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崖

蝌蚪崖

韋羌山,位於浙江仙居縣西南25公里,極險不可攀。山頂有絕壁,刊字如蝌蚪。晉義熙年間,周廷尉曾以飛梯攀崖,拓下蝌蚪文,但拓本未見刊布傳世。中國已發現的有待破解或正在破解的原始文字或符號共八種。即:倉頡書、夏禹書、夜郎天書、貴州的紅崖天書、四川的巴蜀符號、雲南的東巴文、紹興禹廟的岣嶁碑文字和仙居蝌蚪文。從發現的時代看,仙居的蝌蚪文發現的年代最早,也最難解讀。其他七種文字均有據可查,而唯獨蝌蚪文撲朔迷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蝌蚪崖
  • 位於:浙江仙居縣西南25公里
  • 又名:韋羌山
  • 特點:山頂有絕壁,刊字如蝌蚪
名稱由來,歷史印證,神話傳說,傳說譯文,驢友探索,

名稱由來

蝌蚪文也叫“蝌蚪書”、“蝌蚪篆”,為書體的一種,因頭粗尾細形似蝌蚪而得名。關於蝌蚪崖上面是否存在蝌蚪文?古代歷來就有諸多記載。據《萬曆志》和《光緒志》載:東晉義熙年間,一位姓周的廷尉曾“造飛梯以蠟摹之,然莫識其義”。以後郡守阮錄和北宋縣令陳襄亦“攜眾以觀”,終因崖高路險,“雲雨晦瞑”,未得結果,掃興而歸。陳襄還留待感嘆道:“去年曾覽韋羌圖,雲有仙人古篆書。乾尺石岩無路到,不知蝌蚪字何如……”
《神仙傳》云:王方平居崑崙,往來括蒼,石壁上有科斗字,高不可識。
《赤城志》:石壁科斗韋羌山亦有之。
《臨海記》:此眾山之最高者。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
1986年《新仙居志》:在天柱崖西側的深壑間,有一座人跡罕至、猿猴難攀的“千尺石岩”。岩上刻有文字,一位姓周的廷尉曾“造飛梯以蠟摹之,然莫識其義”。這塊岩石外傾與地平線成80°夾角,游者若登隔坎小丘,凝目以視,則在50平方米的淺紅色的石壁上,像蝌蚪一樣的鏤文,依稀可辨。

歷史印證


淡竹鄉尚仁村的後門山上,有一座距今100多年的清宣統年間規模宏大的墳墓,墓碑中刻有“蝌蚪映輝”四個大字。據了解,古人把墳墓立在此處是因為當時的人們深信蝌蚪崖上流傳著“大禹治水”時留下的刻文,以墳墓在此為榮。該村專門用來榨油的桐梓車取名為“蝌蚪車”。陳瑞珊老師回憶:“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到有關蝌蚪崖的很多傳說,傳說最廣的一種傳說是大禹治水時刻下蝌蚪文。我們祖上世代榨油,把桐梓車取名為‘蝌蚪車’也是為了紀念蝌蚪崖。”
淡竹鄉下齊村有座建於康熙年間重修於光緒年間的祠堂,至今保存完好。祠堂間有6根直徑為50厘米、高約9米的大石柱,其中兩兩相對的4根石柱上分別寫有“發源自稱以東秀啟鄉閭長豆河山綿氣脈,繼緒在韋羌之麓祥蝌蚪萬騰雲漢起人文”、“蝌蚪毓人文想當年泥馬渡江聲靈赫濯,韋羌鐘秀氣知先世汝南啟宇瓜瓞綿延”,把韋羌山和蝌蚪文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同時,下齊的族長傳世堂簿中也多處記載韋羌蝌蚪的文字。

神話傳說


大禹的先鋒官拓在仙居治水,為堵被鱔精鑽破的銀河,以身上鮮血和著息壤,為治水而獻身,大禹治水成功後,在蝌蚪崖上刻下碑文。引神話內容:這天傍晚,天難得放晴,據說是天帝叫眾神作法,暫時阻住雨水。赤紅色的雲塊小鳥般的在天空中飛馳著,象浸透了血,這是她能和他在一起呼吸同樣空氣的最後一刻。拓登上堆著息壤的高台,舉起了酒杯,先是河伯、禹、龍母、後來南極仙翁、天使、伯益及共同治水的夥計們,一個個的上台敬酒,拓不停的微笑著,終於,鼓聲響起,敬酒的人一個個退下,嬈知道生離死別的這一刻就要到來了。於是她穿著紅衣赤著腳在滿是礫石的廣場上旋舞起來,飛翔著,正如一團被龍捲風捲起的火焰,她從來沒有跳得這么美麗。快利的礫石刀子似的砍著她的細嫩的腳,但是她並不感覺到痛,因為她的心比這還要痛。
嬈舞到台上、舞到拓的身邊,慢慢的,停了下來,伸出她白嫩的手拿起一小塊息壤措啊措的,變成一顆黑色的珠子,然後把珠子放到嘴裡,兩個紅唇吻在一起,一絲鮮血從他們的嘴角流下,越流越多,染紅了息壤。突然,嬈一個轉身掩面跳到水中,快速的奔到河對面,人族與水族們一起慟哭,河漲水了,水花飛濺,在夕陽下如同撒上了鮮血。滲入息壤的拓和嬈的軀體在眾人的注視中快速的長大,變成了將軍岩與美女峰。
生又何歡,死又何悲,忠魂碧血,俱化山脈
禹滿含熱淚,輕輕的詠嘆著,聲音越來越響,越來越響,漸漸的,天使、幕僚、水族與人族跟著一起唱和,鼓點配著禹與大家低沉的聲音敲打著。
生又何歡,死又何悲,忠魂碧血,俱化山脈
生又何歡,死又何悲,忠魂碧血,俱化山脈
生又何歡,死又何悲,忠魂碧血,俱化山脈

