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派篆刻藝術館

篆刻是華夏文明的特種藝術之一,其傳承關係由來已久。歷史文化名城常熟,是鑲嵌在吳文化發祥地太湖之濱的一顆璀璨明珠。這裡山清水秀、物阜民富、人傑地靈、經濟繁榮。虞山派篆刻藝術就是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誕生的,在常熟 “詩、畫、琴、印”並稱“虞山派”四大藝術樣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虞山派篆刻藝術館
  • 地點:虞山鎮
  • 竣工時間:2002年
  • 館藏精品:篆刻藝術品
歷史,景觀,

歷史

虞山篆刻其淵源最早可追溯到元代繆貞,傳承了趙孟頫所首創的元朱文印,明代以戈汕為最著。清初,以邑人沈和、林皋、王瑾為代表,林皋為最著。開創一代印風,稱為虞山印派,見重於印壇,並為當時印學藝林所公認。虞山派篆刻藝術更與中國書畫緊密結合,融成一體。它的主要成就是積極地從甲骨、鐘鼎、石鼓、小篆、籀文、封泥、晉磚、秦漢瓦當等文物書法藝術中汲取營養,揉合一起,不斷創新,豐富自身的發展,逐漸成為中國印藝術的特色形式,傳承不息。
近代,常熟印壇出現了一位繼往開來巨擘趙石,號古泥,得吳昌碩之親授,深得其精髓。然學吳而不為所囿,從師承中蛻變出來,在各家印譜中,取其精華,汲取各種藝術養分,晚年突出封泥一路,創出獨特的“趙派”印風,時人謂之“新虞山派”。其章法別其匠心,字法由圓轉方,刀法更見廉厲而著稱於世,具有深厚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文學藝術等研究價值。其學生鄧散木,將虞山派印風傳播上海、北京、東北等地,流傳深廣。虞山印派不僅在中國大陸,還傳播到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台灣、香港等地區,蜚聲海內外。

景觀

為保護和傳承虞山派篆刻藝術,虞山鎮於1988年成立虞山印社,2002年建辦虞山篆刻藝術館,2004年重新擴建改版,2008年,虞山篆刻藝術館遷至文保單位荷香館四號張宅,更名為“虞山派篆刻藝術館”,館舍面積近500平方米,全館分兩大展區共四個部分,通過實物展示、版面介紹,採用聲、光、電相結合的方式,突出介紹常熟虞山派篆刻藝術的歷史和現狀,集中展示了自元、明、清、民國及建國後常熟印人各個歷史時期的印譜、印章等名人佳作、實物和照片資料。藝術館集展覽、收藏、研究、培訓、活動於一體,在我國縣市中首創以介紹篆刻藝術一個流派的歷史、風格、代表人物為專題的藝術館。它的開放,標誌著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為廣大市民、遊客了解虞山印派的發展軌跡帶來較多便利,也為歷史文化名城——常熟增添了新亮點。
2005年,虞山鎮被命名為江蘇省特色文化(篆刻)之鄉。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篆刻)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