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褐斑病

蘋果褐斑病

蘋果褐斑病, 主要為害葉片,也能侵染果實、葉柄。 蘋果各品種中,紅玉、富士、金帥、倭錦、香蕉、元帥、紅星、 國光易感病;雞冠、祝光、大珊瑚、翠玉較抗病;小國光抗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蘋果褐斑病
  • 拉丁學名:Marssonina coronaria(Ell.et Davis)Davis ,(Diplocarpon mali Harada et Sawamura)
  • 亞門:半知菌亞門
  • 分布區域:大多數蘋果產地都有分布,四川省發生普遍
  • 病原中文名:蘋果盤二孢,性階段為蘋果雙殼菌
  • 病原分類地位:有性階段為子囊菌亞門
  • 病害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蘋果、沙果、海棠、山定子等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危害症狀,具體症狀,病原形態特徵,防治方法,疾病傳播,發病規律,防治方法,

危害症狀

主要危害葉片,導致早期落葉。病斑褐色,邊緣綠色不整齊,故有綠緣褐斑病之稱。病斑有三種類型:(1)同心輪紋型。病斑圓形,四周黃色,中心暗褐色,有呈同心輪紋狀排列的黑色小點(病菌的分生孢子盤),病斑周圍有綠色暈。(2)針芒型。病斑似針芒狀向外擴展,無一定邊緣。病斑小而多。(3)混合型。病斑很大,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暗褐色,中心為灰白色,其上亦有小黑點,但無明顯的同心輪紋。有時果實亦能受害。病斑褐色,圓形或不整形,凹陷,表面有黑色小粒點。病部果肉褐色,呈海綿狀乾腐。

具體症狀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可侵染果實和葉柄。一般樹冠下部和內膛的葉片、果實最先發病。發病初期,葉片出現黑褐色小皰疹或針芒狀暗褐色病斑,邊緣不整齊,病健界限不清晰,後期病葉變黃脫落,但病斑周圍仍然保持綠色,病斑表面有黑褐色的針芒狀紋線和蠅糞樣黑點。因蘋果樹品種和發病期的不同而表現為三種類型的病斑。一是同心輪紋型,葉正面病斑圓形,褐色,初發生時為黃褐色小點,後直徑擴大為1~2.5厘米;病斑中心為暗褐色,四周黃色,病斑周緣仍保持有綠色暈圈;後期病斑表面產生許多小黑點,呈同心輪紋狀排列。二是針芒型,病斑成針芒狀向外擴展,邊緣不規則,暗褐色或深褐色,上散生小黑點;病斑小,數量多,常遍布整個葉片;後期葉片逐漸變黃,病部周圍及背部仍保持綠褐色。三是以上兩種混合型,病斑較大,暗褐色,病斑中部呈同心輪紋狀,邊緣呈放射狀向外擴展。
葉柄感病後,產生黑褐色長圓形病斑,常常導致葉片枯死。
果實發病,在果面出現暗褐色斑點,逐漸擴大,形成圓形或橢圓形黑色病斑,表面下餡,有隆起小點。病斑果肉褐色,乾腐,海綿狀。

病原形態特徵

有性態為Diplocarpon mali Harada et Sawamura稱蘋果雙殼,屬子囊菌門真菌;無性世代Marssonina mali(P.Henn.)Ito.稱蘋果盤二孢,屬半知菌類真菌。褐斑病菌無性世代產生菌素,多分枝,粗20~40μm,細胞深褐色,菌索交叉點上方著生分生孢子盤;大小108~306×45~50μm,成熟後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梗無色、單生、圓柱形,大小15~20×3~4μm,柵狀排列,頂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無色、雙胞、中間縊縮,上胞大且圓,下胞小而尖,呈葫蘆狀,大小14~20×5~9μm,內含2~4個油球,偶生少數單胞的分生孢子混生在一起。擬分生孢子盤灰白色,蟲糞狀,吸水膨脹後湧出大量擬分生孢子,散布於病斑表面。子囊盤肉質,缽狀,大小105~200×80~125μm,子囊闊棍棒狀,具囊蓋,大小40~49×12~14μm,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香蕉形,一端稍彎曲,通常具一隔膜,大小24~30×5~6μm。
蘋果褐斑病

