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

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

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於2011年9月10日正式揭牌成立,學院的歷史可追溯到國立蘭州大學1946年創辦的地理系。1958年地質學本科專業設立,同時地理系更名為地質地理系;1984年地質學部分從原地質地理系分出,獨立成系;1999年由地理科學系、地質學系和大氣科學系組建成立資源環境學院;2003年設立地球化學本科專業,2006年地質學獲甘肅省重點學科。

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蘭州大學地質科學發展需要,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於2011年9月10日正式揭牌成立。首任院長由中組部2010年引進的“千人計畫”特聘教授牛耀齡博士擔任。

學院現有地質學地球化學2個本科專業;有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構造地質學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有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地球化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有地質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地質學博士後流動站。今後學院將著力發展地球物理學資源勘查工程(固體礦產、能源地質)等專業和學科。

學院現有在編教職工33人,其中專職教師23人。教師隊伍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8人,講師7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有“千人計畫”特聘教授1人,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有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1人。

自1984年獨立成系以來,地質學科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積累了紮實的辦學基礎和優良的辦學傳統,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學院現有學生總計400人,其中,本科生305人,研究生8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
  • 揭牌成立:2011年9月10日
  • 前身:國立蘭州大學
  • 地點:蘭州
學院校訓,現任領導,學術委員會,本科專業,研究生專業,傑出校友,

學院校訓

大道無垠 精誠致遠
一、院訓確定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學院院訓是學院治學理念和求學精神的高度概括與凝練,也是砥礪全院師生員工團結奮進、攜手共勉的人生追求和價值趨向。學院院訓應能彰顯出學院的學科特色、治學思想和人文關懷,讀起來上口,便於記憶,有氣勢、有動感,有靈魂,且能鼓舞鬥志、潛移默化於師生員工的學習生活規範中。
古人云:“言之不文,行也不遠”(左傳 《襄公二十五年》)。能從我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教育傳統中萃取言簡意賅的名言佳句,應是確立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院訓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另外,學院院訓也必須緊貼蘭大地質學科的歷史發展軌跡,具有豐富的內涵,既能充分反映出一代代蘭大地質學人篳路襤褸、艱苦創業的奮鬥歷程,又能反映出應運而生的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瞄準世界一流、做好西部文章的目標定位和科教追求。
另外,院訓最好在汲取了先賢的名言、名詩的基礎上,合理組合、精心雕琢而成。其生動的具像文字、悠久的歷史傳統、深厚文化底蘊、深邃的哲理與時代精神有機組合、渾然一體,且具有雅俗共賞、耐人反覆咀嚼品味的特點。
“大道無垠,精誠致遠”的院訓就是基於以上思考,經過字斟句酌、反覆推敲而最終確立的。
二、院訓之淵源
1、“大道無垠”,不深究其學理,覺得這句話形意淺顯、平淡如水。如僅從字面上望文生義,很可能會理解為寬廣的道路延伸無盡的意思。其實不然,它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並富有頗為深刻的意境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大道”是中國文化始祖和歷代大師們對社會、人生與精神世界諸領域之真諦的探索和追求,是指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或最高準則,也是指宇宙萬物的自然法則的探索。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見孔子《禮記?禮運》);“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大道無所不在,它是可以發揮作用的)”。又如,“道者萬物之奧(大道是萬物的妙之所在)”( 見老子《道德經》)。另外,“大道”還有常理、正理等意思。如“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漢書?董仲舒傳》等)。再有,“道”還可以延伸出地質科學工作者跋山涉水之道、治學之道、求學之道、成才之道等與大學教師和學生相關的道德規範、行為準則之蘊含。
“無垠”常用來形容天空、草原、大海、沙漠的無邊無際,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生追求的永無止盡和事業的生生不息,同時也有海納百川、創新無禁區的意思。如《楚辭·遠遊》:“道可受兮而不可傳,其小無內兮其大無垠。” 唐王該 《日燭》:“周太虛以游眺,究漭盪而無垠。”唐王維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詩序:“乾元廣運,涵育無垠。”
2. 精誠致遠
“精誠”,這應該是對當前社會風氣最有警示意義的詞語了。“精”指做科研教學工作要精益求精、嚴肅認真,對當下浮躁的科教界重提精益求精的要求也是很有必要的;“誠”是中國的傳統美德,誠意正心,誠信待人,修齊治平,“對於學問事業應當一本誠心去做,至於人與人之間應當以誠相見”(羅家倫 語)。《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唐楊炯和劉長史答十九兄》:“精誠動天地,忠義感明神。”
“致遠”一詞,最早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文章中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砥礪意志、志存高遠的意思。後人將“致遠”含義進一步引申為遠大的理想、事業上的抱負、追求卓越等。
三、院訓之闡釋
“大道無垠,精誠致遠”,通過上下句的相互承接,實際上構成了二層邏輯遞進關係。
第一層意思彰顯出蘭大地質人前赴後繼、生生不息、勇攀高峰的學術傳承精神;
第二層含義表達了蘭大地質學人對人類社會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諸學科領域之真諦的探索和追求,並較全面地反映了蘭大地質學人在追求人類社會普世價值、追求科學真理的大道上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追求卓越,不斷進取的精神狀態和精神訴求;
本院訓便於朗讀,易於上口和記憶,也無生僻晦澀和佶屈聱牙之缺陷。這兩句話既不會使人難懂或費解,又全部出自典籍;既可以上下分開使用,也可以連起來展示蘭大地質學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和誠心向學的專業特色和精神風骨。所以細細品味,其傳統文化內涵和文化韻味都頗為明顯。

