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壓模具設計手冊(多工位級進模)

衝壓模具設計手冊(多工位級進模)

《衝壓模具設計手冊(多工位級進模)》是2013年3月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炎嗣。

基本介紹

  • 書名:衝壓模具設計手冊(多工位級進模)
  • 作者:陳炎嗣
  • ISBN:9787122164100
  • 頁數:810頁
  • 定價:138元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3月
  • 裝幀:精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利用多工位級進模可以在一副模具中完成沖裁、彎曲、拉深、成形等多種衝壓工序,其工序集成度之高、功能之多是其他模具無法與之相比的。多工位級進模可以採用自動送料、高速衝壓、無人操作下的完全自動化衝壓生產,是高精密、高效率、長壽命“三高”模具的典型代表。多工位級進模設計是衝壓模具設計人員必須要掌握的知識之一。
您想儘快了解、掌握多工位級進模的基本結構、動作原理、設計方法嗎?
您想了解更多的多工位級進模典型結構嗎?
《衝壓模具設計手冊(多工位級進模)》全面介紹的多工位級進模設計方法與技巧和引用大量的實例、參數會拓展您的視野,幫助您迅速掌握要領和技能。

圖書目錄

第1章 多工位級進模的功能和套用
1.1 現代多工位級進模
1.1.1 衝壓模具的基本分類
1.1.2 單工序模、複合模、級進模
1.1.3 現代多工位級進模的特殊含義
1.2 多工位級進模的衝壓特點與功能
1.3 多工位級進模的使用條件
1.4 多工位級進模的合理套用
第2章 多工位級進模設計基礎
2.1 多工位級進模的分類和命名
2.1.1 按衝壓工序性質分
2.1.2 按沖裁方法不同分
2.1.3 按模具的主要結構形式分
2.1.4 按被衝壓的製件名稱分
2.1.5 按被衝壓的製件名稱和模具工作零件所採用特殊材料分
2.1.6 按工位數和製件名稱分
2.1.7 按模具使用特徵分
2.2 多工位級進模基本結構的組成
2.3 多工位級進模設計步驟和注意事項
2.3.1 模具設計任務書
2.3.2 工藝分析
2.3.3 設計排樣並繪製排樣圖
2.3.4 對模具圖的要求
2.3.5 校核
2.4 多工位級進模用衝壓材料
2.4.1 選擇衝壓材料的基本原則
2.4.2 對多工位級進模衝壓用料的要求
2.4.3 多工位級進模衝壓用料種類與規格
2.4.4 衝壓用料的質量計算
2.4.5 衝壓用料的剪下備料
2.4.6 國內外常用衝壓金屬材料對照
2.5 多工位級進模用衝壓設備
2.5.1 多工位級進模對衝壓設備的要求
2.5.2 合理選用壓力機
2.5.3 關於高速沖的沖速劃分
2.5.4 多工位級進模用部分壓力機型號與技術參數
2.6 模具材料與合理選用
2.6.1 模具材料的基本要求與選用原則
2.6.2 級進模凸、凹模用材料分類、特點和套用
2.6.3 常用模具鋼化學成分及主要用途
2.6.4 硬質合金
2.6.5 鋼結硬質合金
2.6.6 粉末冶金高速鋼
2.6.7 級進模凸、凹模的常用材料與熱處理要求
2.6.8 級進模一般零件的材料選用與熱處理要求
2.7 沖裁力與壓力中心
2.7.1 沖裁力的計算
2.7.2 卸料力、推料(件)力和頂件力的計算
2.7.3 沖模壓力中心的確定
第3章 衝壓件設計與衝壓工藝性
3.1 衝壓件設計的基本原則
3.2 級進沖裁件精度與工藝性
3.2.1 沖裁件的精度、表面粗糙度和毛刺
3.2.2 沖裁件的工藝性
3.2.3 合理選用沖裁間隙
3.2.4 沖裁凸模、凹模刃口尺寸及製造公差的確定
3.3 級進彎曲件精度與工藝性
3.3.1 彎曲件的精度
3.3.2 彎曲件的工藝性
3.3.3 彎曲件中性層位置的確定與展開長度的計算
3.3.4 彎曲凸模與凹模之間的間隙
