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種繁育

選用適宜的蠶品種和雜交方式,生產優良蠶種的技術。現代蠶種繁育法始於19世紀70年代法國巴斯德創製無毒蠶種。1900年日本外山龜太郎發表《蠶種論》,繼即提倡使用一代雜交種;1926年水野辰五郎發表《蠶卵論》,首創越年卵人工孵化法,為科學的蠶種繁育技術體系奠定了基礎。

簡介,繁育程式,繁育方法,

簡介

中國古代農家所用蠶種都是自選、自留、自用,宋代以後漸有蠶種生產出售。19世紀末葉,浙江杭州的蠶學館始用科學方法養蠶採種,並創辦試驗機構,推廣強健無病的改良種和一代雜交技術。20世紀20年代一代雜交技術得到普遍套用。50年代後國家統一制定了蠶種生產法規和各級蠶種規格,建立了有關的科研、推廣、管理和審定機構,並通過對現行蠶品種的系統整理,推行雙雜交種和多元雜交種等,使蠶種繁育工作得到了改進和發展。

繁育程式

中國蠶種繁育採用三級繁育四級採種程式,即由原原母種擇優選留母種同時生產原原種,由原原種生產原種,再由原種生產普通種(一代雜交種)。原原母種和部分原原種由育成單位或國家指定的原種場生產,供應全國各省區原種場。原種和普通種一般由各省自行繁殖。上述各級蠶種的幼蟲,生產上稱原蠶(即種蠶)。

繁育方法

主要包括下列技術環節:
原種催青
即將已解除滯育的種卵保護在一定的環境中,控制其化性,並使按預定日期孵化。生產上多用二化性種為原種,因其比一化性種發育經過快,體質強。但二化性種繭質較差、產卵少、卵期短、不耐長期冷藏。為了克服這些缺點,常利用二化性種易受環境條件影響的特性,通過催青處理,使其孵化產生的後代具有一化性的經濟性狀,表現為繭質好、產卵多、卵耐冷藏,並為越年種。處理方法是在種卵對環境條件影響最敏感的縮短期至點青期(見桑蠶),給以特定的溫度、光照和濕度。一般春蠶期催青用溫度25℃、光照18小時、相對濕度75~85%保護,點青期以後溫度可增至26℃,以促使蟻蠶孵化齊一;同時保持多濕環境,防止產生死卵。用多化性種作原種時,催青方法基本相同,但後期溫度以26.5~27.5℃為宜。夏秋期催青溫度不宜高於28.5℃。縮短期前的處理與絲繭育基本相同。
種蠶飼育
亦稱種繭育。多在春季進行。原原種、原種和普通種的繁育各不相同。原原種為單蛾飼育,即母蛾所產卵孵化的蟻蠶收作一飼育區。原種為蛾區蟻量育,即以同品種、同批、同日孵化的一定蛾區(5~7蛾)並在一起,收足1克蟻蠶重量為一飼育區。普通種亦為蛾區蟻量育,一般以20~25蛾,收足 4克蟻蠶重量為一飼育區。原原種和原種的繁育從收蟻至出蛾都應嚴格分區分別飼養、上蔟、采繭,以保持系統純正。對各區的幼蟲、繭、蛹、蛾和卵應進行一系列的個體選擇和蛾區選擇,並給予適宜的環境條件,以充分發揮品種固有的優良性狀。技術處理和以生產原料繭為目的的絲繭育大體相同(見養蠶)。但因原蠶體質較弱,適應性差,對飼育環境、操作技術和桑葉質量的要求更高。上蔟的熟蠶標準可略比絲繭育較熟。在蔟中溫度24~25℃保護下,一般早采繭適期為上蔟後60~72小時。
種繭檢驗和保護
繭量和繭質檢驗以飼育區為單位,個體選擇根據繭色、繭形、縮皺等品種固有特性,用手觸及肉眼觀察的方法進行。原原母種的選擇要求更高。選出的種繭粒粒平鋪,以避免縮尾蛹;保護的適宜溫度為23~25℃,濕度為75~80%,並保持晝明夜暗。
採種
使對交兩品種同時出蛾是生產普通種的關鍵。為此,催青初期就須根據對交兩品種的發育相差日數制定出採種計畫,生產過程中適當調節飼育溫度和種繭保護溫度以抑制或促進發育,出蛾當天提前2小時感光,使羽化齊一。出蛾後雌雄分放,及時淘汰不良個體。原種用同品種不同飼育區交配,或同品種異品系交配;普通種則按對交兩品種異蛾區交配,以利用雜種優勢提高繭質、繭量。為了保證雜交徹底,須正確鑑別和分離雌雄蛾。經交配4~6小時拆對後,雌蛾開始產卵,一般下午4時左右為產卵盛期,至翌晨結束。人工孵化種應在產卵8~10小時後收蛾。 交配和產卵期間的保護溫度為23~25℃,相對濕度為75%;交配過程中光線宜明,產卵過程中宜暗,並注意防止過早散對產卵。雌蛾須嚴格鏡檢,預防微粒子病。原原種採種用一蛾在一袋內產卵的袋式,或在產卵紙上設定鉛框,每框投入一蛾產卵的框式。原種採種亦用框式,採種後按產卵紙逐張將蛾裝袋。普通種用混合採種方法,分平附和散卵兩種:前者是將35頭左右的母蛾使之產卵於規定面積的產卵紙上;後者是在大型上漿產卵紙或布上混合產卵,浴種時用水洗落,經選卵後再定量裝盒。
蠶種保護
越年卵自產卵到翌年春季孵化,經過時間秋採種約6~7個月,春採種長達10個月,在此期間應根據胚胎的不同發育階段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通常以 5℃為產卵初期及滯育期的最適保護溫度,保護日數中國系統種和二化性原種為40~60日,普通種為60~90日。若接觸30℃以上高溫,則發生死卵及不越年卵。嗣後溫度逐漸降到15℃時蠶卵開始解除滯育。解除滯育的最適溫度為5~7.5℃,最適的相對濕度為75~85%。氣溫10℃左右低於水溫時,是蠶種浴洗與卵面消毒適期。秋季越年種因產卵時氣溫較低,滯育性不穩定,須用25℃高溫保護一定時間,稱人工越夏;一般早秋蠶種保護30日,中晚秋蠶種保護15~25日,以後逐步降溫至自然溫度。越冬後的蠶種,為使解除滯育齊一和防止已解除滯育的卵降低生活力,須進行一定時間的冷藏保護。
蠶種人工孵化
即在越年性卵產下後的適當時期,通過理化刺激阻止或解除其滯育,使在當年孵化再飼育。常用的即時浸酸方法是在卵產下後開始滯育前,在溫度25℃、相對濕度75%的環境下保護20小時浸入鹽酸處理,以停止其滯育過程,使胚胎繼續發育至孵化。鹽酸濃度通常以液溫46℃時鹽酸比重 1.075為宜。浸酸時間的長短因品種而異。如越年性卵在進入滯育時用冷藏保護以延緩其滯育進程,待解除滯育再作浸酸處理,則可增大蠶卵對浸酸的敏感性,提高浸酸效果。此外,中國廣東一帶還有溫湯處理(俗稱浴水)方法,用於多化性蠶種的人工孵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