現任領導

名譽院長:湯中立
院 長:王金榮
黨委書記:潘福生
副 院 長:宋春暉
副 院 長:王炳光
黨委副書記:豆永傑

學術委員會

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學術委員會,成員名單如下:
名譽主任委員:湯中立
主 任 委 員: 王金榮
副主任委員: 孫柏年
委 員: 湯中立 宋春暉 張銘傑張平中張成君 閆德飛 范育新

本科專業

地質學專業:培養具有堅實的地球科學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獲得科學研究初步訓練,能在地球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及空間科學領域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教學、科研及工程型人才。畢業生適宜在地質、地震、冶金、石油、煤炭、建材、城建、國防、環保等研究單位及高校和生產部門工作。
地球化學專業(含石油天然氣、礦產資源、化學地球動力學3個方向):培養具有地球化學基礎和化學分析實驗技能,獲得科學研究初步訓練,能在地球科學、能源與資源科學與環境科學領域從事技術工作的工程型人才。

研究生專業

一、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
(一)學科概況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是地質科學中有關地球物質組成的一個重要基礎和套用分支學科,礦物學研究礦物的成分、結構、形態、性質、成因、用途和內在規律,岩石學研究地殼和地幔分布的岩漿岩、變質岩和沉積岩的岩石學、岩石化學與岩石地球化學、流體地球化學、岩石的成因演化規律、地質構造環境與礦產間的關係,礦床學研究非傳統礦產資源、非常規油氣的地質特徵、地幔岩漿事件及大規模成礦作用規律、成礦預測與礦產資源環境信息技術等,隨著地球科學的發展,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相互交叉融合為一門新的學科—地球物質科學,為解決地球動力學和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學科研究範圍
根據學科發展、切合國家發展戰略方向和社會需求,本學科主要研究礦物的化學組成、晶體構造、物理化學性質、形成條件、礦物的利用和人工合成;研究各類岩石的組成、性質、產狀分布、形成過程、岩石化學與岩石地球化學、岩石的實用價值及與礦產資源、環境和大地構造的關係,研究地幔岩漿事件及大規模成礦作用、非傳統礦產資源、地球深部流體、大陸動力學、非常規油氣的物質組成、地質特徵、形成機制、分布規律、礦產資源及環境綜合評價。
(三)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堅實的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基礎理論和分析實驗技能,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外文資料,獲得科學研究的基礎訓練,掌握該學科前沿領域和發展方向,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能,具備理論和套用研究、教學、生產和管理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四)主要研究方向
1. 礦物岩石材料學
2. 岩漿岩及成礦
3. 沉積盆地與成藏動力學
4. 區域成礦學與礦床成因學
5. 岩石大地構造學
6. 地質災害與環境地質學
(五)專業主幹課程
高等岩石學;地幔岩石學與地球化學;現代地層學與沉積學;第四紀地質與地貌;板塊構造學與大陸動力學;成因礦物學與找礦礦物學;岩漿岩與成礦專題;變質岩石學與實驗岩石學;岩石大地構造學;地質流體與成礦作用;高等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與年代學;化學地球動力學;
二、地球化學
(一)學科概況
