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姓

蛾姓,一個姓氏,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蛾晰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蛾姓
  • 讀音:yǐ
  • 注音:ㄜˊ
  • 實質:姓氏
姓氏讀音,姓氏郡望,姓氏淵源,歷史名人,

姓氏讀音

蛾[蛾、俄、䖸、𧒎,讀音作yǐ(ㄧˇ),亦可讀作é(ㄜˊ)]

姓氏郡望

晉陽郡:春秋末期,趙簡子家臣董安於始築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秦國改置為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所,屬太原郡轄屬(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為太原郡。西漢初年曾經設為太原國,晉陽為太原國都,不久又兼置并州。東漢時期撤掉了并州,晉陽歸屬於冀州,分置為恆山、西河二郡,在今陝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晉時期予以擴建。南北朝時期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朝時期以龍山縣為晉陽,而原晉陽則為太原。五代時期為北漢都城。大宋王朝滅北漢後,毀掉晉陽,將其移到并州至陽曲(今山西太原)。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一是指今整個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三是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蛾晰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姓苑》等記載:“蛾,晉大夫蛾晰之後,魏平東將軍蛾靑。”
姬蛾晰,一稱姬蛾析,是春秋時期的晉國上大夫,同時也是晉軍將領。
在史籍《國語》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記載:
在晉獻公姬詭諸逝世後,居於秦國的晉公子姬夷吾以割讓黃河以西之地為條件請秦國發兵,助其返晉國為君,因此秦穆公嬴任好送姬夷吾歸國即位,這就是晉惠公。
但晉惠公即位後,立即背約,拒絕將黃河以西之地獻給秦國,秦穆公對此極為惱火。
到了周襄王六年(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大荒,晉惠公無奈,向秦國求助,秦穆公在大夫百里的勸說下不計舊惡,慷慨贈予大批糧食,使晉國度過了饑荒。
到了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6年),秦國也發生大荒,而晉國卻糧食大豐收,於是秦穆公向晉惠公求助。晉國大夫姬慶鄭勸晉惠公以德報恩,將多餘的糧食借予秦國,不料晉惠公不但不藉助糧食,反而藉此嘲笑秦國。
由是,秦穆公大怒,於周襄王八年(公元前645年),發兵攻打忘恩負義的晉惠公。秦軍節節勝利,最後秦、晉兩軍在農曆9月於韓原(今山西河津)展開決戰。
在著名的“韓原之戰”中,晉軍大將韓簡、姬蛾晰率軍將秦穆公的衛軍打得落花流水,正要乘勝俘獲秦穆公。當時秦穆公仰天長嘆:“我今日反為晉俘,天道何在?”不料,那晉惠公不聽晉軍諸多將士的警告,自以為是,在戰場上瞎溜達,結果車陷泥淖,而身邊大將姬慶鄭由於對晉惠公有怨恨,因此不但不救,反而在一旁冷言冷語,晉惠公由此被秦軍大將公孫枝所獲,身邊的大夫家僕徒、姬虢射、姬步揚等一齊就縛,歸於秦軍大寨。
如此一來,晉軍失去主帥,軍心渙散,全軍潰敗,反勝為敗。姬慶鄭殺出秦軍包圍,遇姬蛾晰被傷在地,扶之登車,同回晉國。
晉惠公自戰敗後就被囚於秦國,直到農曆11月,秦、晉兩國媾和,秦穆公與晉大夫陰飴甥盟於王城(今陝西大荔),晉國割讓其河西之地予秦國,秦穆公才釋放晉惠公,與難諸臣一同歸國。
晉惠公還沒有回到晉國時,晉國上大夫姬蛾晰就對姬慶鄭說:“國君被秦軍俘獲,是你的罪過。現在國君就要回來了,你還等待什麼?”
姬慶鄭說:“我聽說:‘軍隊潰敗了,應該為之而死。主將被俘,也應為之而死。’這兩樣我沒有做到,又加上誤了別人救國君的機會,致使國君被俘,有這樣三條大罪,還能逃到哪我準備等待受刑,好讓國君感到痛快;國君如果回不來,我將獨自率兵討伐秦國。不救回國君,便把命豁上。這就是我等待的原因。我若逃走而遂了私意,會使國君不高興,這是背逆的行為。國君的行為背逆,尚且會失去國家,何況做臣子的呢?”