防治方法

1、標本兼治:
疑難病害的防治僅靠見症治症,特別是僅靠殺菌是不可行的,往往已經造成嚴重的損失,只有復壯樹(株)體,增強抗逆性,解決病菌侵染途徑,在生理健壯的基礎上輔之以殺菌,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2:早防重治
  菌源一旦入園難於根除,真菌病源能夠遠距離傳播,生理性病害(枝幹流膠及日灼)一旦形成在樹勢較弱免疫力低下的情況下難以根除。所以要加強日常管理從極早殺菌和復壯樹體入手,解決侵染菌源的數量和侵染條件(傷口、氣孔)問題。在發病條件來臨(具備)前、在症狀初顯時,採用得力的方案盡最大可能殺滅病菌解除病患,起到早防無病、病輕,重治是速效、省錢、省工的效果。
  3:中西結合
中(草)藥製劑靚果安具有多種成份複方而成、調理生長、提高作物免疫力、殺菌廣譜、持效期長、由內而外防病治病的優勢,單一成份的常規用藥具有速效(抗藥性較大)的特性,中西結合、復配使用有利於優勢互補,在重症治療時保障效果。
4:營養復壯
常規生產規程中所採用的化學藥,大多具有抑制生長甚至傷害作物的特徵,其作用機理只能通過殺菌來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不具有營養復壯的作用。而中(草)藥製劑是藥食同源、藥肥雙效,營養復壯,有利於展葉,葉綠體創造的葉綠素多,創造的有機質多,樹(株)體必然健壯。

疾病傳播

該病的發生、流行與雨水、樹勢、栽培管理及品種有關。病菌發育適溫20~25℃,分生孢子發芽適溫20~25℃。分生孢子的傳播和侵入需有水,冬季溫暖潮濕是病葉與落葉上子囊盤形成的必要條件,冬季不乾、春雨早且多的年份有利病害發生流行,特別是春秋雨季提前且降雨量大的年份,病害大流行。從樹勢、樹齡來看,同一品種的幼樹較老樹抗病;同一株樹的當年結果枝發病率較歇果枝高,樹冠內膛下部比外部、上部發病早且多,這可能與樹冠內部、下部蔭蔽、通風透光差、濕度大有關。
越冬和越夏:以菌絲、分生孢子盤或子囊盤在落地的病葉上越冬,經春產生擬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從葉的正面或背面侵入,以葉背錨主,潛育期6~12天,乾旱年份長達45天,潛育期隨氣溫升高縮短。病菌從侵入到引起落葉約13~55天,田間5~6月始發,7~8月進入盛發期,10月停止擴展。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盤在病葉上越冬,第二年春天產生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直接或從氣孔侵染。該病潛育期短,一般6~12天,在田間具有多次再侵染。病菌從侵染到引起落葉約需13~55天。田間一般從6月上中旬開始發病,7~9月份為發病盛期,嚴重時9月份即可造成大量落葉。
該病的發生流行與氣候、栽培、品種等關係密切。冬季溫度潮濕,春雨早、雨量大,夏季陰雨連綿的年份,常發病早且重,多雨是該病流行的主要條件。溫度主要影響病害的潛育期,在較高的溫度下,潛育期短,病害擴展迅速。管理不善,套袋後用藥間隔期過長、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樹冠鬱閉、通風不良的常發病較重,樹冠內膛下部葉片比外圍上部葉片發病早而且重。

防治方法

(1)合理修剪,注意排水,改善園內通風透光條件。
(2)秋、冬季清掃果園內落葉及樹上殘留的病枝、病葉,深埋或燒毀。
(3)噴藥保護。一般5月中旬開始噴藥,隔15天1次,共3~4次。常用藥劑有:波爾多液(1:2:200)、30%綠得保500倍液、77%可殺得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注意在幼果期噴用波爾多液易產生果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