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擊式頓鑽鑿井法

北宋慶曆年間,四川的少數民族發明了卓筒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衝擊式頓鑽鑿井法
  • 年代北宋慶曆年間
  • 所在地:四川
  • 相關產物:卓筒井
簡介,操作方式,

簡介

據記載,卓筒井的施工時很像古代的舂米,所不同的是,它的錐頭下吊著一種特殊的圓銼,裡面有一把直刃。圓銼的直徑與南方的楠竹相當,因此卓筒井的井孔呈圓形。在人力的作用下,銼不斷地被高高吊起,然後依靠自身的重力不斷地衝擊地下的泥土和岩石。圓銼的每衝擊一次之後就換個角度,以便銼內的直刃把井底的岩石擊碎。這種鑽井方式就叫做“衝擊式頓鑽法”
北宋慶曆年間發明使用的"衝擊式頓鑽法",更是開創人類機械鑽井技術的先河。這一深井鑽鑿技術,後來傳到西方,有力地推動了世界鑿井技術的發展。以自流井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深井鑽鑿技術,被譽為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

操作方式

就是設立木質碓架、由人在碓架上一腳一腳地踩動(搗碓),運用槓桿原理,帶動銼頭上下運動鑿進。
位於自貢市大安區長堰塘的燊海井,是國家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口井始鑿於公元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三年後見功,井深達1001.42米。這個深度,將燊海井定格在一個光輝的位置--人類鑽井史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 而燊海井就是用衝擊式頓鑽鑿井法開鑿的.
美國在1808年才發現這種方法. 中國比美國早了75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