晉惠公到了國都郊外,聽說姬慶鄭已經被大夫姬蛾晰捕押在案,就命大夫家僕徒把他召來,問道:“你使我被俘,有大罪,還留在都城乾什麼?”
姬慶鄭說:“我怨恨國君!當初你要是回國時就報答秦國的恩德,就不至於使國勢下降;國勢下降後要是能聽取勸諫,也不至於發生戰爭;戰爭發生後要是能選用良將,也不至於失敗。已經戰敗就要處死有罪的人,如對有罪的人不能伏法,還怎么守衛國家疆土?我因此等待就刑,以成全國君的政令。”
晉惠公當即下令說:“殺了他!”
姬慶鄭回答:“臣下直言勸諫,是臣子的行為準則;君上刑殺得當,是國君的聖明表現。臣子盡責而國君聖明,是國家的利益所在。國君即使不殺我,我也一定要自殺的。”
大夫姬蛾晰在一旁說:“我聽說對主動認罪接受刑罰的臣子,不如赦免他,用他來報仇。國君何不赦免慶鄭,叫他去報秦的仇呢?”
而大夫梁由靡則反對說:“不可以!如果晉國這樣做了,難道秦國就不能?況且交戰不勝,而用不正當的手段去報仇,不能算勇武;出戰不利,回國後又要惹出麻煩,不能算明智;與秦國講和之後又背棄諾言,不能算誠信;失去刑法亂了國政,不能算威嚴。若咱們這樣做了,對外則不能勝敵,對內則不能治國,將會敗壞國家的,而且太子也會因此被害,不如殺了慶鄭。”
晉惠公憤憤地說:“殺了慶鄭,而且不能讓他自殺!”
大夫家僕徒惋惜地說:“如果當國君的不計較前嫌,當臣子的甘願死於刑戮,這樣的名聲要比殺了慶鄭更好。”
梁由靡堅決不同意:“國君的政令刑法,是用來治理百姓的。不聽命令而擅自進退,就是觸犯政令;幸災樂禍而使國君被俘,就是觸犯刑法。慶鄭傷害和擾亂了國家,不能讓他逍遙法外!再說臨戰而自退,敗退而自殺,臣下可以隨心所欲,國君卻失去了刑法的威嚴,以後又怎么用人作戰。”
於是,晉惠公命令由司馬說執刑。
司馬說召來三軍兵士,當眾列舉姬慶鄭的罪狀說:“韓原之戰前全軍宣過誓,擾亂軍陣違抗軍令的,處死;主將被俘,部下臉上不掛彩的,處死,散布謠言動搖軍心的,處死。現在慶鄭擾亂軍陣違抗軍令,這是第一項罪;擅自進退,這是第二項罪;耽誤梁由靡而放跑了秦君,這是第三項罪;國君被俘,你不割破面頰,這是第四項罪!慶鄭,你就刑吧!”
姬慶鄭昂然回答:“司馬說!三軍兵士都在這裡,我能坐著等待就刑,難道還怕臉上掛彩嗎?趕快用刑吧!”
農曆11月14日這天,姬慶鄭被斬首,然後晉惠公才進入國都絳城。大夫姬蛾晰在一旁望著晉惠公的背影嘆道:“此君非民心之君也!”
晉惠公在執政的第十五年上(公元前637年)逝世,太子姬圉繼位,是為晉懷公。
晉懷公一致忌諱憚公子姬重耳,因此一即位,就要求跟隨公子姬重耳的大夫們回國,還規定了期限,不按期回來的大夫將受到懲罰。當時,大夫姬狐突的兩個兒子姬狐毛和姬狐偃已經多年跟隨在姬重耳身旁,當時和姬重耳一起住在齊國。晉懷公便向姬狐突要求叫兒子回來,姬狐突不願意,所以晉懷公就把姬狐突殺了。由此,引起晉國諸臣和民眾的一致反感。
秦穆公乘機接來甚得晉國民心的公子姬重耳。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的農曆12月,秦穆公親自帶兵護送姬重耳渡過黃河,向晉國進發,晉國民眾一聽說姬重耳要來了,萬分高興,姬重耳一路高奏凱歌,輕易就打敗了晉懷公的軍隊。晉懷公慌忙逃到高梁(今山西臨汾),而高梁的民眾當即殺了晉懷公。
之後,晉國臣民們一致把君位授與姬重耳,這就是後來著名的春秋霸主晉文公。
在姬蛾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位姓氏者,稱蛾氏,讀音作yǐ(ㄧˇ)。
第二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影蛾池,屬於以官職稱謂稱為氏。
影蛾,是西漢時期一座人工挖鑿的池塘,又稱眺蟾台,傳說在影蛾池中有上古動物鼊龜(陸生龜,雞籠頭,尤多,背部的後緣有明顯的鱗甲),為上林苑三十六景之一,是漢武帝為了後宮嬪妃們遊玩而設定的。
上林苑,是漢武帝劉徹於漢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在秦朝的故苑址上擴建而成的宮苑,規模宏偉,宮室眾多,有多種功能和遊樂內容。上林苑面積廣闊,其地跨長安、鹹寧、周至、戶縣、藍田五縣之境,縱橫三百餘里,面積達兩萬二千平方公里,有霸、產、涇、渭、豐、鎬、牢、橘八水出入其中,其規模遠甚於清朝時期僅四平方公里的“萬園之園”圓明園,惜早已蕩然無存。
據史籍《漢書·舊儀》中記載載:“上林苑中有六池、市郭、宮殿、魚台、犬台、獸圈。苑中養百獸,天子春秋射獵苑中,取獸無數。其中離宮七十所,容千騎萬乘。”可見仍保存著射獵遊樂的傳統,但主要內容已是宮室建築和園池。
據史籍《關中記》中記載,上林苑中有三十六苑、十二宮、三十五觀。三十六苑中有供遊憩的宜春苑,供御人止宿的御宿苑,為太子設定招賓客的思賢苑、博望苑等。上林苑中有大型宮城建章宮,還有一些各有用途的宮、觀建築,如演奏音樂和唱曲的宣曲宮;觀看賽狗、賽馬和觀賞魚鳥的犬台宮、走狗觀、走馬觀、魚鳥觀;飼養和觀賞大象、白鹿的觀象觀、白鹿觀;引種西域葡萄的葡萄宮和養南方奇花異木如菖蒲、山姜、桂、龍眼、荔枝、檳榔、橄欖、柑桔之類的扶荔宮;角牴表演場所平樂觀;養蠶的繭觀;還有承光宮、儲元宮、陽祿觀、陽德觀、鼎郊觀、三爵觀等。