3.3.5 彎曲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與公差
3.3.6 彎曲或成形凸模和凹模的尺寸差
3.4 級進拉深精度與工藝性
3.4.1 拉深件精度
3.4.2 拉深件工藝性
3.4.3 拉深模具的間隙
3.4.4 拉深模具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確定
3.5 成形與工藝性
3.5.1 圓孔翻邊與工藝性
3.5.2 圓孔翻邊的翻邊係數
3.5.3 圓孔翻邊時毛坯孔徑尺寸計算
3.5.4 圓孔翻邊凸模工作部分形狀及凸、凹模之間間隙和尺寸公差
3.5.5 小螺紋底孔的變薄翻邊
3.5.6 壓筋、壓包的工藝性
3.6 衝壓件公差標註方法規範化建議
3.7 衝壓件的尺寸、角度公差、形狀和位置未注公差(GB/T 13914、13915、13916-2002)、未注公差尺寸的極限偏差(GB/T 15055-1994)
第4章 排樣的最佳化設計
4.1 排樣的作用與重要性
4.1.1 排樣的作用與排樣先行
4.1.2 排樣的重要性
4.2 多工位級進模排樣設計原則和應考慮的問題
4.2.1 衝壓工藝與衝壓生產
4.2.2 原材料供應
4.2.3 模具結構與加工工藝
4.3 載體的種類與特點
4.3.1 載體、搭邊及作用
4.3.2 載體的基本類型與特點
4.4 多工位級進模條(帶)料排樣設計技巧
4.4.1 製件在條料上獲取的衝壓方法
4.4.2 工序件的攜帶方法
4.4.3 提高材料利用率
4.4.4 工位數的多少
4.4.5 工序的先後安排
4.4.6 分段切除余料(廢料)的連線方式
4.4.7 側刃和導正銷孔位置的安排
4.4.8 合理選用載體
4.4.9 合理排樣設計的其他技巧
4.5 排樣圖的畫法與表示
4.5.1 平板形製件
4.5.2 彎曲成形件
4.5.3 拉深件
4.6 排樣的類型與範例
4.6.1 按製件在條料上不同布置形式的分類與範例
4.6.2 按排樣有無廢料或按材料的經濟利用程度分類與範例
4.6.3 按條料上沖切方法和沖切具體內容不同分類和範例
4.6.4 按製件在條料上獲取的衝壓方法分類和範例
第5章 帶料多工位連續拉深工藝計算和排樣設計
5.1 帶料多工位連續拉深的特點和套用
5.1.1 帶料連續拉深的特點
5.1.2 帶料連續拉深的分類和套用
5.2 帶料連續拉深的毛坯直徑、料寬和步距的計算
5.2.1 實際毛坯直徑D的計算
5.2.2 工藝切口形式與帶料寬度B、步距(進距)A的計算
5.3 帶料拉深係數和相對拉深高度
5.4 帶料連續拉深工藝計算
5.4.1 帶料連續拉深工藝計算基本步驟
5.4.2 各次拉深直徑的計算
5.4.3 各次拉深凸、凹模圓角半徑的確定
5.4.4 各次拉深高度的計算
5.4.5 整帶料連續拉深經驗計算法套用
5.5 帶料連續拉深工藝計算示例
5.5.1 帶料有工藝切槽的窄凸緣件連續拉深
5.5.2 帶料有工藝切縫的單孔焊片對排連續拉深
5.5.3 帶料無工藝切口的管殼連續拉深
5.6 帶料連續拉深工序(排樣)圖例
5.6.1 無工藝切口整帶料連續拉深的排樣圖
5.6.2 有工藝切口的帶料連續拉深排樣圖
第6章 步距、步距精度與定距定位方式
6.1 步距的確定與步距精度
6.1.1 步距的確定
6.1.2 步距精度
6.2 料寬的確定
6.2.1 導料板有側壓裝置時的料寬
6.2.2 導料板無側壓裝置時的料寬
6.2.3 採用側刃定距時的料寬
6.3 條料的一般定距定位
6.3.1 擋料定位
6.3.2 側刃和側刃擋塊
6.3.3 側壓裝置
6.4 條料的導正定距定位
6.4.1 凸模上導正銷結構、安裝和套用
6.4.2 獨立式(凸模式)導正銷結構、安裝和套用
6.5 條料的混合定距定位套用
6.5.1 擋料釘與導正銷混合使用
6.5.2 側刃與導正銷混合使用
6.5.3 自動送料裝置(機構)與導正銷混合使用
6.6 自動送料裝置定距
6.6.1 鉤式送料裝置
