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傷寒

概述,流行病學,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鑑別診斷,檢查,治療,預防,

概述

蜱傷寒涉及到幾種,MSF見於地中海周邊國家,另亦見於中東、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主要蜱媒是褐犬蜱,學名血紅扇頭蜱火罐網,但非洲國家野生動物中常見蜱類都能傳播康氏立克次體。義大利流行病學家已證明此病在義大利西班牙以色列的發生率大為增加。據認為是城鎮居民向市郊轉移,與蜱類接觸機會增多所致。從俄羅斯歐洲部分經西伯利亞至前蘇聯遠東部分,南下至印巴次大陸。蟲媒似為幾種硬蜱: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森林革蜂(Dermacentor syvarum),納塔耳革蜱(D.nuttallii)等。以上三種天然受染的蜱,都能經卵傳播。昆士蘭蜱傳斑疹傷寒是澳大利亞發現的幾種立克次體感染之一,病原澳大利亞立克次體,蟲媒為全環硬蜱(Ixodes holocylus),已知動物宿主是有袋動物。

流行病學

本病主要見於地中海沿岸,南美、非洲、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亞等地區,從俄羅斯歐洲部分經西伯利亞至前蘇聯遠東部分,南下至印巴次大陸。傳染源是犬、齧齒動物,以蜱為媒介,通過叮咬傳染給人。本病多發生於兒童,潛伏期為 5~7天,急性起病。發病後第四天出現全身散在的淡紅色斑丘疹,掌跖部亦可累及。

病因

本病病原體為Conorii立克次體,傳染源是犬、齧齒動物,以蜱為媒介,通過叮咬傳染給人。

發病機制

以上三種立克次體,與立氏立克次體極為相似,DNA雜交證明後者與康氏立克次體的同源性在90%以上。相互間群特異性抗原(group-specific antigens)雖同,但還有種特異性抗原(species-specific antige)可資鑑定。它們都侵害內皮細胞,導致細胞死亡,引起血管炎(見前述)。蜱叮咬處都有焦痂可見。

臨床表現

本病多發生於兒童,潛伏期為5~7天,急性起病,表現為寒戰、高熱、頭痛、關節痛、乏力等症狀。在蜱叮咬處出現一特徵性的“黑斑”,即丘疹逐漸發展為中心壞死性黑色潰瘍,周圍繞以紅暈。局部淋巴結腫大,且有壓痛,發病後第四天出現全身散在的淡紅色斑丘疹,掌跖部亦可累及。少數可見出血性損害。
本病症狀較輕,病程約兩周左右。隨著體溫下降,皮疹逐漸消退。三種立克次體起病都急,出現發熱、頭痛、肌痛和結膜充血等證候,約在蜱叮咬後 5~7天發生,焦痂為一特色病徵,可以證實診斷,應在頭皮、腋窩、腹股溝等蜱類好寄居部位注意尋找。由於焦痂為壞死性損害,故引流該區的淋巴結亦可腫大。焦痂損害很像菸頭灼傷,直徑2~5mm,中心發黑,邊緣隆起、發紅。壓痛甚輕。像RMSF一樣,第4~5天全身發疹,包括手掌和足底。隱約可見的斑丘疹性損害,為皮內小出血點,病程約2周,鮮有死亡。Weil-Felix反應多數病例都有作用於OX19抗原的凝集抗體,約於病程第2~3周出現。

診斷

本病特徵為蟲咬處“黑斑”,在早期及恢復期進行血清特異性補體結合試驗可做出診斷。

鑑別診斷

注意應與叢林斑疹傷寒相區別。根據其不同的發病區域、臨床特點及特殊血清學反應可以鑑別。

檢查

血清學試驗首推微量免疫螢光法檢測康氏立克次體抗體,如有條件可為一試

治療

多治療同其他立克次體病,使用四環素治療有效。多西環素200mg,每12小時1次共2劑,收效良好。亦可用四環素、氯黴素和利福黴素(rifamycin)。用藥後2天退熱。

預防

預防措施包括滅蜱,治療病犬及其他齧齒動物,注意個人防護,可外塗防蟲劑。防止被蜱叮咬。深入非洲野外旅遊的人,應注意著裝,防止蜱的叮咬。到南歐旅遊的人,如在春、夏季節作穿越市郊和農村的長途步行,應注意搜尋蜱。從這些立克次體感染恢復,可以獲得牢固免疫。在實驗動物中,康氏立克次體比大多數立氏立克次體都相對無毒性。但由康氏立克次體感染恢復的動物,對立氏立克次體毒力也有保護作用。這種保護是由T淋巴細胞提供的,它們也能識別斑疹熱組其他品種立克次體的抗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