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盆草

血盆草

血盆草(拉丁學名:Salvia cavaleriei Levl. var. simplicifolia Stib.)唇形科鼠尾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為貴州鼠尾草變種。產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及四川;生於山坡、林下或溝邊,海拔460-2700米。全草入藥,主治吐血,血崩,衂血,刀傷出血,血痢,產後寒等症。葉又可外敷瘡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血盆草
  • 拉丁學名:Salvia cavaleriei Levl. var. simplicifolia Stib.
  • 別稱:羅漢草、翻背紅、紅五匹
  • 二名法:Salvia cavaleriei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管狀花目 Tubiflorae
  • :唇形科 Labiatae
  • 亞科:野芝麻亞科 Lamioideae
  • :鼠尾草族 Salvieae
  • :鼠尾草屬 Salvia
  • 亞屬:荔枝草亞屬 Subgen. Sclarea
  • :貴州鼠尾草 Salvia cavaleriei
  • 分布區域:中國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貴州、廣西、廣東、福建等省
  • 變種:血盆草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種子繁殖,扦插繁殖,

形態特徵

原變種為貴州鼠尾草。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葉全部基出或稀在莖最下部著生,通常為單葉,心狀卵圓形或心狀三角形,稀三出葉,側生小葉小,葉片長3.5-10.5厘米,寬約為長之1/2,先端銳尖或鈍,具圓齒,無毛或被疏柔毛,葉柄常比葉片長,無毛或被開展疏柔毛;花序被極細貼生疏柔毛,無腺毛;花紫色或紫紅色。
血盆草血盆草

分布範圍

產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及四川;生於山坡、林下或溝邊,海拔460-2700米。模式標本未指定。

主要價值

全草入藥,主治吐血,血崩,衂血,刀傷出血,血痢,產後寒等症。葉又可外敷瘡毒。
《本草綱目》
釋名
烏草、小青,山陵翹。
氣味
(花、葉)苦、微寒、無毒。
主治
大腹水腫。方見“馬鞭草”條。
休息痢(時痢時止,久不愈)。用鼠尾草花搗成末,每服一錢,水送下。
長期下血。用鼠尾草、地榆各二兩,加水二程式,煮成一升,一次 服完。病達二十年者,不過兩服可愈,將藥研為末,用水沖服亦可。
反花惡瘡(瘡內惡肉翻出,狀如飯粒)。用鼠尾草根切細,和豬油搗爛敷患處。

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

可在春季和初秋播種。播種前為提高出苗率以及早出苗,可先將種子用50℃溫水浸泡,待溫度下降到30℃時,用清水沖洗幾遍後,放於25~30℃恆溫下催芽或用清水浸泡24小時後播種。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由於鼠尾草種子小,宜淺播。播後要覆蓋薄土,並要經常灑水,以保持土壤濕潤。

扦插繁殖

在5~6月,選枝頂端不太嫩的頂梢,長5~8厘米,在莖節下位剪斷,摘去基部2~3片葉,按行株距5厘米×5厘米,插入苗床中,深2.5~3厘米。插後澆水,並覆蓋塑膠膜保濕,20~30天發出新根後按行株距(45~50)厘米×(25~30)厘米的密度定植。
定植後應及時鬆土除草,乾旱時應適當灌溉,雨後必須及時排水。生長季節根據情況追肥2~3次,每次每畝可追尿素5千克左右。在長江以北,冬季需培土越冬,一般在地上部收穫後、冬凍前灌水後即培20厘米高的土,翌春終霜後扒開土澆水,使萌芽生長。華南地區不需覆蓋也可安全越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