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效應

蘑菇效應

蘑菇效應,指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蘑菇效應”。蘑菇管理是大多數組織對待初入門者、初學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從傳統的觀念上講,“蘑菇經歷”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蛻殼羽化前的一種磨鍊,對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養有促進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蘑菇效應
  • 外文名:Mushrooms effect
  • 指代:自生自滅
  • 作用:促進人的意志和耐力 的培養
簡介,網路,職場蘑菇,與打工理論,啟示,村支書劉洪生,

簡介

英文名稱:Mushrooms effect
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蘑菇效應”。蘑菇管理是大多數組織對待初入門者、初學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從傳統的觀念上講,“蘑菇經歷”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蛻殼羽化前的一種磨鍊,對人的意志和耐力 的培養有促進作用。但用發展的眼光來看,蘑菇管理有著先天的不足:一是太慢,還沒等它長高長大恐怕瘋長的野草就已經把它蓋住了,使它沒有成長的機會;二是 缺乏主動,有些本來基因較好的蘑菇,一鑽出土就碰上了石頭,因為得不到幫助,結果胎死腹中。
蘑菇效應
蘑菇效應”很形象地詮釋了多數人的工作經歷:一個剛參加工作的人總是先做一些不起眼的事情,而且得不到重視。當他默默無聞地工作一段時間後,如果工作出色就逐漸被人關注並得到重用;如果工作不出色就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人遺忘。從傳統的觀念上講,這種“蘑菇經歷”不一定是什麼壞事,因為它是人才“蛻殼羽化”前的一種磨練,它可以消除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從而使人更加接近現實,能夠更加理性地思考和處理問題,對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
蘑菇效應蘑菇效應
可是,人們如果用發展的眼光來看,“蘑菇效應”也有著先天不足:對一些真正有才華、有抱負的年輕人來說,“蘑菇經歷”有可能耗費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甚至有可能因不受重視(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而最終被埋沒(自生自滅)。

網路

網際網路上一個有趣的現象,叫做蘑菇效應(mushroom effect)。它的理論是這樣的:一旦有個市場被人發現,一大堆公司就會像蘑菇一樣,突然之間冒出地面。交友網站也不例外。在超高的利潤率誘惑之下,更別提達康公司的花花世界中,許多網站紛紛敗下陣來之際,眼前擺著的白花花銀子,自然而然吸引無數創業家摩肩接踵而至。於是新的婚友網站像雨後春筍般,開遍網路世界。它們使出渾身解數,爭奇鬥巧,搶食一望無垠的新興單身男女愛情市場大餅。
蘑菇效應蘑菇效應
隨著人們對網路交友日漸抱持正面的態度,我們也見到流行文化的蘑菇效應,因為愈來愈多人,正以線上互動,取代和補充他們以前在酒吧及俱樂部里的交談。 線上交友本來是書呆(nerds)和倜儻不群的人馳騁的領地,卻已到了如花盛開的成年期。要是到了西洋情人節中國情人節,你兀自為孑然一身而暗彈淚珠,悲從中來,別愁,打開電腦就是。
上網交友的人,本來被認為是患有長期性電腦怪胚症的人 。就像美國新澤西州羅傑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溝通學教授詹姆士·卡茨(James Katz)所說的:「線上交友的怪胚味起初真的相當濃,而且被視為是天涯淪落人(losers)認識其他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方法。到了2003年,相對於人們互相認識的其他方式,線上交友被認為是既可行,又愉快的替代方法
「我想,線上交友花那么長的時間才流行起來,唯一的理由,是我們的文化在心理上投資於一種觀念,相信愛是可遇不可求的,也就是無意中發生的,不是你刻意去追求的。所以我們一直抗拒它。」
在網路上找到男朋友、女朋友、打情罵俏的對象、配偶的無數成功故事,令更多的人動心,願意依樣畫葫蘆,也刊登線上個人廣告,試試自己的「手氣」。

