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考紅薯

蘭考紅薯

蘭考紅薯,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蘭考紅薯,原產於美洲,清乾隆年間引進河南,在開封種植大約有200餘年的歷史。蘭考紅薯薯塊整齊,紡錘形,大小均勻,薯皮紫紅光滑,色澤鮮亮;鮮食質脆味甜,熟食香味濃郁。

2018年9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蘭考紅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蘭考紅薯
  • 外文名:Lankao sweet potato
  • 產地名稱: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
  • 品質特點:個頭不大、甜度高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農村部公告第62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8年9月5日
產品特色,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色

  • 外在特徵
蘭考紅薯薯塊整齊,紡錘形,大小均勻,單薯重150克到300克,薯皮紫紅光滑,色澤鮮亮;鮮食質脆味甜己乃她踏,熟食香味濃郁,甘甜可口,肉質細膩、綿軟無絲。
  • 內在品質
蘭考紅薯內在品質優良,澱粉含量≤16.0克/100克、可溶性總糖≥8.0%。
蘭考紅薯
蘭考紅薯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蘭考縣地處黃河自孟津向東所形成巨大沖積扇的中部,整個地形是西高東低,稍有傾斜,中部高亢南北兩側低洼戲套地,縣域內海拔高程在57米~75米之間,東西坡降為1/5000。由於緊靠黃河,歷代黃河的決口、改道、泛濫對微地貌產生了巨大作用,現有兩條明顯的黃河故道東西橫貫全境,九條故堤、無數堤壩分布全縣,形成了縣域內微地貌差異明顯的特徵。兩條黃河故道東西平行緊靠,被一故堤劃隔,高出兩側3米~5米,形成沖積平原上的高灘。古河床形成的大型槽形窪地分布在故道的中心,兩側為緩坡地,低平地,高平地,是蘭考縣的主要農田,地形平坦,適宜農業生產的發展。保護地域範圍內土壤以砂壤土、壤土為主,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富含有機質、透水透氣良好、pH值在 7.6~8.5之間,土壤耕層含鹽量小於0.4%,適合蘭考紅薯生長。

水文情況

蘭考境內地表和地下水資源豐富,蘭考縣河流屬黃河、淮河兩個流域,分黃河水系、東漁河水系和渦河水系三個水 系。其中黃河水系有大堤北溝和金營溝兩條支流,大堤北溝全長12.7公里,流域面積19.4平方公里;金營溝全長8.25公里,流域面積18.2平方公里;巴踏建國後,蘭考又修建有蘭考乾渠、蘭商乾渠和蘭杞乾渠等多條引黃設施,覆蓋了全縣大部分鄉鎮。東漁河水系和渦河水系均為雨源型平原坡水河道的源頭,其中東漁河水系,主要溝河有20條,流域面積812.09平方公里;渦河水系,分布在縣境兩側,主要河溝有6條,流域面積154.83平方公里。蘭考地下水資源豐富,全縣地下水資源總量1.00億立方米。保護地域範圍內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質好,均符合綠色食品生產要求。

氣候情況

蘭考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農業氣候,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14.3℃,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時數在2075.1小時左右,無霜期為297.8天,10℃以上諒慨幾積溫4617.5℃,年平均降水量636.1毫米,各月降水量分配不勻,冬季最少,占全年降水量的4%,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57%,春秋兩季分別占18%和21%。特殊的氣候條件捉院夜,為蘭考紅薯特有風味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歷史淵源

紅薯原產於美洲,乾隆二十年(1755年)引進河南,蘭考種植紅薯大約有240餘年的歷史。
清乾隆九年(1744年)陳宏謀《培遠堂偶稿》和清《金薯傳習錄》中記載開封有種植紅薯的記錄。
民國27年(1938年),日偽時期開封農事試驗場曾將沖繩100號、農林4號護國薯等品種引入河南,並進行試驗示範。
1949~1952年,曾將國內外30餘個紅薯品種進行觀察,其中沖100號、農林4號表現較好。1953年~1955年進行了紅薯黑斑病防研究。1955年進行了紅薯與月光花嫁接試驗。
蘭考紅薯
蘭考紅薯

生產情況

民國初期,紅薯種植面積不足1.33萬公頃,1936年增加到31.10萬公頃。
1984年,開封市郊區紅薯種植面積10萬畝,總產400萬公斤。
2017年,蘭考紅薯種植產品榮譽面積20000 公頃,總產量75萬噸。
蘭考紅薯
蘭考紅薯