僅就人工建築而言,據史籍《三輔黃圖校證》中的記載,就有“上林苑門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宮十二,觀二十五。建章宮、承光宮、儲元宮、包陽宮、屍陽官、望遠宮、犬台宮、宣曲宮、昭台宮、蒲陶宮;繭觀、平樂觀、博望觀、益樂觀、便門觀、眾鹿觀、榴木觀、三爵觀、陽祿觀、陰德觀、鼎郊觀、椒唐觀、當路觀、則陽觀、走馬觀、虎困觀、上蘭觀、昆池觀、豫章觀、朗池觀、華光觀”。從中可以看出,各種不同功能的建築數量相當龐多。
在上林苑的水景區中,有昆明池、影蛾池、麋池、牛首池、積草池、當路池、大一池、祀池、郎池、東陂池、鎬池、蒯池等諸多池沼水景,在建章宮有太液池等。據史籍《三輔故事》中記載:“昆明池蓋三百二十頃,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鯨魚,刻石為鯨魚,長三丈,每至雷雨,常鳴吼,鬣尾皆動,池中有龍首船,常令宮女泛舟池中,張風蓋,建華旗,作棹歌,雜以鼓吹,帝御豫章觀臨觀焉”。在上林苑中,不僅天然植被豐富,初修時群臣還從遠方各獻名果異樹兩千餘種。而關於其中的影娥池,在《三輔黃圖校證》中記載:“武帝鑿池以玩月,其旁起望鵲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宮人乘舟弄月影,名影娥池,亦曰眺蟾台。”這都說明,漢朝時期上林苑水景區的水面劃分與空間處理,以及水面的意境設計等,都是很有奇趣的。
各景區,軍設有專職管理小吏,而管理影蛾池的內吏,就稱影娥使,其後裔子孫中即有以先祖所轄景區名稱即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影娥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蛾氏,讀音作é(ㄜˊ)。
第三個淵源:源於西夷族地名,出自三國時期西羌民族蛾遮塞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蛾遮塞部,是漢末至三國時期西北地區西羌民族中的一支,當時主要
曹魏齊王曹芳正始元年(公元240年),蜀漢政權的大將姜維率蜀軍出隴西以圖西北地區,當時,曹魏政權總督雍、涼兩州軍事的車騎將軍郭淮當即率魏軍予以阻擊,逼至強中,姜維退軍返蜀。郭淮遂轉而征討當地附和蜀漢政權的其它少數民族勢力,將迷當羌、柔氐羌等三千餘落強行徙至關中地區,因功遷升左將軍。
到了曹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隴西、南安、金城、西平的蛾遮塞羌、餓何羌、燒戈羌、伐同羌等諸氐羌民族因不滿曹魏政權的無度勒索,故而相結起義,攻圍城邑,南招蜀兵,並聯合駐守涼州的治無戴等人回響。一時,隴西地區亂成一片。
當時,曹魏政權的討蜀護軍夏侯霸率諸軍屯居邊境城池為翅,等郭淮率大軍後,商定先定枹罕,內平惡羌,外折賊謀。當時郭淮算準蜀漢的姜維必乘勢來攻擊夏侯霸,遂提前埋伏在渢中,與位於隴西南部的夏侯霸呼應。後來,姜維果然率軍來攻駐紮在為翅的夏侯霸所部,郭淮突出伏軍,姜維只好遁退。於是,郭淮進軍討伐諸叛羌,斬了氐羌首領餓何、燒戈,蛾遮塞羌獨立難支,只好只好投降,其餘諸羌降服者萬餘落。
曹魏正始九年(公元248年),羌族蛾遮塞部屯於河關、白土城一帶,再一次依據大河抵抗魏軍。郭淮查看了當地地形後,密於下游渡河,以一部分部隊突襲白土城,大破蛾遮塞部。
後治無戴包圍武威,將家屬留在西海。郭淮則進軍直趨西海,逼迫治無戴折還,然後與之大戰於龍夷之北,擊潰了治無戴。
不久,令居羌首領惡虜攻占石頭山,斷絕了曹魏與隴西的道路。郭淮出軍征討,大破之。
後姜維率蜀軍出石營,準備西迎治無戴、蛾遮塞,令居等部,留陰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築城,召集分散的諸羌部族。郭淮則抓住蜀軍弱點,集中兵力攻擊廖化,逼迫姜維放棄諸羌救援廖化,使蜀軍疲於奔命,兵不遠西。諸羌無奈,只好逐漸歸附於曹魏政權。至此,蜀漢政權喪失了諸葛亮以來攏聚的諸羌民族,被迫斷絕了所有來自西北地區的支援。
此後,羌族蛾遮塞部被強行遷於冀州河內(今河南武陟),首領蛾遮塞後來老死在河南,一族人再也未回隴西,逐漸融於漢族之中。
在蛾遮塞的後裔子孫和族人中,有以酋首名字或部族稱謂為姓氏者,稱蛾氏,後有改俄氏者,北魏時期的平東將軍蛾清就是出自該部,史稱豫北蛾氏、俄氏正宗,讀音作yǐ(ㄧˇ),世代相傳至今。
註:
諸多文獻中皆說蛾清是春秋晉大夫姬蛾晰的後裔,非也!蛾清出身羌族,肯定不是姬蛾晰之後。