職場蘑菇

不要讓自己做職場蘑菇
你做過蘑菇嗎?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崗位,或打雜跑腿的工作;澆上一頭大糞——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任其自生自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相信很多職場新人都有過這樣一段“蘑菇”經歷。不做蘑菇,做大樹,其實很簡單。
許多人夢寐以求有個好上司——凡事肯教導,凡事肯出頭,總之疼愛有加,偶爾還在私人時間請吃你吃飯消遣。可是日子一久,你會發現自己在工作上全無進步,而上司似乎也無意讓你擔當更重要的職務,實在讓人鬱悶。其實一切事出有因。請反省一下:平日你是否有欠獨立,凡事依賴上司?事無大小,都不敢做出決斷?就是私人消遣,也永遠請上司做主?不少上了年紀的上司,喜歡一些年輕的下屬,既可使自己心境年輕,又可視為“寵物”,對私人而言,這似乎美妙得很,但是反過來從公事角度看就會發現,上司雖然疼愛你,但事實告訴他,你難以獨當一面。所以,你的形象必須改變過來,遇上一些小問題,大膽地出主意吧!別以為萬事稟明上司是尊重他。要知道,你能夠在某些方面表現得體,他會更開心。
蘑菇效應蘑菇效應
不要永遠被動
此外,不要永遠被動,應學會主動承擔更多工作。遇到難題,請上司提建議後,仍由自己去解決。但也要明白,上司自有他的工作範圍,切勿事無大小都去請示,顯得自己無能,最好累積數項事情一併與他討論。至於遇到重要的問題,則應和上司在事前商量一下,並定時告訴他工作的進展。
與上司不要敵視
記住,你絕對有權力與上司意見相左,但絕對不能持敵對態度,在尊重老闆的前提下發表自己的意見,才能合適地表達自己。見了上司就噤若寒蟬,一舉一動都不自然起來,即使工余聚會,也儘量與上司保持一定距離,怕話不投機,硬裝熟絡的話,又恐太扎眼。如此下去,大家的隔閡肯定會愈來愈深,對你實在太不利!有些老闆喜歡與雇員打成一片,希望上下一心,讓工作更加順暢。這種老闆最喜歡搞些工余活動,如做東請大夥吃飯、唱卡拉OK等等。參加這些場合,“小蘑菇們”常常會顯得十分不自然。她們認為自己地位低微,處處表現得靦腆,一臉的小家子氣。老闆坐著的一張桌子便不敢坐下,寧可擠到另一張已經坐滿同事的桌子上去,既怕要應酬,更怕因緊張在老闆面前“失儀”。其實,這種態度是完全不成熟的表現,要是一直堅持下去,恐怕你在老闆面前就“永不超生”了。
再如,午飯時在餐廳遇到上司,不是主動打招呼,反而匆匆離去,或者索性視若無睹。又或者,上司不在,上司的上司找上門來時只會瑟縮在一邊,扮作不識,馬馬虎虎應付了事。這樣的做法,肯定是擺脫蘑菇生涯的一大屏障。一則上司永遠對你不會了解,即使有好職位空缺,也不會輕易想到你;二則你給上司的唯一印象恐怕是無主見和不主動。
方法
BIBA教你幾個正確的做法:請做好心理準備,上司和你都是普通人,如果需要與他打交道,應抱著表現自己的心態努力辦好事,讓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才是高招。在公共場合碰見上司,不必理會對方是否認識你,大大方方地打個招呼,但不必多說話,以免打擾對方。離去時,也請招呼一聲,這是禮貌,絕非拍馬屁。