產品榮譽

2018年9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蘭考紅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蘭考紅薯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蘭考紅薯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地域範圍,覆蓋蘭考縣境內堌陽、考城、南彰、紅廟、谷營、壩頭、恥肯求孟寨、葡萄架、閆樓、小宋、儀封、許河12個鄉(鎮),涉及台棚、方店、董莊、長勝、大胡莊、萬土山、郝場等250個行政村;保護範圍地理坐標是東經114°47′31.42〞~115°15′8.45〞,北緯34°47′10.98〞~35°01′3.46〞,東西長46.7公里,南北寬22.6公里。

質量技術要求

產地選擇
耕層為沙壤土或輕壤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富含有機質、夜糠全煉pH值在7~8.5之間、土壤耕層含鹽量小於0.4%、透水透氣良好,水源和土壤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地質量環境》要求,且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周邊無污染源。
蘭考紅薯
品種選擇
選用優質、抗病、商品性好、耐貯運的紅薯品種。主要有:普薯32、濟薯26濟薯25等品種,嚴禁用轉基因品種。
生產過程管理
包括整地、選種、育苗、移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產品收穫等步驟。
育苗
育苗時間 春薯2月下旬至3月上旬育苗,夏薯4月下旬至5月上旬育苗。
育苗方法 採用大棚育苗或中、小型拱棚育苗農膜覆蓋溫床育苗法。
建造苗床
選擇背風向陽、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疏鬆肥沃、無病菌的沙質壤土作為苗床地管理方便的地方建床。床寬1.6米,長按移栽面積大小而定,深40厘米,北高南低,四壁垂直。用腐熟的農家糞和壤土按3︰5比例加入水拌勻,以手握時指縫有濕感為宜。填入床底厚度20厘米,拍平床面。
選種浸種
選擇無病無傷、未受凍害和熱害,形狀典型的中等大小薯塊作種。為了防治紅薯黑斑病和促進發芽,將薯塊放在50~54℃的溫水中浸10分鐘。
排薯、覆蓋
育苗在栽種前40天開始。排薯按大小分開,大薯排中間,小薯排在邊,斜放時頭背朝上。薯塊間留一指寬距離。種薯排好後,每床潑40℃溫水,隨即覆蓋糞土7~10厘米,立即蓋上薄膜、草簾。
苗床管理
發芽出苗階段溫度:約半月時間,發芽床溫30~33℃,大於35℃燒床。出芽後以28~30℃為宜。
幼苗生長期溫度:約半月時間,保溫防凍,通風放熱,一般控溫25℃(指薯層下一寸),采苗前練苗降溫20~22℃。
水分管理:種薯上床澆足水分,出苗前一般不澆水,出苗後練苗前和采苗後各澆一次大水,前期午前澆水,後期午後澆水。
追肥
幼苗生長期,適時追腐熟農家肥和磷鉀肥,嚴禁使用碳酸氫銨、氯化銨、硫酸銨等銨態氮肥。
采苗
在薯苗長到6~7節時除膜煉苗,以利提高栽插成活率,苗高20~23厘米時,採用高剪采苗法,留茬1~2個節,以利再生,采苗過晚,薯苗擁擠,下部小苗生長不良,影響下茬出苗量。
壯苗標準
苗齡30~35天,百株重0.75~1千克,苗長20~25厘米,莖粗5毫米,葉片肥厚,大小適中,濃綠無病蟲。
整地起壟
