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是北宋詞人趙令畤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傷春懷人的閨情詞,上片以時令為線,傷春惜花,托紅杏寫興,由閨人處境寫到閨外情景,用景物的描寫表現愁緒,下片以離愁為旨,懷人思遠,托燕傳情,由閨中情景牽動閨人意緒。這首詞語不多,情無限,有含蓄蘊藉、語婉意深的風格,詞寫得清超絕俗,澹雅疏秀,別具一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趙令畤
  • 詞牌:蝶戀花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蝶戀花
欲減羅衣寒未去,不捲珠簾,人在深深處。紅杏枝頭花幾許?啼痕止恨清明雨
盡日沉煙香一縷,宿酒醒遲,惱破春情緒。飛燕又將歸信誤,小屏風上西江路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⑵羅衣:指輕軟絲織品製成的衣服。
⑶啼痕:淚痕,此指杏花上沾有雨跡。止:同“只”。
⑷沉煙:點燃的沉香。
⑸宿酒:隔宿之酒,即昨晚睡前飲的酒。
⑹惱破春情緒:春色惱人,春情難遣之意。惱,撩惹。
⑺“飛燕”句:古有飛燕傳書的故事。
⑻西江:古詩詞中常泛稱江河為西江。

白話譯文

我有心減去羅衣,卻沒有盡退春寒,一任珠簾垂地,我獨守在這深深庭院。枝頭上的紅杏還剩下幾許?我傷心流淚,只怨恨清明時節無情的風雨。
為消磨長日我點燃沉香,孤獨的我痴對香菸一縷,昨夜飲酒今晨醒得遲,滿是惱春情緒。飛燕又沒帶來他歸家的音信,看屏風上西江水路,更引起我無限愁情。

創作背景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代不得而知,或認為作於寧遠軍承宣使任上。以美人自喻,自屈原肇始,後逐漸成為古典詩詞中的一種常用的寄託手法。宋詞多寫閨情、春愁,其中不乏以女子閨愁寄寓自身遭際的作品。趙令疇因與蘇軾交好,在蘇軾見逐時,也受到牽連,多外放邊遠之地,際遇頗為坎坷。他這首《蝶戀花》將閨情寫得婉轉曲折,可看作寄託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抒寫閨中懷人之情的詞,語不多,情無限,有含蓄蘊藉、語婉意深的風格。詞寫得清超絕俗,澹雅疏秀,別具一格。
首句別開生面,不以景語起興,而純以陳述語氣,描寫閨中女子心緒:“欲減羅衣寒未去,不捲珠簾,人在深深處。”“寒未去”說明此時尚是早春,春寒料峭,乍暖還寒。受天氣影響,女子的心情必定也起伏無常。“深深處”點出女子憂悶之深,渲染出一種深重、孤寂的氛圍。“不捲珠簾”的原因,可能是女子愁緒縈懷而心生懨懶;也可能是她害怕捲起珠簾之後,望見滿目春色,更添愁緒。愁之深沉難去,可見一斑。
以下兩句點明女主人公愁悶的表層原因——清明時節的連綿春雨。這場雨,不僅使氣候“寒未去”,“欲減羅衣”不能,更重要的,它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雨打花枝,落紅無數。所以,簾雖未卷,而女主人公十分關切庭院中的花兒,迫不及待地問詢:“紅杏枝頭花幾許?”當然,不消問,她也料到嬌艷的杏花定然會遭到的命運了。她仿佛看到那枝頭稀稀拉拉幾朵殘存的紅杏,依稀還帶著雨痕,像啼哭一樣,憎恨那殘酷無情的清明雨。當然花兒哪有悲與恨,只不過是人的感情折光而已。但按其情緒之劇烈程度看,閨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來不像是一般傷春、惜花的意緒了。詞是中女主人公之“止恨清明雨”,當別有感恨。人世間有許多人和事有如花兒般的美好,結果卻被一場無情“風雨”破壞了。“紅杏枝頭花幾許?啼痕止恨清明雨”,這兩句詞實是頗富有象徵意味的。詞之上片,將女主人公惜花傷春的意緒表達得頗為動人。
過片三句,轉寫閨中人內心極度的淒寂和苦悶。“盡日沉煙香一縷”,她終日對首一縷裊裊香菸出神,深閨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無聊賴可想而知。“盡日”,即李清照所說“愁永晝”也。盡日苦坐愁城,無法排遣,唯有借酒澆愁。“宿酒醒遲”,可見恨深酒多,以致一時難醒了,而醒來仍然是空對“沉煙香一縷”而已,此種境遇何等難挨!“惱破春情緒”,關合上片惜花恨雨,極力渲染出一個“愁”字。
結尾兩句點出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層原因——佳人懷人心事。“飛燕又將歸信誤”,她多么希望春燕給她帶來遠人的信息,而它們卻如史達祖筆下那“便忘了,天涯芳信”的雙燕,非常令人失望。於是她只好空對屏風悵望:“小屏風上西江路”,淡煙流水的畫屏上畫的正是通往西江之路,回想當初心愛之人正是從這水路遠去的。歇拍寫出了閨人佳人對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讀之令人感到意猶未盡,一詠三嘆。

名家點評

明·李攀龍《草堂詩餘雋》:托杏寫興,托燕傳情,懷春幾許衷腸。
明·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開口澹冶松秀。末路情景,若近若遠,低徊不能去。
近代·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上段警拔不足而靜婉有餘,後段以閒淡之筆,寫懷人心事。結處風華掩映,含蓄不盡。德麟為安定郡王,天水氏固多才子也。

作者簡介

趙令畤(1061—1134),宋代詞人,初字景貺,改字德麟,自號聊復翁。宋太祖次子燕王趙德昭玄孫。元祐(1086—1094)中籤書潁州公事。時蘇軾為知州,薦其才於朝。後坐元祐黨籍,被廢十年。紹興(1131—1162)初,襲封安定郡王,遷寧遠軍承宣使。紹興四年卒,贈開府儀同三司。著有《候鯖錄》八卷,趙萬里輯為《聊復集》詞一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