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閉塞性關脈炎

血栓閉塞性關脈炎

簡介,其主要臨床表現,(一)疼痛疼痛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狀,(二)發涼,皮溫降低患肢發涼、怕冷,(三)皮膚色澤改變患肢缺血,(四)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五)肢體營養障礙患肢缺血,(六)肢體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簡介

血栓閉塞性關脈炎,是一種進行緩慢的累及周圍血管的炎症和閉塞性病變,多發生在下肢血管。好發於青壯男青年。

其主要臨床表現

(一)疼痛疼痛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狀

病變早期,由於血管痙攣,血管壁和周圍組織神經末梢受到刺激而使患肢(趾、指)出現疼痛、針刺、燒灼、麻木等異常感覺。隨著病變進一步發展,肢體動脈狹窄逐漸加重,即出現缺血性疼痛。輕者行走一段路程以後,患肢足部或小腿脹痛,休息片刻疼痛即能緩解,再次行走後疼痛又會出現,這種現象稱為間歇性跛行。產生間歇性跛行的機理一般認為是血液循環障礙時,肌肉運動後乳酸等酸性代謝產物積聚,刺激局部神經末梢引起疼痛。也有人認為,動脈狹窄或閉塞後,動脈壓降低,肢體運動時,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壓力超過肌肉內動脈的壓力,使局部血流顯著減少,從而引起患肢疼痛。重者即使肢體處於休息狀態,疼痛仍不能緩解,稱為靜息痛。此時疼痛劇烈、持續,尤以夜間為甚。患肢抬高疼痛加重,下垂後則略有緩解。患者常屈膝抱足而坐,或將患肢下垂於床旁,以減輕患肢疼痛,形成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典型體位。一旦患肢發生潰瘍、壞疽、繼發感染,疼痛更為劇烈。

(二)發涼,皮溫降低患肢發涼、怕冷

,對外界寒冷敏感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常見的早期症狀。隨著病情的發展,發涼的程度加重,並可出現動脈閉塞遠端的肢體皮膚溫度降低。

(三)皮膚色澤改變患肢缺血

常使皮膚顏色呈蒼白色,肢體抬高后更為明顯。下述試驗有助於了解肢體循環情況:①指壓試驗:指壓趾(指)端後觀察局部皮膚或甲床毛細血管充盈情況,如果松壓後5秒鐘皮膚或甲床仍呈蒼白或瘀紫色,表示動脈供血不足。②肢體抬高試驗:抬高肢體(下肢抬高70~80°,上肢直舉過頭),持續60秒,如存在肢體動脈供血不足,皮膚呈蒼白或蠟白色。下垂肢體後,皮膚顏色恢復時間由正常的10秒延長到45秒以上,且顏色不均呈斑片狀。肢體持續處於下垂位時,皮膚顏色呈潮紅或瘀紫色。③靜脈充盈時間:抬高患肢,使靜脈排空、癟陷,然後迅速下垂肢體,觀察足背淺表靜脈充盈情況。如果靜脈充盈時間大於15秒,表示肢體動脈供血不足。此外,部分患者受寒冷刺激或情緒波動,可出現雷諾綜合徵,表現為指(趾)皮膚蒼白、青紫、潮紅間歇性改變。

(四)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

40~50%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發病前或發病過程中可反覆出現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急性發作時,肢體淺表靜脈呈紅色條索、結節狀,伴有輕度疼痛和壓痛。2~3周后,紅腫疼痛消退,但往往留有色素沉著。經過一段時間,相同部位或其他部位又可重新出現。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在尚未出現肢體動脈搏動減弱和肢體慢性缺血徵象時,已經存在反覆發作的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因此,有人把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看成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前驅表現。

(五)肢體營養障礙患肢缺血

可引起肢體營養障礙,常表現為皮膚乾燥、脫屑、皺裂;汗毛脫落、出汗減少;趾(指)甲增厚、變形、生長緩慢;肌肉萎縮、肢體變細。嚴重時可出現潰瘍、壞疽。潰瘍、壞疽常先出現在趾端、甲旁或趾間,可因局部加溫、藥物刺激、拔甲、損傷等因素誘發。開始多為乾性壞疽,繼發感染後形成濕性壞疽。根據潰瘍、壞疽的範圍可分為三級。I級,潰瘍、壞疽局限於趾(指)部;Ⅱ級,潰瘍、壞疽超過跖趾(掌指)關節;Ⅲ級,潰瘍、壞疽超過踝(腕)關節。

(六)肢體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根據病變累及的動脈不同,可出現足背動脈、脛後動脈、膕動脈或尺動脈、橈動脈、肱動脈等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但需注意,約有5%的正常人足背動脈先天性缺如而不能捫及搏動。尺動脈通暢試驗(Allen試驗)可鑑別尺動脈搏動未捫及者動脈體表位置解剖變異和動脈閉塞。方法是抬高上肢,指壓阻斷橈動脈後,重複握拳數次,促使靜脈回流。然後將手放至心臟水平,如果尺動脈通暢,手指和手掌皮膚迅速轉為粉紅色(40秒內)。反之,只有解除橈動脈指壓後,皮色才能恢復正常。尺動脈通暢試驗還可了解尺動脈搏動存在者尺動脈遠端通暢情況。方法同上,如持續指壓阻斷撓動脈後,手指保持蒼白色,提示尺動脈遠端閉塞。套用同樣原理,可以了解撓動脈有無有閉塞性病變以及撓動脈遠端通暢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