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光內鏡

螢光內鏡是一種套用雷射固有螢光光譜技術通過各種內鏡進入腔內診斷的新型診斷設備。它依據人體組織固有螢光光譜特徵自動識別、診斷,可立即提示被測組織是否為正常組織,可鑑別被測組織的良惡性病變,提高早期癌和異型增生的診斷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螢光內鏡
  • 臨床意義:可鑑別被測組織的良惡性病變
組成,原理,臨床意義,展望,

組成

螢光內鏡主要由激發光光源、特製的光導纖維、光學多通道分析儀、計算機系統,以及內鏡組成。

原理

短波長光(如紫光)照射可誘發人體組織產生自體螢光,誘發自體螢光時,由兩個附帶有不同通光波長濾色片的高靈敏度單色影像感測器(照相機)分別捕捉綠色和紅色螢光圖像,由計算機計算兩個圖像對應各點的螢光強度比值,並將其轉換為相應顏色顯示自體螢光圖像。胃和大腸黏膜出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時,使用螢光比值成像技術採集螢光,捕捉紅色圖像與綠色圖像,送至圖像處理中心進行處理和合成,並按癌變組織和正常組織不同光譜特徵分別賦予不同偽彩色,製成以紅色指示癌變部位、以綠色指示正常部位的偽彩色圖像,藉助不同顏色發現可疑病灶。此法臨床套用尚不成熟。
將紫光經內鏡引入照射病灶,在紫光誘導下腫瘤組織產生較強的紅色螢光和很弱的綠色螢光,正常組織則產生極弱的紅色螢光和很強的綠色螢光。

臨床意義

螢光內鏡有兩種診斷方法,即固有螢光光譜法和固有螢光圖像法。
1.螢光光譜法
用固有螢光光譜特性可鑑別診斷人體正常組織、良性病變組織、癌組織(包括中度以上異型增生)。診斷標準以判別被檢可疑組織的固有螢光光譜曲線中是否出現以下3個光譜波段的特徵信息以及其幅值大小。
(1)460±20nm :被測組織的固有螢光光譜曲線在460±20nm有波峰,按波峰的大小即能鑑別被測組織為癌變、良性組織或正常組織。若其光譜曲線中460±20nm的峰值小於正常組織峰值的50%為癌變組織,大於正常組織峰值的50%為良性病變組織。。
(2)400±20nm:被測組織的固有螢光光譜曲線若在400±20nm中出現波峰,則判定該組織為癌變或癌前病變。
(3)670±20nm:被測組織的固有螢光光譜曲線在670±20nm均有小波峰出現,判別其波峰的大小能鑑別被測組織為惡性病變、良性病變或正常組織。若其光譜曲線中670±20nm的峰值大於正常組織峰值的100%,則確認為惡性病變組織,小於等於正常組織峰值的100%為良性病變組織。
2.固有螢光圖像法
根據螢光圖像分析,其色澤主要顯示藍色或藍白色,良性病變組織為橘黃或橘紅色,而異型增生、癌組織則呈紫紅色或暗色。固有螢光圖像法顯示的信息量小,僅僅提供早期癌顯示的區域與邊界,指導醫師正確定位活檢,如需要進一步定量分析腫瘤固有螢光信息,還需使用螢光光譜法。

展望

螢光內鏡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診斷癌症的方法,依據人體組織固有螢光光譜特徵自動識別、診斷,可立即提示被測組織的性質,檢測靈敏度高,特異性強,檢出率比常規的檢測方法提高4~5倍,螢光內鏡可大幅度提高早期癌的檢測率,值得廣泛研究與套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