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送春(朱淑真詞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蝶戀花·送春》是宋代詞人朱淑真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惜春詞,詞的上片抒發對春天眷戀的感情,下片抒發傷春的感情,全詞通過描寫外縷垂楊、飛絮繾綣、杜鵑哀鳴、春雨瀟瀟,構成一副淒婉纏綿的畫面,一個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現在這幅畫面中,詞句清麗,意境深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蝶戀花·送春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朱淑真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蝶戀花·送春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作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⑵青春:大好春光。隱指詞人青春年華。
⑶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⑷猶自:依然。
⑸杜宇:杜鵑鳥。
⑹便作:即使。
⑺莫也:豈不也。
⑻“把酒”句:把酒,舉杯;把,持、拿。送春,陰曆三月末是春天最後離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澆愁以示送春的習俗。
⑼瀟瀟雨:形容雨勢之疾。

白話譯文

樓外垂楊千條萬縷,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腳步,春天卻匆匆而過不曾稍停。只有柳絮仍然在風裡飄飛,它隨春風要看春歸向何處?
綠色的山川只聽杜鵑烏啼叫,它本是無情的鳥,悽厲的叫聲豈不也在為人愁苦。舉杯送別春天,春天卻不語,黃昏時候卻下起了瀟瀟細雨。

創作背景

朱淑真在少女時期曾“天資秀髮,性靈鐘慧”(魏仲恭《朱淑真斷腸詩詞序》),寫過歡快明麗的《春景》詩:“鬥草尋花正及時,不為容易見芳菲。誰能更覷閒針線,且滯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時地去尋覓鮮花,去與女伴們鬥草戲耍。這不僅因芬芳穠艷的春景不易常見故而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喚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發了對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因而她不肯為閨中“女訓”“女誡”所拘鉗去拿針縫線學什麼無味的女紅,而要歡欣喜悅地舉起酒杯,邀請春天這少女般的伴侶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幾何時,在經歷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後(傳說她“早歲不幸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鬱不得志”,“每臨風對月,觸目傷懷”),朱淑真寫下了這篇悲悽幽悒的詞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宋代有不少“惜春”詞。暮春景色不外乎柳絮紛飛,杜鵑哀嗚,暮雨淅瀝,抒發的不過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然而,女詞人朱淑真卻通過豐富的想像力和貼切的擬人手法,將暮春景色表現得委婉多姿、細膩動人,在宋代諸多惜春之作中,顯出它自己獨有的藝術特色。
詞中首先出現的是垂楊。“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三句,描繪了垂楊的綠姿。這種“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詠柳》)的景色,對於陰曆二月(即仲春時節),是最為典型的。上引賀詩中即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之句。它不同於“濃如菸草淡如金”的新柳(楊基《詠新柳》),也有別於“風吹無一葉”的衰柳(翁靈舒《詠衰柳》)。為什麼借它來表現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細如絲縷的枝條的構造成似乎可以系留著事物的聯象。“少住春還去”,在作者的想像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條沒有達到目的,它只把春天從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經過短暫的逗留,還是決然離去了。
“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兩句,對暮春景物作了進一層的描寫。柳絮是暮春最鮮明的特徵之一,所以詩人們說:“飛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他們都把飛絮同殘春聯繫在一起。朱淑真卻獨出心裁,把天空隨風飄舞的柳絮,描寫為似乎要尾隨春天歸去,去探看春的去處,把它找回來,像黃庭堅在詞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清平樂》)。比起簡單寫成“飛絮”“送春歸”或“著人春意老”來,朱淑真這種“隨春”的寫法,就顯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猶自”把“系春”同“隨春”聯繫起來,造成了似乎是垂楊為了留春,“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的藝術效果。
像飛絮一樣,哀鳴的杜宇也似看作是殘春的標誌。“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春殘時節,花落草長,山野一片碧綠。遠望著這暮春的山野,聽到傳來的杜鵑鳥的悽厲叫聲,詞人在想:杜鵑即使無情,也為“春去”而愁苦,因而發出同情的哀鳴,詞人通過這搖曳生姿的一筆,借杜宇點出人意的愁苦,這就把上片中處於“暮後”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僅僅從“樓外”兩個字,感覺到她的樓內張望;從“系春”“隨春”,意識到是她在馳騁想像,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楊和柳絮表現出來的。現在則由側面烘托轉向正面描寫。
“把酒送春春不語”。系春既不可能,隨春又無結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聽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鳥鳴,於是她只好無可奈何地“送春”了。朱淑真按照舊俗依依不捨地“送春”,而春卻沒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黃昏中忽然下起的瀟瀟細雨。作者用一個“卻”字,把“雨”變成了對春的送行。這寫法同王灼的“試來把酒留春住,問春無語,簾卷西山雨”(《點絳唇》)相似,不過把暮雨同送春緊密相連,更耐人尋味: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聲呢,還是春不得不去而灑下的惜別之淚呢?
這首詞同黃庭堅的《清平樂》都將春擬人,抒惜春情懷,但寫法上各有千秋。黃詞從追訪消逝的春光著筆,朱詞從借垂柳系春、飛絮隨春到主人公送春,通過有層次的心理變化揭示主題。相比之下,黃詞更加空靈、爽麗,朱詞則較多寄情於殘春的景色,帶有淒忱的情味。

名家點評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淑真詩詞多柔媚,獨《清晝》一絕,《送春》一詞,頗疏俊可喜。
明·沈際飛《草堂詩餘續集》:滿懷妙趣,成片裡出。體物無間之言。淡情深感。
明·陸昶《歷朝名嬡詩詞》:淑真詩好,詞不如詩。愛其“黃昏卻下瀟瀟雨”句,又詞好於詩也。
清·許昂霄《詞綜偶評》:“奠也愁人意”,“意”字借葉。“把酒送春春不語”二句,與“庭院深深”作後結、“妾本錢塘”作前結相似。
清·李佳《左庵詞話》:情致纏綿,筆底毫無沉悶。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香山《長相思》云:“暮雨瀟瀟郎不歸,空房獨守時。”絕不費力,自然淒緊。若“黃昏卻下瀟瀟雨”,便見痕跡。

作者簡介

朱淑真,號幽棲居士,南宋女詩人、詞人。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世居桃村。生於仕宦之家。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終因抑鬱早逝。其餘生平不可考。工詩詞,詞意悽厲悲涼。有《斷腸集》、《斷腸詞》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