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殼牆

蚝殼牆

蚝殼牆是嶺南建築中比較獨特而別致的工藝。多出現在珠三角一帶。明清初番禺學士屈大均於《廣東新語》就有記載:“蚝,鹹水所結,以其殼壘牆,高至五六丈不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蚝殼牆
  • 類型:建築
  • 地區:嶺南
  • 特點:凹凸不平,極具線條感和雕塑感
建築特點,歷史沿革,牆身特點,旅遊特色,

建築特點

2.6萬次播放
00:51
活了幾百年的古鎮,憑這蚝殼牆就能讓你穿越到古代
珠三角一帶盛產生蚝,在古代加工技術還未成熟時,生蚝吃完後遺留下的殼基本上被集中起來,分門別類當作建築材料來出售。在建造房屋時,生蚝殼拌上黃泥、紅糖、蒸熟的糯米,一層層堆砌起來,不僅具有隔音效果,而且冬暖夏涼,堅固耐用,據說能抵擋槍炮的攻擊。蚝殼牆凹凸不平,陽光斜射在牆面上,極具線條感和雕塑感。
蚝殼牆

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一村少則有二三十座蚝屋蚝牆,多的有五六十座,獨具特色。現存蚝屋蚝牆,以步涌、沙井大村、後亭村為多,步涌江氏大宗祠最出名,宗祠後面的舊村亦有十多座古蚝屋。在此可領略沙井古代蚝屋蚝牆的獨特建築風韻。唐劉恂《嶺表異錄》說:“盧亭者,盧循背據廣州,既敗,餘黨奔入海島野居,惟食蚝蠣,壘殼為牆壁。”明代到過嶺南的學者官員的筆記里也常見到蚝殼為牆的文字。清代初年的大學問家屈大均對蚝進行了仔細的考證,說蚝是鹹水所結,以其殼壘牆,高至五六丈不仆。他見到人們居住的房屋都以蚝殼為之,一望皓然。
以蚝殼為牆是明代常見的建築方式。當時,蚝殼牆多半出現在眾人景仰的祠堂或是有錢人家的宅院裡。之所以被大戶人家格外青睞,是因為蚝殼牆七菱八角、凹凸不平,若有蝥賊黑夜之中冒然翻牆入院,必割得他“損手爛腳”不可,具有防盜功能。另外,選用蚝殼做建築材料,多半還因為那時靠海吃海,吃蚝跟養蚝都較為普遍,蚝殼材料十分豐富,就地取材足夠方便。
明清初番禺學士屈大均於《廣東新語》就有記載:“蚝,鹹水所結,以其殼壘牆,高至五六丈不仆。”

牆身特點

蚝殼牆蚝殼牆
蚝殼呈鱗狀以向下45度的方式整齊壘砌,可以方便雨水下泄,避免雨水浸入內牆,保持室內乾爽。
蚝殼表面凹凸不平,在日照下可以形成大片的蚝殼陰影,從而起到隔熱效果,因此蚝殼牆又被成為“凸磚遮陽牆”

旅遊特色

蚝殼牆曾是嶺南地區自明代以來比較常見的一種建築形式,明清時期,一村少則有二三十座蚝屋蚝牆,多的有五六十座,獨具特色。現在留存的蚝殼建築物屈指可數。除了沙灣古鎮,就以步涌、沙井大村、後亭村為多,斗門南門村菉猗堂的蚝殼牆面積大、保存完好。這些歷經風雨卻依然堅挺的蚝殼牆,承載著歷史的風霜,見證了古人對建築用材的智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