和腳也不知痛了,人只想著往家裡趕。
這一古道不僅僅是茶道、鹽道、也是名副其實的古商道,這一商道上的歸陽、茅洞橋、浯溪等都是因商業而發展起來的。“歸陽前環湘水,雜沓舟車,懋遷靡己,有聚有散。”舊有金歸陽之稱,在清雍正年間,歸陽就已出現“九街十三巷”,並有三河、六橋、三山六祠、三廟一角等大大小小25個景點,常寧、祁陽的藥材、魚苗、歸陽的草蓆、陶瓷從這一古道轉運至全國各地。“上下桂全湖湘間,轉運花糧糖茶鹽”(《祁陽縣誌·風俗》卷二十二)。

古道上的名門望族

陳氏在祁陽一帶,很有名,陳薦,陳大受等明清大吏就是現古道上王水凹等陳氏的祖先。全氏後人更是在古道上重建了一個氣派的全氏宗祠,題匾的是國民黨總統府秘書長全裕富。
目前在廣西全州梅潭,祁陽、祁東、歸陽、磚塘、衡南茅洞橋一帶蔣氏皆三國名相蔣琬的後裔。《祁陽縣誌·人物》卷十四,蔣琬“舊地方志、舊縣誌俱載祁陽人”,查祁陽北隅永昌鄉磚塘(現祁東磚塘)系永昌縣故址。遺址猶存,有古謁鐫“蔣琬故里”四字。
《梅潭蔣氏世譜》也稱蔣氏全州大族。相傳蜀相蔣琬遺孀毛氏引子來此,元惠帝時蔣受一郎、受二郎遷徙零陵、祁陽、祁東、衡南。

悲苦的文化之旅

衡陽以南一直被稱為“蠻夷”“越蠻”之地,詩人的詩皆稱大雁南飛至此回,鳥都不願去的地方,何況人?
在古代,衡陽永州是安置貶官謫吏的地方。唐時元結、呂溫、柳宗元、劉禹錫,宋代的范成大、張浚、張拭父子。被貶的這些文豪有著他們的不幸,但亦是萬幸,是瀟湘秀美的山山水水成就了他們文學上的才華。他們的名篇中,無不閃躍湖湘美景的麗影。“瀟湘八景”因他們而聞名天下,躍身為名勝佳跡,首開“八景”之先。有張拭在衡永之間的往來(當時張拭父親被貶永州為官,而張拭又使從南嶽胡宏)還有從古道上走過的理學家周敦頤,偉大的哲學家王夫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