春薯應在秋冬期間進行深耕凍垡,耕深30厘米左右,春季復耕整平整碎扶壟。結合施足有機肥。夏薯於前作收穫後及時耕翻扶壟。扶壟要求土壤寧乾勿濕,上無坷垃、下無臥垡。坡塬地採用水平溝種植,壟寬80厘米,壟高20厘米,壟距30厘米。
施肥
施肥原則
施用的肥料應按NY/T 496和NY 227的要求執行。推廣使用腐熟有機肥,生物菌肥和優質葉面肥,禁止使用硝態氮肥、醫院糞便垃圾和城市垃圾以及含有過量有害物質的劣質肥料。
施肥方法
推廣配方施肥,根據土壤肥力,目標產量做到、磷、合理搭配。整地時70%的腐熟農家肥作底肥施入,其餘30%的腐熟農家肥在扶壟時集中施於壟底翻耕於壟內作包心肥。
施肥數量
每畝施農家肥5000千克、低氮高磷鉀複合肥(7~18~20)50千克,結合起壟開溝深施,集中施用。缺硼的田塊,每畝補硼砂1~1.5千克。
栽插
栽插時間
春薯在10厘米地溫穩定通過15℃時即可栽插,爭取適期早栽插。一般在4月中下旬栽插,夏薯要求在6月15日左右栽插完畢。
栽插技術
用平插或斜插法,栽深5~7厘米。澆足水,封嚴壓實,大小苗分開栽,不栽過夜苗和病蟲苗。
合理密植 大壟雙行,交叉栽插,株距30~40厘米,栽植密度:春薯3000~3500株/畝,夏薯3500~4000株/畝。
田間管理
補缺
栽後5~7天,選用壯苗,查苗補缺。栽後7~15天,發現因病毒病感染的葉片蜷曲、發黃不長的薯苗,應立即拔除,更換成壯苗。
除草 封壟前淺鋤滅草,結合進行鬆土培壟。在紅薯生長中後期,要及時拔除田間殘餘大草。
控旺長
摘蕾控苗時間以紅薯主軸上和側枝上有蕾芽出現時為宜,選晴天上午10:00時~下午5:00時,通過手掐或剪刀剪除的方法剪除蕾芽。嚴禁翻蔓。
灌排
乾旱時及時灌水補墒,遇澇漬及時排除。
防治病蟲害
採用綠色標準防控技術。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堅持“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控制原則。使用藥劑防治嚴格按照《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NY/T393)規定執行,嚴格控制農藥用量和安全間隔期。
薯種、薯苗按照檢疫操作規程實施調運檢疫。
輪作換茬 選用3年內未種過紅薯的地塊栽植。
生長期及時選用糖、醋按1:2.5噴灑防治蚜蟲、利用殺蟲燈誘殺或草把紅薯天蛾。
適時收穫,科學貯藏
收穫時間
一般春薯在10月中下旬,夏薯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收穫為適宜。秋季地上莖葉枯萎後採挖,將挖出的紅薯放原地曬至根上泥土稍乾燥,除去沙土(忌用水洗),避免清理過的紅薯與地面和土壤再次接觸,裝運過程中不擠壓,踩踏,在晾曬期間不得遇水或淋雨。
春薯收穫後應及時銷售或加工處理,可切曬或打粉。
貯藏保鮮
夏薯收穫後經精選剔除病、爛、傷、殘薯或小薯,分級入窯收藏或直接外銷。入窖時做到輕起輕運,當天起收當天入窯。不讓薯塊在田間露天過夜,初霜前後收藏結束以防冷害爛窖。
貯藏量大小,根據當地地下水高低和貯藏習慣,因地制宜建好貯藏窖。集中連片生產基地,因貯藏量大,可建大型屋窖集中貯藏,以利管理和銷售。不論採用何種窖型,均要求保溫性能好,便於管理。
期間管理:調節好溫度,做到窯溫控制在10-15℃之間,濕度保持在90%左右。
窖藏期間管理:調節好溫度,做到窯溫控制在10-15℃之間,濕度保持在90%左右。
生產記錄
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設專人做好以下記錄:生產地點、農產品名稱、土壤耕作、施肥名稱、方式、時間、施肥量、施用農藥名稱、防治對象、方式、時間、施用藥量、產品收穫、倉儲、銷售等項目名稱、方式、數量等。