歷史名人

蛾 清:(生卒年待考),羌族;代北人(今天河北蔚縣以西,山西外長城以南,原平、五台山東北一帶河西走廊地區)。著名南北朝時期北魏將領。
蛾清少年時即有將略,作戰驍勇,智謀疊出,累著戰功,被晉遷為振威將軍。
南朝宋武帝劉裕遣將朱超石進犯平原(今山東平原)時,至畔城遁還。蛾清與長孫道生當即率軍追之,至大河(今黃河)擒獲其大將楊豐而還,因功拜給事黃門侍郎。
早在北魏太宗拓跋嗣南巡幸鄴城時,就以蛾清為中領軍將軍,與南朝宋大將軍周幾等渡河略地。至湖陸,高平民屯聚林藪,拒射北魏軍,蛾清率部殘忍地連誅數千家,虜獲萬餘口,功賜爵須昌侯。蛾清遂駐鎮於枋頭(今河南濬縣)。
當初,北魏政權強徒河民散居於三州地區,由於管理鬆散,諸羌頗為民害。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元年(公元435年),詔令蛾清將諸羌部落徙至平城。蛾清妥善綏撫,使徙者如歸。
北魏太武帝後調蛾清自枋頭還京師,假征南將軍,進為東平公。
柔然部落大檀徙居漠南地區後,蛾清與平陽王長孫翰從東道出長川(今吉林集安)討之,大獲而還,升宗正卿。後從征柔然,又攻克平統萬城(今陝西榆林靖邊縣白城子),遂與大將軍奚斤連手追赫連昌至安定(今甘肅定西),與赫連昌對峙。
蛾清率軍攻克安定,生擒了赫連昌,赫連昌之弟赫連定向西逃走。奚斤堅持要繼續追擊,蛾清建議補充水之後就返回,但奚斤不從,蛾清只好與奚斤繼續追擊,不料中了赫連定的埋伏,二人俱為赫連定所擒。
後北魏太武帝親率大軍攻克平涼(今甘肅平涼),蛾清與奚斤方被解救。由於盲目追擊而失敗,二人皆被貶為庶民。後再詔蛾清鎮守并州(今山西太原),討山胡白龍於西河,蛾清親斬白龍之父及其將帥數人,並屠其城。因功再遷平東將軍,與古弼等東討馮文通。
在遼東戰役中,蛾清沒有急於作戰,更未及時攻克馮文通所守之城,被馮文通成功率數萬居民逃奔高麗。北魏太武帝因此大怒,撤掉蛾清的一切職位,貶為門卒,後病逝於家中。
但蛾清之子蛾後延(蛾延)則一帆風順,官曆散騎常侍、安南將軍、雍州刺史、員外散騎常侍,後賜爵南平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