與打工理論

蘑菇管理這一說法來自20世紀70年代一批年輕電腦程式員的創意,蘑菇管理理論就是對企業新員工的一種管理方法。新員工的境遇往往和蘑菇的生成一樣,其進入到老員工行列必須要走的路程,那就是:被置於不受重視的部門,乾一些打雜的活,常常會受到無端的批評、指責,甚至代人受過,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只有這樣的境遇擺在了每一位新入企業的員工面前,這恰巧是每一位打工者的心路歷程,是每一位企業中生存的人都要經歷或者已經經歷過的過程。
蘑菇效應蘑菇效應
表面看來,很多成功的企業人士或者生存狀態比較好的就業人士,他們就沒有了“蘑菇理論”管理的窘境了嗎?答案是否。
大凡在企業中生存的人,都不可能沒有上司,因而頭頂上面臨的壓力會隨時隨地降臨到自己的頭上,即便是總經理或者總裁,董事會對待他或者她也以“蘑菇”來看待。老員工之所以“蘑菇”的感覺弱一些,是因為他們知道怎么應付一般的壓力和工作中的困難,故而,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特別是當今社會的就業環境愈來愈差,得到一個滿意的工作或者崗位要難得多,可以說,甭看新員工,即便老員工內心的就業狀態仍然把自己當作一顆“蘑菇”,戰戰兢兢對待工作是絕大多數人的工作常態。
對任何一位就業者,對待自身“這支蘑菇”的心態至關重要。對新員工來說,如何讓自己儘快進入“成熟蘑菇”前就老老實實做好“成熟”前的所有工作,一句話,任勞任怨,努力拚搏。而對老員工來說,即便進入了中層甚至高層,“夾著尾巴”做事是最為恰當的,因為“再成熟”在上司面前還是不成熟的,企業運作的現實中上司或者上層也不容許有成熟的概念生成。所以說,在企業中吹噓追求自由、平等的思維那是腦子有病,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就業比較困難、職位競爭激烈的企業環境中,這樣的舉動只能給自己帶來喪失生存的基礎。
反過來講,企業管理者倘若能深刻體會到員工的心態,體諒與關注也許能帶來更大、更好的效益。世界所有企業中,只有上帝不是蘑菇,上帝就是我們面臨的消費者。

啟示

“蘑菇效應”對學校管理的啟示是:學校領導者要使學校可持續發展,就應當關注年輕教師的成長,既要讓年輕教師有一段時間去體味“蘑菇經歷”,也要加強對年輕教師的指導和提攜,儘快使他們成熟起來,能夠委以重任,以防止因過久的“蘑菇經歷”而耗費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啟示1:找準位置,少走彎路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從幼年到童年,從童年到青年,從青年到中年,從中年到老年,我們一直在不斷地探尋,尋找那個屬於自己的位置。及早找準自己的位置,就能少走一些彎路,少做一些無用功,不至於讓自己身心疲憊。
蘑菇效應啟示我們,剛入職場很可能經歷磨難和輕視,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可以隨便進入一個公司,隨便走入某個崗位,因為如果你所從事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興趣、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念、不符合自己的志向,即使你歷經磨難,也難有出頭之日。對於那些剛走入職場的畢業生來說,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能做什麼,是快點走出蘑菇效應的重要一步。
啟示2:吃得苦中苦,才能有所成就
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才能有所成就。"吃苦受難不一定是壞事,特別是那些剛剛走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當一段時間的"蘑菇",能夠消除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也能夠更好地認識形形色色的人與事,為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有人說,吃苦耐勞是成功的秘訣,也是走向成功前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有道是"苦盡甘來",當你通過勤勞苦幹,讓自己的能力獲得一定程度的提升時,自然能把握住更多的機遇,走向成功。
啟示3:對待新人,多一點賞識
"工作做得再好又有什麼用,領導連句表揚都沒有。"這句牢騷頗值得管理者們回味。誠然,工作不是做給領導看的,但是如果一個人長期得不到領導的賞識,就可能認為自己的成績和能力沒有被領導認可,這樣他就很容易失去信心、失去工作熱情。
希望別人賞識自己,是人的本性。對於那些愛崗敬業、能力突出的下屬,領導者不僅要給予口頭表揚,還應該給予物質上的獎勵,通過實際行動來表達對下屬的賞識。賞識是一種理解,更是一種激勵。有時候,領導者給下屬一個信任的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往往能讓下屬精神煥發、活力四射,甚至會激勵下屬創造奇蹟。

