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頭蟲草

蜂頭蟲草

蜂頭蟲草是麥角茵科的一種蟲草,於黃蜂的成蟲體上,由胸部長出,子座細長,高5-10cm,淡黃色至橙黃色,上部彎曲,頭部色深,棒形,表面有微突,鐵絲狀。分布於浙江、安徽、廣東、西藏等。常見於山區落葉闊葉林。用途未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蜂頭蟲草
  • 拉丁學名:Cordyceps sphecocephala (Kl.) Sass
  • :肉座菌目
  • :麥角菌科
  • :蟲草菌屬
  • 分布區域:浙江、安徽、廣東、西藏等
形態特徵,生物特性,生長環境與分布,經濟價值及栽培狀況,

形態特徵

生於黃蜂的成蟲體上,由胸部長出,子座細長,不分枝,高5—10cm,淡黃色至橙黃色,上部彎曲,頭部色深,棒形,表面有微突,鐵絲狀。子座單生,稀上部分叉, 高3-12cm,淡黃色至橙黃色, 柄細長,多彎曲,粗0.5- 1mm。頭部棒狀或紡錘狀,色較深, 5-20mm×1-2mm。子囊殼埋生於子座內,瓶狀至橢圓形,320-800μm×200-300μm,孔口稍突。子囊呈長袋形至圓柱形, 140-210μm×4-8μm,成熟時頂端開口。孢子斷成6-14μm×1-1.5μm的小段。

生物特性

在山區落葉闊葉林下,有時能發現蟲草,它們一半是蟲,另一半是菌。蟲草屬(Ophio-cord yceps,異名Cordyceps),約100種,寄生於昆蟲的幼蟲和成蟲體內,使得蟲體變成菌核,再生長出子實體。蜂頭蟲草(O. sphecocephala)和冬蟲夏草(D.sInensis)的子實體,當某些鱗翅目的幼蟲或成蟲,吃下了蟲草的子囊孢子後,孢子在蟲子體內萌發成菌絲,消耗蟲體營養,蟲子死後落入枯枝爛葉中,體內的菌絲繼續發育,最後形成菌核。到了第二年春天,自蟲的口處生長出子實體。在上端膨大處生長了許多子囊果,每個子囊果中有許多子囊,每個子囊里有4個子囊孢子。

生長環境與分布

夏秋季在半埋於林地上或腐枝落葉層下雙翅目昆蟲黃蜂成蟲體上生出。分布於浙江、安徽、廣東、西藏等。

經濟價值及栽培狀況

用途未明。蜂頭蟲草在中外歷史上均有記載,以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為最早。1754年,西班牙人Torrubia在西印度任職時,在其《拉美聞見錄》中稱之為“蜂變草”或“植物蜂”,蜂草(VegetalbeWasps)一名來源於此,至今在古巴還保存在這種假想的古代藝術作品。因此,蜂頭蟲草的人工培植對於普及蟲草菌知識有其特殊意義。矢蔌信夫(1986年)在日本《特許公拗》內發表過培植蜂頭蟲草的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