蝤

〔~蠐〕古書上指天牛的幼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蝤
  • 拼音:qiú
  • 注音:ㄑㄧㄡˊ
  • 鄭碼:IUFD,U:8764,GBK:F2F8
基本信息,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qiú
(1) ㄑㄧㄡˊ
(2) 鄭碼:IUFD,U:8764,GBK:F2F8
(3) 筆畫數:15,部首:蟲,筆順編號:251214431253511
詳細註解
qiú
另見yóu
常用詞組
蝤蠐
qiúqí
(1) [lonicorn's larva] 天牛的幼蟲。天牛科。黃白色,身長足短,呈圓筒形。蛀食樹木枝幹,是森林、桑樹和果樹的主要害蟲。藉以比喻婦女脖頸之美
(2) 又如:蝤蚓(蝤蠐與蚯蚓);蝤蠐項,蝤蠐頸(即蝤蠐領);蝤蠐領(比喻女子潔白豐潤的頸項)
基本詞義
yóu
(1) ——“蜉蝤”(fúyóu)。“蜉蝤”即“蜉蝣”(fúyóu)
(2) 另見qiú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自秋切《集韻》字秋切《韻會》《正韻》慈秋切,𠀤音遒。《說文》蝤蠐也。《爾雅·釋蟲》蝤蠐,蠍。《注》在木中。《疏》《方言》云:關東謂之蝤蠐,梁、益之閒謂之蠍。其在木中者白而長,故詩人以比婦人之頸。《詩·衞風》領如蝤蠐。《埤雅》蝤蠐之體有豐潔且白者,《七辨》曰:蝤蠐之領,阿那宜顧,是也。
《廣韻》卽由切,音啾。蝤蛑,似蟹而大,生海邊。
《集韻》夷周切,音由。與蝣通。《前漢·王褒傳》蜉蝤出以隂。《孟康注》蜉蝤,渠略也。《師古注》蜉蝤,甲蟲也,好叢聚而生。
《韻會》蝤蛑之蝤。亦音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