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宮曲·微雪

作品原文

[雙調]蟾宮曲微雪 無名氏

朔風寒吹下銀沙。蠹砌穿簾①,拂柳驚鴉。輕若鵝毛,嬌如柳絮,瘦似梨花。多應是憐貧困天教少灑,止不過慶豐年眾與農家②。數片瓊葩,點綴槎丫③。孟浩然容易尋梅④,陶學士不夠烹茶⑤。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蟾宮曲·微雪
  • 創作年代:未知
  • 作者:無名氏
  • 分類:詩詞
注釋譯文,詞語注釋,作品譯文,作品鑑賞,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蠹砌:在台階上留下蛀痕。蠹,蛀書的白色小蟲。
②眾與:普遍地給與。
③槎丫:亂枝。
④“孟浩然”句:元人流傳孟浩然踏雪尋梅的誤說,詳參汪元亨《沉醉東風·歸田》講評。
③‘‘陶學士”句:北宋初翰林學士陶谷,在冬日用雪水煮茶,以為韻事,見《清異錄》。

作品譯文

寒冷的北風,將銀沙般的雪粒吹向人間。有的黏沾在台階上猶如蠹魚的蛀痕,有的透過縫隙飄進珠簾。輕拂過絲絲柳線,擾亂了烏鴉的安恬。像鵝毛那樣無足輕重,像柳絮那樣嬌弱乏力,像梨花那樣憔悴可憐。也許是因為憐憫窮人,老天故意把雪量削減;普施給農家就那么一點,也算是瑞兆豐年。瓊花有限的幾片,點綴在枝丫之間。盂浩然尋梅固然方便,陶谷想用來煮茶,可就難以如願。

作品鑑賞

這首小令,在“微雪”的“微”字上做足了文章。
朔風吹雪,吹下的卻是“銀沙”,這一比喻形象地表現了雪花的微細。接著兩旬是“銀沙”飛向人間的效果。雪量稀少,蓋不滿台階,只不過沾留下一點點痕跡,作者用了一個“蠹”字,意謂像蠹蟲那樣蛀出了一個個小洞。蠹蟲又名銀魚,本身呈銀白色,所以“蠹砌”的借用十分傳神。帘子本身是用來遮擋雨雪的,但因雪花太細,竟然“穿簾”而入,這又是新奇的構思。至於“拂柳”,則是借柳絲的柔弱來映襯雪勢的無力,“驚鴉”恐怕是利用烏鴉易於躁動的天性,言下之意,其他禽鳥當不會如此敏感而受驚。以下三句運用三組比喻進一步表現“微雪”,妙在“鵝毛”、“柳絮”、“梨花”本為喻雪的常語,而曲中卻替換了其固有的喻性:“鵝毛”不取其片大而取其質輕。“柳絮”不取其量眾而取其力弱,“梨花”不取其色白而取其身瘦。這正是元人善於出新之處。
然而,篇中最能體現散曲曲味和巧思的,還數涉及人事內容的兩組對句。在“多應是”、“止不過”的第一組中,前句暗用了東漢袁安的典故。《汝南先賢傳》載汝南大雪,洛陽令親自巡訪,到袁安門口,不見人掃雪,以為他已餓死,入門果然見袁安僵臥在家。問他為什麼不出門求助,袁安答:“大雪人皆餓,不宜乾人。”可知大雪對古代的貧窮百姓無異於一場災難。“憐貧困天教少灑”,人情人理,是對天公安排“微雪”的一種肯定。而後句則從“瑞雪兆豐年”的習語生髮,這一場微雪如此可憐,還要“眾與農家”,那就簡直是老天爺在虛應故事了。這一句又充滿了諷刺之意。將互相矛盾的評價巧妙地並列在一組對仗之中,這是散曲所特有的一種冷峭的表現風格。“
孟浩然”、“陶學士”一組對句也是如此。這是在“數片瓊葩,點綴槎丫”的前提下開展的,轉入了冬雪“韻雅”的內涵。元人流傳“孟浩然踏雪尋梅”的傳說,微雪不僅使孟浩然的出遊減少了行途上的麻煩,“尋梅”也容易一目了然。可是陶學士要實現以雪水烹茶的雅舉,卻成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又是將互相矛盾的兩面接到了一起,而無不表現出“微雪”的影響。
元散曲擅長圍繞某一事物或主題,橫說豎說,窮追猛打,淋漓發揮,在窮形極致之中表現出尖新、奇峭的韻味。這首小令,便有助於我們體會散曲的這一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