地球化學是研究地球、部分天體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及化學演化的學科,是地球科學和化學的交叉性邊緣學科,著重研究化學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球演化歷史過程中的分布、遷移的規律,並運用這些規律來解決有關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隨著現代分析測試技術的不斷提高,地球化學研究方法理論不斷拓展深化,在分子、元素原子及同位素級尺度認識宇宙、地球演化規律,服務於國家社會經濟建設、環境保護及災害防治等領域;同時套用於眾多學科領域,使各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步入微觀、定量研究階段,已成為現代地球科學中套用最廣、最具可靠性,同時又是最具發展潛力的基礎性支柱學科之一。
(二)學科研究範圍
現代地球化學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內容不斷深化。其研究領域從地上轉向宇宙天體、從地錶轉入地下深部、從大陸轉向海洋,已成為現代地球化學的前沿領域。地球化學的分支學科不斷湧現和建立,有同位素地球化學、微量元素地球化學、有機地球化學、地幔地球化學、區域地球化學、水圈地球化學、生物地球化學、環境地球化學、構造地球化學、勘查地球化學、土壤地球化學、水文地球化學等各分支學科。這是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地球化學的要求,也是地球化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堅實的地球化學基礎理論和分析實驗技能,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外文資料,獲得科學研究的基礎訓練,了解學科前沿進展。畢業生應能在石油天然氣、地球科學、空間科學、環境科學、礦產資源、地質災害、城市建設、國防領域承擔科學技術研究、高等教育和政府管理方面的工作。
(四)主要研究方向
1. 元素與同位素地球化學
2. 油氣與有機地球化學
3. 環境地球化學
4. 成礦作用地球化學
5. 宇宙化學與化學地球動力學
6. 勘查地球化學
(五)專業主幹課程
高等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與年代學;化學地球動力學;高等岩石學;地幔岩石學與地球化學;現代地層學與沉積學;第四紀地質與地貌;板塊構造學與大陸動力學;成因礦物學與找礦礦物學;岩漿岩與成礦專題;變質岩石學與實驗岩石學;岩石大地構造學;地質流體與成礦作用;
三、構造地質學
(一)學科概況
構造地質學是研究岩石圈物質成分、結構與構造、地球歷史及地球動力學等主要支柱學科之一。運用地層學、岩石學、年代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數理模擬及遙感信息、空間高新技術等查明各種岩石單元的空間分布和其間的相互關係,通過幾何學、運動學、動力學分析揭示地質構造形成機制與條件、形成的構造背景,建立科學的構造模型和理論,反演地球層圈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學過程以及地殼發展演化的物質及動力學來源。
(二)學科研究範圍
本學科的主要研究範圍:研究岩石圈(層)物質的結構構造和動力學來源,揭示岩石圈、地殼的形成和發展,探索地球演化的規律。在研究地質構造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解決地質學中的前沿性理論問題和套用問題,並研究資源能源地質、環境演變、地質工程、災害地質、水文地質、地震地質等與國民經濟有關的構造地質課題。
(三)培養目標
本學科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構造地質學的專門人才。畢業生應具有良好的構造地質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理論基礎和技能,了解本學科研究領域的發展動態,基本上能獨立開展與本學科有關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能夠套用計算機技術開展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應能在較高級別的學術刊物上發表;學位獲得者適合在地質、冶金、環境災害、能源資源、工程、海洋、地震等領域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等部門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
(四)主要研究方向
1.造山帶地質與沉積盆地
2.新構造與地球表層系統
3.盆地分析或盆地構造學
4.岩石大地構造學