專用標誌使用

蘭考紅薯產品應有明確標籤,內容包括:產地名稱、產品的執行標準、生產者及詳細地址、產地、淨含量和包裝日期等。
蘭考紅薯地域範圍內的生產經營主體,要按照《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使用規範》和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公共標識授權規定,由標誌使用人在產品包裝上正確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應建立標識使用管理制度,對標識的使用情況如實記錄,登記造冊並存檔,保存期三年。
清乾隆九年(1744年)陳宏謀《培遠堂偶稿》和清《金薯傳習錄》中記載開封有種植紅薯的記錄。
民國27年(1938年),日偽時期開封農事試驗場曾將沖繩100號、農林4號護國薯等品種引入河南,並進行試驗示範。
1949~1952年,曾將國內外30餘個紅薯品種進行觀察,其中沖100號、農林4號表現較好。1953年~1955年進行了紅薯黑斑病防研究。1955年進行了紅薯與月光花嫁接試驗。
蘭考紅薯
蘭考紅薯

生產情況

民國初期,紅薯種植面積不足1.33萬公頃,1936年增加到31.10萬公頃。
1984年,開封市郊區紅薯種植面積10萬畝,總產400萬公斤。
2017年,蘭考紅薯種植產品榮譽面積20000 公頃,總產量75萬噸。
蘭考紅薯
蘭考紅薯

產品榮譽

2018年9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蘭考紅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蘭考紅薯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蘭考紅薯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地域範圍,覆蓋蘭考縣境內堌陽、考城、南彰、紅廟、谷營、壩頭、孟寨、葡萄架、閆樓、小宋、儀封、許河12個鄉(鎮),涉及台棚、方店、董莊、長勝、大胡莊、萬土山、郝場等250個行政村;保護範圍地理坐標是東經114°47′31.42〞~115°15′8.45〞,北緯34°47′10.98〞~35°01′3.46〞,東西長46.7公里,南北寬22.6公里。

