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故郡遺址

行唐故郡遺址

行唐故郡遺址位於河北省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村北,南距行唐縣城10公里,地處太行山東麓唐河與滹沱河之間的山前地帶,東靠大沙河,目前確定遺址面積超過50萬平米。2015年-2017年,經報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石家莊市文物研究所、行唐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聯合對該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及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發現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具有北方族群特徵的貴族墓地與居址,填補了同期冀中地區考古研究空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行唐故郡遺址
  • 地址:河北省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村
  • 發掘單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
  • 遺址年代: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隋唐時代
  • 遺址面積:超過50萬平米
  • 項目負責人:張春長
遺址規模,出土文物,獲評記錄,

遺址規模

遺址發掘揭露面積8000平方米,清理東周時期墓葬37座、車馬坑及殉獸坑7座(組)、水井50眼、灰坑520餘座、窯2座、灰溝2條,出土青銅、金、玉、水晶、瑪瑙、陶、骨角、蚌器等各類遺物千餘件(組)。另外,還採集新石器時代泥質紅頂缽片及漢代陶器,發掘北朝-隋唐墓葬 18 座。
二號車馬坑二、三號車及殉人(馬頭東向)二號車馬坑二、三號車及殉人(馬頭東向)

出土文物

東周時期墓葬37座,分布稀疏,未見密集分布的族葬墓地,但存在相對集中的墓組。目前發現有5組墓葬相對集中,各有3-5座墓葬及1-2座車馬坑及殉牲坑。土坑墓10座,其中東西向4座,方向在50-85°之間,隨葬陶罐、豆,銅帶鉤、環首刀、耳環等;南北向6座,方向0-20°,隨葬鬲、豆、罐、碗等實用陶器,位於墓主下肢部位。除M71為男女合葬,男左女右,頭腳相對,側身直肢葬式外,余為仰身直肢。葬具單棺或無葬具。南北向墓葬與東西向墓葬同時或稍早。積石墓27座,上部填土下部積石,積石中部置棺、槨。形制分棺槨四周砌石、頂部及四周砌石、底部及四周砌石及象徵性放置少量積石四類。一般開口長2.3-2.5、寬1-1.5米,較大者如M2、M5、M53,開口長3、寬2米以上。葬具為一棺一槨或單棺,葬式均仰身直肢。M53是目前發掘面積最大的1座,開口南北長5.07-5.34、東西寬4.96-5.58、殘深3.8-4.6米,卵石砌築五個槨室並以卵石覆頂。主室居中靠東,葬具一棺一槨,隨葬玉環、珮、瑪瑙頭飾、金盤絲耳環、青銅劍、鏃、戈、鐓、帶鉤、環首刀、貼金泡飾、磨石等器物40餘件(組)。四角各有一側室,葬具單棺,各殉年輕女性1名,仰身直肢,隨葬角制工具、水晶項飾、綠松石串飾及陶豆等物。墓壁東南角積石上方設壁龕,卵石封口,龕內隨葬鼎、敦、壺、盤、匜等青銅禮器組合。該墓東側3米有長24米的車馬坑及寬1米的殉牲坑,尚未發掘。
部分墓葬設壁龕,龕內置青銅器、陶器或殉羊的頭、蹄。部分墓葬填土或棺上置豬、狗、羊殉牲。M2設腰坑內置青銅器。
墓葬出土銅、金、玉、瑪瑙、陶、石等類器物,器型有銅鼎、瓠壺、壺、甗、豆、敦、匜、盆、舟、勺、鍑、劍、戈、鐓、鏃,帶鉤,環首刀,當盧,金盤絲耳環、金箔片,綠松石串飾,瑪瑙觿、環、珮,水晶珠,陶鬲、豆、罐、碗,磨石等。青銅器紋飾精美,有夔龍紋、蟠螭紋、蟠虺紋、獸面紋、雲雷紋、綯索紋、乳釘紋、菱格紋、蟬紋、蕉紋、紅銅鑄嵌的龍形紋、雲紋,線刻人物、動物形象等。器足、鈕、耳部多裝飾有獸頭、鳥首等動物形象。少數器物鑲嵌綠松石、鎏金。
車馬坑及殉牲坑形制獨特,目前發現7組,發掘完成其中4組。
一號車馬坑內一車三馬,獨輈車車輪置於車輪槽內,馬頭絡轡編串石貝,口部骨鑣、銅銜,頸部銅珠串飾,車有殉犬。
二號、三號車馬坑形制相同,墓葬、車馬坑、殉牲坑自西向東次第排列。二號車馬坑東西長20.85、寬4.1米,東西縱列擺放1輛小車和4輛駟馬獨輈車。小車置於坑最東端,未見系駕動物;4輛駟馬獨輈車,16匹馬殺死後擺放在車輛系駕位置。車輪卸下扣置於車輿上或放置在車輿下,自輻條間擠出的部分車輿可知各車車輿裝飾情況,一號、二號車輿以紅黑兩色漆繪裝飾,三、四號車車輿則貼飾金箔,五號車車輿出露金箔和紅黑白三色漆繪。馬匹裝飾華麗精美,同車馬匹裝飾基本相同,異車馬匹則完全不同,一號至四號車分別以銅構件;骨泡、骨貝構件;海貝、包金銅泡及銅構件;海貝、骨貝及銅構件編串的鞁具和挽具進行裝飾,四號車還有多層皮條編串的轡頭裝飾。每輛駟馬車平行於車輈位置發現數條彩繪皮質“靷”。車馬坑中部兩側龕內各有一成年男性殉人。車馬坑東側殉牲坑以充填卵石的溝槽與車馬坑相通,坑內分三層埋放牛羊馬頭蹄,數量巨大,初步確定至少有羊頭320個、牛頭36個、馬頭29個,底層有4馬頭用骨貝編串絡轡,銅銜、銅鑣等。二號車馬坑已提取至實驗室內,西側主墓尚在發掘之中。
四—七號車馬坑布局相似,墓葬最西,中間為車坑,東側為殉牲坑。從已經發掘完成的四、五號來看,結構大體相似。車坑與殉牲坑共用生土梁,車坑內有一車,殉牲坑上層殉牛羊頭蹄;下層殉牛馬頭蹄,頭部用骨貝編串絡轡,有銅銜、銅鑣或骨鑣。生土梁中部留槽,槽內充填卵石。
居址年代不晚於戰國中期。東部水井分布密集,分圓形無井圈和帶陶井圈、長方形帶木井圈和陶井圈多類。灰坑有圓形、長條形及不規則形多種,直壁或斜壁,多數較淺,少數深度5米以上。部分灰坑瘞埋人骨。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有少量的骨簪、蚌刀、蚌鐮、銅削刀、帶鉤、布幣、刀幣等。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少量夾砂灰陶、褐陶,紋飾以繩紋為主,有粗、中、細之分,還有少量弦紋、暗紋、附加堆紋等。器形有罐、豆、碗、盆、釜、鬲、瓮、水槽及大型筒、板瓦和半瓦當等高級建築材料。
秉承發掘與保護並重,工作中加強多學科協作、科技手段介入與實驗室考古,動植物、人骨、環境、金屬樣本等各類測定正在進行之中。

獲評記錄

2018年2月26日,入圍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