6.6.2 輥軸式送料裝置
6.6.3 氣動夾板式送料裝置
第7章 凸、凹模的結構設計
7.1 凸、凹模的功能與設計原則
7.1.1 凸、凹模的功能
7.1.2 凸、凹模的設計原則
7.2 凸模
7.2.1 凸模的種類和標準結構
7.2.2 常見的凸模形式與固定方法
7.2.3 凸模的防轉
7.2.4 級進模的凸模固定示例
7.2.5 凸模長度的確定
7.2.6 凸模的強度驗算
7.3 凹模
7.3.1 多工位級進模凹模的基本分類與套用
7.3.2 凹模的常用結構
7.3.3 凹模刃口形式
7.3.4 凹模外形尺寸的確定
7.3.5 凹模強度計算
7.3.6 凹模的固定螺孔和定位銷孔大小及間距
7.3.7 螺釘擰入深度和圓柱銷配合長度
7.4 凸、凹模的加工精度與互換性
第8章 多工位級進模的結構件及有關機構設計
8.1 模架、模座、導向裝置
8.1.1 模架
8.1.2 級進模用標準鑄鐵模架品種、規格
8.1.3 標準鋼板模架品種、規格
8.1.4 上、下模座
8.1.5 模架的導向裝置類型
8.1.6 導柱、導套的基本結構與安裝方式
8.1.7 模架用導向組件品種、規格
8.1.8 模柄
8.2 卸料裝置
8.2.1 固定卸料裝置
8.2.2 彈壓卸料裝置
8.2.3 卸料螺釘常用品種、規格
8.2.4 卸料裝置設計要點
8.2.5 卸料裝置的潤滑
8.3 彈性元件
8.3.1 圓鋼絲圓柱螺旋壓縮彈簧
8.3.2 強力彈簧
8.3.3 碟形彈簧
8.3.4 工業用普通橡膠(橡皮)墊
8.3.5 聚氨酯橡膠彈簧
8.3.6 氮氣彈簧
8.3.7 彈性元件的有關品種、規格
8.4 導料、托料裝置
8.4.1 導料、托料裝置的功能與套用
8.4.2 導料形式與導料板
8.4.3 浮動導料和托料裝置
8.4.4 導料、托料裝置的設計要點
8.4.5 常用材料入口導料裝置、浮動導料桿、托料桿等品種、規格
8.5 頂出裝置
8.6 限位裝置
8.6.1 限位裝置的功能與套用
8.6.2 限位裝置的種類與特點
8.6.3 常用限位裝置套用示例
8.6.4 限位柱(塊)規格、品種
8.7 斜楔、滑塊與側向衝壓機構
8.7.1 斜楔、滑塊的功能與分類
8.7.2 斜楔、滑塊合理使用要求
8.7.3 斜楔、滑塊的角度與尺寸計算
8.7.4 斜楔、滑塊與側向衝壓套用示例
8.7.5 斜楔、滑塊的安裝形式
8.8 倒沖機構
8.8.1 倒沖機構的合理套用和設計要求
8.8.2 倒沖機構套用示例
8.9 間歇切斷機構
8.9.1 棘輪凸輪間歇切斷機構
8.9.2 可程式控制器間歇切斷機構
8.10 微調裝置
8.10.1 垂直微調裝置
8.10.2 水平微調裝置
8.10.3 曲面修正用方形凸模規格
8.11 安全檢測保護裝置
8.11.1 自動保護裝置
8.11.2 典型線路分析
8.11.3 微動開關式與光電式誤送料檢測裝置規格
8.12 防止廢料或製件的上浮與下堵
8.12.1 廢料上浮的原因
8.12.2 防止廢料上浮的對策
8.12.3 廢料下堵與防止方法
8.13其他零部件及設計
8.13.1 凹模表面廢料或製件的清理
8.13.2 固定板
8.13.3 墊板
8.13.4 螺釘和銷釘
第9章 多工位級進模套用與結構設計實例
9.1 沖裁多工位級進模實例
9.1.1 沖裁搭邊級進模
9.1.2 簧片沖孔、落料級進模
9.1.3 傘形片沖孔、落料級進模
9.1.4 “吊”字形片切廢料、沖孔、落料級進模
9.1.5 遊絲支片沖廢料、落料級進模
9.1.6 基座片沖孔、沖廢料、落料級進模
9.1.7 骨架純沖裁四工位級進模
9.1.8 沖孔、沖孔落料複合沖裁級進模
9.1.9 鐵晶片無廢料混合排樣級進模
9.1.10 變壓器鐵芯少無廢料混合排樣級進模
9.1.11 鏈板無搭邊7排沖級進模
9.1.12 帶小孔引線框級進模
9.1.13 鐵晶片混合排樣級進模
9.1.14 拉鉤式自動送料接觸簧片沖孔、落料級進模
9.1.15 帶夾持式自動送料裝置的沖孔、落料級進模