質量技術要求

產地選擇
耕層為沙壤土或輕壤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富含有機質、pH值在7~8.5之間、土壤耕層含鹽量小於0.4%、透水透氣良好,水源和土壤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地質量環境》要求,且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周邊無污染源。
蘭考紅薯
品種選擇
選用優質、抗病、商品性好、耐貯運的紅薯品種。主要有:普薯32、濟薯26濟薯25等品種,嚴禁用轉基因品種。
生產過程管理
包括整地、選種、育苗、移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產品收穫等步驟。
育苗
育苗時間 春薯2月下旬至3月上旬育苗,夏薯4月下旬至5月上旬育苗。
育苗方法 採用大棚育苗或中、小型拱棚育苗農膜覆蓋溫床育苗法。
建造苗床
選擇背風向陽、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疏鬆肥沃、無病菌的沙質壤土作為苗床地管理方便的地方建床。床寬1.6米,長按移栽面積大小而定,深40厘米,北高南低,四壁垂直。用腐熟的農家糞和壤土按3︰5比例加入水拌勻,以手握時指縫有濕感為宜。填入床底厚度20厘米,拍平床面。
選種浸種
選擇無病無傷、未受凍害和熱害,形狀典型的中等大小薯塊作種。為了防治紅薯黑斑病和促進發芽,將薯塊放在50~54℃的溫水中浸10分鐘。
排薯、覆蓋
育苗在栽種前40天開始。排薯按大小分開,大薯排中間,小薯排在邊,斜放時頭背朝上。薯塊間留一指寬距離。種薯排好後,每床潑40℃溫水,隨即覆蓋糞土7~10厘米,立即蓋上薄膜、草簾。
苗床管理
發芽出苗階段溫度:約半月時間,發芽床溫30~33℃,大於35℃燒床。出芽後以28~30℃為宜。
幼苗生長期溫度:約半月時間,保溫防凍,通風放熱,一般控溫25℃(指薯層下一寸),采苗前練苗降溫20~22℃。
水分管理:種薯上床澆足水分,出苗前一般不澆水,出苗後練苗前和采苗後各澆一次大水,前期午前澆水,後期午後澆水。
追肥
幼苗生長期,適時追腐熟農家肥和磷鉀肥,嚴禁使用碳酸氫銨、氯化銨、硫酸銨等銨態氮肥。
采苗
在薯苗長到6~7節時除膜煉苗,以利提高栽插成活率,苗高20~23厘米時,採用高剪采苗法,留茬1~2個節,以利再生,采苗過晚,薯苗擁擠,下部小苗生長不良,影響下茬出苗量。
壯苗標準
苗齡30~35天,百株重0.75~1千克,苗長20~25厘米,莖粗5毫米,葉片肥厚,大小適中,濃綠無病蟲。
整地起壟
春薯應在秋冬期間進行深耕凍垡,耕深30厘米左右,春季復耕整平整碎扶壟。結合施足有機肥。夏薯於前作收穫後及時耕翻扶壟。扶壟要求土壤寧乾勿濕,上無坷垃、下無臥垡。坡塬地採用水平溝種植,壟寬80厘米,壟高20厘米,壟距30厘米。
施肥
施肥原則
施用的肥料應按NY/T 496和NY 227的要求執行。推廣使用腐熟有機肥,生物菌肥和優質葉面肥,禁止使用硝態氮肥、醫院糞便垃圾和城市垃圾以及含有過量有害物質的劣質肥料。
施肥方法
推廣配方施肥,根據土壤肥力,目標產量做到、磷、合理搭配。整地時70%的腐熟農家肥作底肥施入,其餘30%的腐熟農家肥在扶壟時集中施於壟底翻耕於壟內作包心肥。
施肥數量
每畝施農家肥5000千克、低氮高磷鉀複合肥(7~18~20)50千克,結合起壟開溝深施,集中施用。缺硼的田塊,每畝補硼砂1~1.5千克。
栽插
栽插時間
春薯在10厘米地溫穩定通過15℃時即可栽插,爭取適期早栽插。一般在4月中下旬栽插,夏薯要求在6月15日左右栽插完畢。
栽插技術
用平插或斜插法,栽深5~7厘米。澆足水,封嚴壓實,大小苗分開栽,不栽過夜苗和病蟲苗。
合理密植 大壟雙行,交叉栽插,株距30~40厘米,栽植密度:春薯3000~3500株/畝,夏薯3500~4000株/畝。
田間管理
補缺
栽後5~7天,選用壯苗,查苗補缺。栽後7~15天,發現因病毒病感染的葉片蜷曲、發黃不長的薯苗,應立即拔除,更換成壯苗。
除草 封壟前淺鋤滅草,結合進行鬆土培壟。在紅薯生長中後期,要及時拔除田間殘餘大草。
控旺長
摘蕾控苗時間以紅薯主軸上和側枝上有蕾芽出現時為宜,選晴天上午10:00時~下午5:00時,通過手掐或剪刀剪除的方法剪除蕾芽。嚴禁翻蔓。
灌排
乾旱時及時灌水補墒,遇澇漬及時排除。
防治病蟲害
採用綠色標準防控技術。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堅持“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控制原則。使用藥劑防治嚴格按照《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NY/T393)規定執行,嚴格控制農藥用量和安全間隔期。
薯種、薯苗按照檢疫操作規程實施調運檢疫。
輪作換茬 選用3年內未種過紅薯的地塊栽植。
生長期及時選用糖、醋按1:2.5噴灑防治蚜蟲、利用殺蟲燈誘殺或草把紅薯天蛾。
適時收穫,科學貯藏
收穫時間
一般春薯在10月中下旬,夏薯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收穫為適宜。秋季地上莖葉枯萎後採挖,將挖出的紅薯放原地曬至根上泥土稍乾燥,除去沙土(忌用水洗),避免清理過的紅薯與地面和土壤再次接觸,裝運過程中不擠壓,踩踏,在晾曬期間不得遇水或淋雨。
春薯收穫後應及時銷售或加工處理,可切曬或打粉。
貯藏保鮮
夏薯收穫後經精選剔除病、爛、傷、殘薯或小薯,分級入窯收藏或直接外銷。入窖時做到輕起輕運,當天起收當天入窯。不讓薯塊在田間露天過夜,初霜前後收藏結束以防冷害爛窖。
貯藏量大小,根據當地地下水高低和貯藏習慣,因地制宜建好貯藏窖。集中連片生產基地,因貯藏量大,可建大型屋窖集中貯藏,以利管理和銷售。不論採用何種窖型,均要求保溫性能好,便於管理。
期間管理:調節好溫度,做到窯溫控制在10-15℃之間,濕度保持在90%左右。
窖藏期間管理:調節好溫度,做到窯溫控制在10-15℃之間,濕度保持在90%左右。
生產記錄
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設專人做好以下記錄:生產地點、農產品名稱、土壤耕作、施肥名稱、方式、時間、施肥量、施用農藥名稱、防治對象、方式、時間、施用藥量、產品收穫、倉儲、銷售等項目名稱、方式、數量等。

專用標誌使用

蘭考紅薯產品應有明確標籤,內容包括:產地名稱、產品的執行標準、生產者及詳細地址、產地、淨含量和包裝日期等。
蘭考紅薯地域範圍內的生產經營主體,要按照《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使用規範》和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公共標識授權規定,由標誌使用人在產品包裝上正確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應建立標識使用管理制度,對標識的使用情況如實記錄,登記造冊並存檔,保存期三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