5.區域成礦學與構造地球化學
(五)專業主幹課程
新構造與地質災害;高等岩石學;高等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與年代學;化學地球動力學;地幔岩石學與地球化學;現代地層學與沉積學;第四紀地質與地貌;板塊構造學與大陸動力學;成因礦物學與找礦礦物學;岩漿岩與成礦專題;變質岩石學與實驗岩石學;岩石大地構造學;地質流體與成礦作用;
三、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含:古人類學)
(一)學科概況
古生物學與地層學是地球科學最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和沉積學三大內容。古生物學研究地質歷史時期生物的特徵和演化;地層學研究層狀岩石的層序、年代關係和成礦特徵;沉積學研究沉積物的形成、沉積及成岩規律。隨著科學的發展,古生物與現代生物學相結合,向著更高層次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發展;地層學以建立統一地層為目標,向著全球性精確對比和高解析度年代地層系統的方向發展;沉積學在全球變化和資源及能源問題的研究上起著重要的作用。當前的研究為氣候和環境預測、構造動力學演化、國土整治、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等領域服務,並為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依據。
(二)學科研究範圍
本學科的主要研究範圍包括:地球上早期生命的形態和進化,各地質時期生物群面貌和生物演替規律,重大生物絕滅事件,生物活動與環境的關係,古植物作為全球環境變化的指標,地層的形成及其變化規律,區域地層系統的建立、對比及相互關係,地層與礦產尤其是與石油的關係,沉積學與石油地質學,陸相油氣地層和井下油氣地層的劃分與對比,地層學與資源勘查,沉積—成岩作用,沉積盆地的形成及演化,沉積環境及岩相古地理,高解析度地層學等。
(三)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古生物地層、資源勘查、沉積學與石油地質學、環境考古等方面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具有良好的地質學深厚理論基礎及一定的數理化和生物學基礎,掌握古生物學、地層學、沉積學等基礎理論及專門知識和技能;精通本專業某一研究方向的理論與方法。至少掌握一門外語,能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能用外文進行科技論文寫作,並具有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學位獲得者適合在地質、地理、生物、環境、海洋、能源與礦產等領域的研究機構、高等學校、博物館和企業部門從事科研、教學和高層技術管理工作。
(四)主要研究方向
1新生代地質與環境
2古植物與環境變化
3區域地質調查與資源勘查
4沉積學與石油地質學
5沉積環境與沉積相
6生物化學與環境考古
(五)專業主幹課程
全球變化;古環境研究進展;新生代生物地層學;演化古生物學;第四紀年代地層學與現代沉積環境分析;古生物學原理;沉積相與沉積盆地;環境古植物學; 石油地質學進展;沉積盆地分析;新生代生物學與哺乳動物化石;高等岩石學;高等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與年代學;現代地層學與沉積學;第四紀地質與地貌;板塊構造學與大陸動力學;成因礦物學與找礦礦物學;岩石大地構造學;

傑出校友

楊恕 1997年7月任蘭州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2001年12月至今任蘭州大學副校長,併兼任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所長。2007年9月卸任蘭州大學副校長,仍任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所長。
方小敏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盆地與資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蘭州大學翠英學者特聘教授。
張虎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