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踞橋(江蘇鎮江虎踞橋)

虎踞橋(江蘇鎮江虎踞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正東路街道南門外大街,屬於古建築類橋涵碼頭。

虎踞橋是江南運河長江入口處現存的第一座古橋,歷經明、清、民國,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保留了大量珍貴的歷史信息,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2006年,虎踞橋隨大運河一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虎踞橋俗稱老南門橋,原為木橋。萬曆二十年(1592年)重建改為石橋,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南北走向,跨大運河,系單孔石拱橋,全長30米,寬10米,淨跨12米,矢高8米。橋頭有一近10米的引道。1961——1980年由市政工程對橋面進行改造。但橋的拱劵金剛牆地盤石基礎仍然保持明代風格。
由於橋齡較久。“虎踞橋”三字現也有些模糊,橋端設路障。大型車輛禁止通行。
虎踞橋,由於在明清鎮江城虎踞門外,故名。虎踞門為古城南門,又習稱為南門橋。民國十九年(1930年),在橋西近一公里處建中正橋(即今解放橋),為便於區分俗稱為老南門橋。始建年代不詳。據史料記載,明弘治十四年(1501),虎踞橋與千秋橋俱圯,知府王存中皆重建。這是目前有關虎踞橋建成的最早記載。萬曆四年(1576)知府張純改建為木橋。後因行船不便,萬曆二十二年(1594)知府蘇兆民改建為單孔石橋,即今虎踞橋。清鹹豐年間,太平軍守城,鑿斷橋面,阻清兵通行。同治九年(1870)修復。
抗戰初期,虎踞橋遭受日寇轟炸,橋面盡毀但橋身尚存,後國民政府加以修復。1961年,為方便行人和汽車通行,對該橋進行了改造,將橋面坡度放緩,拆除了橋面欄桿和塊石,改為混凝土橋面以供車輛通行。當時的這些改造工作,僅是從功能上考慮,並沒有從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上進行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