村支書劉洪生

背景
劉洪生,47歲,遵化市平安城鎮平一村黨支部書記,人送綽號“蘑菇王”。這些年,他就像那神奇的菌棒一樣,“傳染”得十里八村的農民靠這小蘑菇,呼啦啦一下子致了富。平安城鎮也因此成為華北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鄉親們說:“這樣的好書記,我們佩服!”
“自己富了不叫富,還得給鄉親們找財路”
見到劉洪生時,他正從村民柳海的大棚里往外走。劉洪生皮膚黝黑,身材敦實,不善言辭。他是來招呼柳海去尚禾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講蘑菇栽培的。老柳說:“我是你一手帶出來的徒弟,你讓幹啥就幹啥。不過,我說你也夠傻的,人家給你幾萬年薪又給你配一輛‘本田’,你都不去。”
蘑菇效應蘑菇效應
柳海說的是興旺寨鄉一位老闆建溫室大棚,想聘劉洪生當顧問的事。當時劉洪生腦袋就搖得像撥浪鼓:“不行,偶爾指導一下可以,長期乾給多少錢都不行,村里那么多事等著我呢!”
在寬敞明亮的村委會,他和記者聊起帶著村民尋找“發財路”的過程——
“我們村不靠山不臨水。原來有句順口溜:‘一等戶跑運輸,二等戶養肥豬,實在沒轍種蘑菇。’種蘑菇是個技術活,風險大,大家更情願土裡刨食兒。1997年大家選我當村書記,就是窮怕了,希望我這個黨員能帶領大家走上致富路。我不能讓鄉親們戳脊梁骨,說我是個無能的書記,我決心為村里老少爺們兒闖出條發財道。”
劉洪生放棄了原來批發大米的業務。從南方考察後,他看好食用菌的市場前景,聯合13戶農民湊了30萬元,建了12個大棚種蘑菇。可就在“出菇”的節骨眼上,福建的技術員不辭而別。幾十萬元投入眼看要打水漂兒,大伙兒呆坐在大棚里茶飯不思,滿臉的絕望和無奈。挑頭兒的劉洪生壓力更大。
“當時說啥的都有。有人說‘趁早在大棚前栽棵歪脖樹,等著上吊用吧’,有人說我瞎胡鬧,‘碎鋸末種蘑菇,光長根來不長帽’……我這人脾氣犟,看不準的事兒不動手,看準的事兒不鬆手,幹不成的事兒不放手,我一定要乾好這件事,給大伙兒樹個榜樣!”
劉洪生瞞著媳婦,拿出家裡僅有的一點積蓄,輾轉從河南請來4名技術員度過了危機。當年收回全部成本,每戶淨賺4萬多元。
如今平一村食用菌大棚發展到300多個,人均年收入也從10年前的2000元增加到1.1萬元。建大棚需要統籌規劃,劉洪生和“兩委”班子成員挨家挨戶做工作調整了用地。搞食用菌投入大,在鎮裡支持下,全村共申請小額支農貸款560多萬元。他一人就為民眾擔保90多萬元。
“人家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我說,大夥都富了我才高興”
平安城鎮劉洪生是個響噹噹的人物:唐山市“五一”勞動獎章得主、河北省勞動模範、省第七屆黨代表……可鄉親們更愛把他看成一個種植專家——“蘑菇王”。
鄉親們弄大棚的積極性陡然上升後,技術上的難題更加突出。劉洪生尋思:求人不如求己,與其高薪外請技術員,不如鄉親們自己掌握這門技術。他四處拜師學藝,福建古田、河南泌陽、北京農大、昌黎農科院……劉洪生差點把人家門檻踢破了,回來就給大家辦班。他的“徒弟”遍布全鎮。“人家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我說,大夥都富了我才高興呢!”
闖京學藝
村里流傳著劉洪生闖京城學藝被轟出來,又被請進去的故事——