9.1.16 微型電動機轉子片三排沖級進模
9.1.17 孔用彈性擋圈級進模
9.1.18 軸用彈性擋圈級進模
9.1.19 雙橋鋼芯級進模
9.1.20 觸點基片框級進模
9.1.21 14腳引線框級進模
9.1.22 腳踏車碟形剎車片級進模
9.1.23 小型電動機定、轉子片級進模
9.1.24 電動機定、轉子片級進模
9.1.25 三極體引線框多工位級進模
9.2 沖裁、彎曲多工位級進模實例
9.2.1 沖裁、彎曲多工位級進模標準化典型結構
9.2.2 隔離片沖裁、彎曲級進模
9.2.3 陽極沖孔、沖廢料、成形、落料級進模
9.2.4 淺容框沖裁、彎曲、切斷彎曲級進模
9.2.5 防護蓋沖裁、彎曲、切斷彎曲級進模
9.2.6 板簧沖裁、彎曲、切斷級進模
9.2.7 彈簧片沖裁、彎曲、切斷級進模
9.2.8 藍牙禁止蓋沖裁、彎曲、切斷彎曲級進模
9.2.9 電器外殼沖裁、彎曲、切斷彎曲級進模
9.2.10 散熱器沖裁、彎曲、切斷彎曲疊片級進模
9.2.11 蓋形件沖裁、切彎成形、翻邊、切斷級進模
9.2.12 側彎支架沖孔、沖外形廢料、彎曲、切斷級進模
9.2.13 彈簧卡沖裁、切口、彎曲級進模
9.2.14 接觸器托片沖裁、壓包、彎曲級進模
9.2.15 汽車電器支架沖裁、彎曲、鐓壓、切斷級進模
9.2.16 固定卡座沖裁、彎曲、校平、切斷級進模
9.2.17 接觸端子沖裁、壓印、多次彎曲級進模
9.2.18 連線器端子沖裁、多次彎曲、壓形級進模
9.2.19 39工位接線端子級進模
9.2.20 電源連線器面板沖裁、多次彎曲、落料級進模
9.2.21 25工位導電片級進模
9.2.22 小支架沖裁、翻孔、壓凸台、多向彎曲級進模
9.2.23 接地安裝板沖裁、翻邊、壓窩、彎曲、切斷級進模
9.2.24 推板壓筋、沖孔、切廢料、彎曲、落料級進模
9.3 多個製件混合排樣沖多工位級進模實例
9.3.1 沖兩個不同墊圈級進模
9.3.2 褲別和褲扣級進模
9.3.3 電壓極沖片自動疊片硬質合金級進模
9.3.4 5種零件混排沖級進模
9.4 多工位連續拉深級進模
9.4.1 帶料連續拉深級進模設計原則
9.4.2 管帽帶切縫料連續拉深模
9.4.3 撕拉蓋級進模
9.4.4 壓簧墊圈級進模
9.4.5 消音器前蓋級進模
9.4.6 消聲罩級進模
9.4.7 內六角帽形件連續拉深模
9.4.8 錐形卡環連續拉深模
9.4.9 管帽級進模
9.4.10 雙孔焊片連續拉深模
9.4.11 電位器外殼自動送料連續拉深模
9.4.12 管殼整帶料自動送料連續拉深模
9.4.13 多用途管座自動送料連續拉深模
9.4.14 端蓋級進模
9.4.15 接線片級進模
9.5 空調機翅片多工位級進模
附錄7 88附錄A標準公差數值與基孔制優先、常用配合
附表A1 標準公差數值(GB/T 1800.4 -1999)
附表A2 基孔制優先、常用配合(GB/T 1801-1999)
附表A3 常用尺寸公差及配合(孔·軸)
附表A4 常用配合孔的極限偏差
附表A5 常用配合軸的極限偏差
附表A6 常用優先配合特性
附表A7 衝壓模具常用的配合方式
附錄B 衝壓常用材料的性能和規格
附表B1 黑色金屬的力學性能
附表B2 有色金屬的力學性能
附表B3 非金屬材料的抗剪強度
附表B4 加熱時非金屬材料的抗剪強度
附錄C 模具材料
附表C1 國內研製開發的模具鋼代號、簡稱及主要化學成分(質量分數,%)
附表C2 進口冷作模具鋼的鋼號、特性及套用
附表C3 進口高速工具鋼的鋼號、特性及套用
附表C4 進口硬質合金的鋼號、特性及化學成分
附表C5 福仕德美國優質硬質合金規格
附表C6 江鑽新銳刀具、模具用硬質合金牌號、特性
附表C7 衝壓模具常用硬質合金牌號國內外對照表
附表C8 國內外沖模用鋼結硬質合金牌號及性能
附表C9 日本國內企業鋼號對照表(冷作模具鋼)
附錄D 翻邊參數
附表D 低碳鋼、黃銅、純銅及鋁的螺孔翻邊數據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