蠣蚜山

蠣蚜山

長江注入大海時所帶來的大量泥沙築成近海處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牡蠣灘——蠣蚜山。蠣蚜山方圓五、六十畝,僅高八米左右,無一石塊,由蠣蚜堆積而成,遠近文明。蠣蚜山地處南黃海沿岸,位於江蘇南通海門東灶港東南約4公里,距今已有1690年歷史,因盛產牡蠣而聞名。蠣蚜山東西長1.43海里,南北寬0.9海里,處在南黃海潮間帶,由牡蠣活體和各種海洋生物構成。海門蠣蚜山的神秘之處在於入水為礁出水為山,被當地人稱為“沉浮山”,山影猶如碧波叢中托出一盤“海龜聽潮”的盆景。至今它的成因還是一個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蠣蚜山
  • 地址: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東灶港鎮東南約4公里
  • 東西長:1.43海里
  • 南北寬:0.9海里
歷史傳說,地區特色景色,特色食品,海洋保護區,

歷史傳說

蘇南沿海,啟海一帶上了年紀的出海漁民,大都聽到過關於蠣蚜山的種種神話傳說: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幾次駕臨此山,黑暗中登在鋒利的蠣蚜殼上,為漁船指航撥道,解救大難;觀音菩薩身邊的麻魚精,常年在十米多的深潭裡不操別事,一心念經拜佛,禱告海上平安;每年古歷六月十九,觀世音菩薩生日這天,各路神仙,四海龍王都聚集到蠣蚜山頂禮膜拜。有趣的是,連東洋大海里的鯨魚,年年六月十八至二十(按潮水變化)必定趕來燒香磕頭。據說從古到今從未間斷。

地區特色景色

蠣蚜山上卻佛光普照,紫氣繚繞。幾百條大小鯨魚成群結隊、前呼後擁游向蠣蚜山。水面下黑壓壓的魚群,列成一字形長隊,拍打著浪花,浩浩蕩蕩向蠣蚜山而去。千把斤重的小鯨魚跳上跳下,轟隆轟隆在前開道,六七噸重的大鯨尾隨其後,一起一伏博浪前行。引人注目的是大鯨魚背上張開的銀白色魚翅,好像漁船上揚起的大蓬帆。頭頂上噴出的海水清泉一般騰空向上,在海風裡又紛紛落下,足有五、六層樓房高。此時的大海浪柱百仗,遮天蔽日,其景色蔚為壯觀。鯨魚游蠣蚜山之謎,恐怕只有依靠地質考古和海洋學家來解答了。
蠣蚜山風景蠣蚜山風景
緊臨長江口的江蘇省海門縣,從這兒的東灶港出海4海里便可見到一座神奇的牡蠣礁———蠣蚜山。它方圓6600畝,沉睡萬年後的今天,終於被人們開發為旅遊勝景,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蠣蚜山似山非山,似島非島。它潮落時露出海面為島,重重貝山賞不盡;潮漲時隱入海水成礁,浩瀚大海連天涌。有楹聯頌其曰:“是山非山潮落登山天下奇景撲面來;有島無島汐漲離島海上壯觀踏浪去”。蠣蚜山其實就是千萬年來牡蠣堆積而成。一代代的漁民在此劈去一半牡蠣取肉,留下一半貝殼,上邊又長蠣蚜,再劈去一半留下一半,如此年復一年,日積月累,貝殼不斷長高而成山。山頂綠藻茵茵,山腳貝林迭迭,山間溪水潺潺百川歸海。海浪衝擊陳舊的貝殼,又變幻成一片片一條條貝殼場、貝殼道。

特色食品

從蠣蚜山上取來鮮嫩的蠣蚜肉,拌和著麵粉放進油鍋,煎成透黃髮亮的蠣蚜餅,是一道營養滋補藥膳。島上還有沙參(海葵),是動物又像植物,加工後雪白粉嫩,煮成奶色湯奇鮮。此外,島上還可見到一種奇特動物“關公蟹”,其面目好似關公臉譜,有四條大腿,四條退化如須的小腿,被稱為“人面蟹體”,奇妙無比。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和海洋研究所專家上蠣蚜山實地考察後稱:蠣蚜山生物礁體十分罕見,它是在一大片淤泥中出現的牡蠣礁,而生物礁體一般都是長在石頭上的,這種淤泥中出現的礁體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在相關科技文獻中也未見記載。特殊海洋景觀,為測定近兩萬年以來中緯度海洋變化提供了難得的材料,給世人留下很多懸念,為古代海洋地質、氣候、生物變化的綜合性研究以及旅遊資源開發提供了信息資源寶庫。
蠣蚜肉餅蠣蚜肉餅

海洋保護區

海門蠣蚜山成為首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建立海洋特別保護區的主要目標是,保護特定海域資源和生態環境,對已受到損害和破壞的海域資源與環境進行恢復治理,建立資源與環境統籌協調的海洋可持續發展示範區。。蠣蚜山處在南黃海潮間帶,由牡蠣活體和各種海洋生物構成。它成為首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江蘇省海洋漁業局---國家海洋局正式批覆,同意建立江蘇海門蠣蚜山牡蠣礁海洋特別保護區。這標誌著江蘇省有了首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經中科院南京地理所等有關科研單位實地考察論證,認為蠣蚜山是中國惟一、世界罕見的海洋奇觀,具有極高的科學考察和旅遊開發價值。
即將消失的貝殼島
由於近海的過度污染和過度開採。蠣蚜山上面的活體牡蠣即將滅絕。請愛護保護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