那是2003年,劉洪生養菇過程中遇到難題,他就去北京農科院找大名鼎鼎的食用菌專家張金霞。門衛把他擋在外面。抽冷子他混了進去,又被轟出來。他就在外面傻等,直到張教授下班。得知他從幾百里外的遵化趕來,在門外等了一天,連廁所都沒去時,張教授撲哧笑了:“老劉,進來吧。你先上廁所,明天我和你去村里看一看。”
蘑菇效應蘑菇效應
張金霞推薦了不少優質菌種,來遵化指導總是來去匆匆,連頓飯都顧不上吃。劉洪生過意不去,代表鄉親們送些土特產,張教授委婉謝絕:“老劉啊,我也是黨員,論年紀還要比你大幾歲,看你真心實意帶民眾致富,受了不少苦,我打心眼兒里敬佩你。能用我研製的菌種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我就知足了。”
劉洪生說:“那我以後就多上你那跑吧,你挺忙的,再說這么大歲數了也不方便。”此後,他都是自己雇個“面的”,帶上村民代表,帶著問題到北京求教。
從農科院引進菌種後,劉洪生親自把關,監製菌棒。他還把菇棒中麩子含量從20%減到15%,提高蘑菇的產量。過去一個菌棒產菇一斤二,如今二斤半,全國產量最高蘑菇菌棒誕生在平安城鎮。劉洪生實現生物轉化率120%!
眼下,劉洪生又一門心思撲在示範園,在10個大棚中試種起雙孢菇來。他要讓改良的新菌種給鄉親們帶來更大的收益。
“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心就穩了”
平安城鎮,過去並不“平安”。鎮黨委書記李海鵬坦言,過去這裡窮,曾是唐山乃至全國有名的上訪大鎮,尤其平安城一村,更是有名的窮村亂村。“現在好了,農民一心一意奔小康,5年裡沒發生一起上訪告狀的事。”
食用菌大棚“拴”住了農民的心。走進平一村,嚯!一座座大棚緊相連,選麩子的、售菌種的、制棒的、編草帘子的,家家戶戶沒閒人。與養菇相關的產業紅火起來後,就連上歲數的人一天也能掙個七八十元。 (下轉第二版)(上接第一版)甭說遊手好閒,就連扎堆兒曬太陽的人也少了。
劉洪生更忙了。他的手機一天到晚響個不停,夜裡一兩點打來電話是常事,聊的都是菌種、蘑菇。十里八村求他,他馬上就去。遵化市委獎勵給他的“伊蘭特”,也成了公車。當支書後,他帶領大家修水泥路,興辦公用事業,忙得腳不點地。媳婦徐淑蘭埋怨說,家裡兩個大棚他根本不管不問。他哈哈一笑:“誰讓咱是黨員呢,心裡就得裝著大伙兒。”
在平一村帶動下,全鎮蘑菇產業像孢子一樣飛速繁殖起來,39個村有38個成了食用菌種植專業村。鎮裡因勢利導,加大資金投入,普及標準化大棚,推廣微噴技術。在劉洪生牽頭下,鎮上還組建“食用菌協會”,統一購買原材料,統一制棒時間,統一購買和使用削片機、粉碎機等較大生產設備。他們還建起了自己的行銷隊伍,100多“經紀人”跑天津、到北京,新鮮的蘑菇剛出大棚不久就出現在京津市民的菜籃子裡。
平一村村民眼瞅著腰包鼓了起來。村民王占立以前日子過得非常緊巴,他在劉洪生擔保下貸款4萬元建起了蘑菇大棚,摘掉了“最窮”的帽子。讓劉洪生欣慰的還有村裡的穩定、團結。“養蘑菇不僅給大家找了條致富路,改善了村民生活,還增進幹群關係。有個小隔膜呀什麼的,一交流啥事也沒有了。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心也就穩了。”
如今,遵化市平安城鎮的蘑菇生產規模已經達到6500萬棒,年產蘑菇4萬多噸。全鎮僅蘑菇一項產值就達1.2億元。一支小小的菌棒,能產出數倍於它的蘑菇。共產黨員劉洪生帶來的“蘑菇效應”,正改變著這裡的面貌,譜寫出平安城鎮的和諧樂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