傳說譯文


百川歸海 地分九州
遙思前塵 河伯贈圖 並托其子拓佐余治水
與拓共事十餘年矣
喜其忠 高其才
視之如子 欲禪位而付天下
惜大英雄天不假年 共嬈血和息壤
忠魂碧血 俱化山脈
始令銀河晏清 浩劫得平 民得生息
治水功成而斯人不在 天兮命兮 思之其淚如注
刻石以記 以為永思。

驢友探索

2012年4月23日凌晨6點半,34名隊員在對焦騎士的帶領下全部整裝待發,9點10分,所有隊員齊聚在蝌蚪崖半山腰下。離崖底到崖頂還有垂直的150米高。一般人根本難以攀爬。此刻,擺在隊員們面前的是,要么繼續上崖頂,要么留在崖底休息等待其他隊員的訊息。最終,24名隊員決定繼續上崖頂,而其他幾名隊員留下。
對焦騎士方浙等5名登山高手用繩索直接繞崖的左面而上,左面的崖面光禿禿的沒有任何可以踩腳的地方,他們每上一步就在“危險”的地方做好安全措施。由於崖面長年累月飽受風吹日曬,風化侵蝕的厲害,很多岩石只是輕輕的依附在山崖的表面,稍微一碰就會整塊掉落。一步一個危險,更加增加了上崖的難度。 中午12點,5名隊員勝利登上崖頂,和另外19名隊員回合在一起
從崖頂往下面看,根本看不見絕壁以及表面的“蝌蚪文”。方浙決定零距離接觸千仞絕壁,而執意要跟著他一探究竟的也只有“一片雲”。光禿禿的崖面沒有任何支撐的地方,更不可能有踩腳的地方,貿然而下非常危險。方浙首先沿繩索而下,他要給“一片雲”做好示範,“如何下崖,哪處落腳”都事先做好記號。然後,才放心“一片雲”跟著他下去。
10米、20米、30米、40米……越接近傳說中“蝌蚪文”記載的地方,方浙就越激動,他說親眼看看蝌蚪文是自己兒時探索蝌蚪崖的夢想,此刻,夢想就近在眼前。在下到崖面40米的地方,他放眼望去,一條邊長大約40米左右的直線,如飛機跑道一樣筆直的“屋檐”呈現在他的眼前,令他驚嘆不已!方浙用繩索測量,歷史上記錄寬為50米的邊長準確數字為40米,也就是說,蝌蚪崖面真正的面積為1600平方米左右。
由於崖面突出60公分左右,而記刻著“蝌蚪文”的崖體整個向外傾斜80度角,方浙根本無法接觸到崖面,他此刻所處的狀態是臨空懸掛在繩索上,是繩索支撐他的體重。在他眼裡,這1600多平方米的崖面平整地和家裡的牆面無異。
再往下,由於繩索的降力加上臨空狀態,導致人體不斷地旋轉,山下的隊員看見方浙在崖面上不斷地晃蕩轉圈,剛剛還是面對著崖面,突然面對的又是無邊的天空,根本無法固定住身體來靜止地拍攝。方浙事後回憶,他起碼被旋轉了30多圈,感覺整個山體都是處於運動狀態,很難在保護自己的情況下清晰地拍出“蝌蚪文”的模樣,不過那崖壁上突出的球狀物體模樣卻牢牢在印在他的心中。
“崖面那不計其數直徑大約10厘米的圓球突出,突出高度為3-5厘米。經過幾千年的風化,有的開始殘缺不齊,有的模糊不清。在我的右邊,有一片較為清晰的圖案,分布均勻自成規律。”方浙認為,“蝌蚪崖”人工斧鑿的痕跡相當的明顯,他肯定地說,“依我的閱歷和知識來判斷,這絕不可能是大自然的傑作,縱使大自然有鬼斧神工,但是它不可能締造出如此規整的石壁。”
記者感到疑惑,方浙憑什麼作出如此肯定蝌蚪崖為人工斧琢? “大家都知道人造的東西是大自然無法臨摹的,就像萬里長城。”方浙果斷地說,“你無法想像,要把一個崖面弄的那么平整是多么浩大的一個工程。”
這次的探索不單單只是一個登山愛好者攀上懸崖那么簡單而已,方浙相信韋羌山傳說中的“蝌蚪文”是肯定存在的,當然他所看見的圓球狀物體到底是不是傳說中的“蝌蚪文”不敢妄下結論,有待專家的進一步考證。他認為也許在韋羌山系中那些懸崖絕壁中可能隱藏著更加神秘的“蝌蚪文”,這還需要後人不斷的探索,包括方浙他自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