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女

衛女

《衛女》是宋代詩人林同創作的組詩《婦女之孝二十首》之一。

此詩運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借寫衛女不能回家探望父母之苦,曲折地表達了南宋愛國將士們對收復故土的渴望以及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衛女》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婦女之孝二十首》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林同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衛女
父母終,思歸寧而不得。
“毖彼泉水,亦流於淇。”
歸寧不可得,何以寫吾憂。
不似肥泉水,悠悠淇上流。

注釋譯文

⑴衛女:歷史上因多有像《詩經》中的《國風·邶風·泉水》、《國風·鄘風·載馳》、《國風·衛風·竹竿》三首詩歌記述歌頌遠嫁許國的許穆夫人忠於祖國,不忘故土,執節不移事跡的衛國之女的詩文,因此“衛女”成了忠於祖國,不忘故土,執節不移的忠烈之女、甚至於愛國之士的代名詞。
⑵歸寧:古時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探望父母。
⑶何以寫吾憂:用什麼來排遣我的憂愁。《詩經·國風·衛風》中載許穆夫人《竹竿》一詩,詩中有:“淇水滺滺,檜楫松舟。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寫,通“瀉、卸、泄”。
⑷肥泉:“肥”或作“淝”,衛國河流名。毛傳:“所出同,所歸異曰肥泉。”淇縣有關專家認為,肥泉即折脛河,又稱澳水、泉源水、陽河、勺金河、太和泉水。自殷紂王與妲己觀朝涉,折樵夫股脛驗髓之後,易名折脛河。該河古入淇河,後經西沿村入衛河。《博物志》謂之“澳水。”《一統志》:“泉源水在淇縣南,一名陽河,即古肥泉也。”
⑸悠悠淇上流:《詩經·邶風·泉水》:“毖彼泉水,亦流於淇。有懷於衛,靡日不思。” 淇上,淇水岸上,或淇水之濱。指今河南省北部淇河流經的的鶴壁市淇濱區和淇縣地域。
創作背景作品鑑賞
這是組詩《婦女之孝二十首》中的一首詩。此詩引用《詩經》中許穆夫人《邶風·泉水》和《衛風·竹竿》里的詞句,顯然詩人是把“衛女”一詞作為美麗、善良、忠貞於愛情和祖國的女子甚至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愛國忠良來看的。此詩明寫衛女不能回家探望父母之苦,實際上是曲折地抒發南宋時期愛國將士們對收復長江以北國土的渴望,對家鄉待思念,對偏安於江南一隅的南宋王朝不滿。作者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寫衛女之愁像淇河之水一樣,悠悠不停,與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者簡介

林同(?—1276),宋末抗元志士。字子真,號空齋處士,福清石塘(今福建省福清市融城)人。以蔭授官,棄不仕。公元1274年(鹹淳十年),南宋樞密使張世傑出兵反攻被元軍占領的泉州城。林同在自家廳堂設立“忠義局”,招募義兵,並與妹夫、福建招撫使劉仝祖一起謀應張世傑。公元1276年(恭帝德祐二年),元兵破福清,林同被俘後誓不投元,慨然赴死。著有《閒話緒餘》、《孝詩》(一卷)、《學海類編》等。《孝詩》共300首,以人名為題,對上古至隋唐歷代倡導和實踐孝行孝德的人物加以褒獎,對後世影響較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