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逢錫

蘇逢錫

蘇逢錫,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乳腺腫瘤中心主任,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百萬婦女乳腺普查工程廣東省首席專家, 中華醫學會廣東省分會乳腺病學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廣東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華外科學雜誌審稿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逢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乳腺腫瘤中心主任
個人簡介,發表文章,相關報導,

個人簡介

蘇逢錫簡介
上一世紀後期創立中山二院乳腺腫瘤中心,它是以西醫學治療為主導的乳腺癌單病種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該中心從最初的4張病床/每年新收乳腺癌病人70多人發展到今天的近50張床及每年新收治300多例乳腺癌病人。每年收治乳腺病人3000多人,乳腺手術1000多台.門診病人1萬多人次。他堅持對早期乳腺癌進行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乳腺癌人性化治療方面在國內領先並達國際水平:國內首先開展“Fisher保乳技術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中的套用研究”,保留乳房手術率達57%;國內首先開展以保留腋窩為目標的乳腺癌哨兵淋巴結活檢的臨床研究,在中華外科雜誌上首先報告乳腺癌哨兵淋巴結活檢的研究成果,並把該成果用於臨床,保腋窩率42%。乳腺癌的個體化治療包括早期乳腺癌術前/術後輔助治療和晚期復發轉移乳腺癌的解救治療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是省內外有一定影響的乳腺癌臨床醫學研究專家。多次前往美國新英格蘭醫學中心、哈佛大學血液研究中心、佛羅里達州坦帕H Lee Moffitt 癌症中心和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綜合乳腺中心學習交流。
目前正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3項,省級1項;近5年在國內和國際級雜誌發表研究論著30多篇,其中10篇被SCI收錄。參與多項全國性多中心臨床研究,如“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活檢替代腋窩淋巴結清掃術的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中國遺傳性/家族性乳腺癌多中心臨床研究”。主持舉辦多屆國家級“現代乳腺腫瘤診治新進展學習班”及主辦四屆“廣州乳腺癌研討會”,推廣保乳保腋窩等新技術及增進國內外的學術交流。

發表文章

(部份,英文):
1. Long, M.J., et al., A single-center, prospective 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Can the prophylactic use of lamivudine prevent hepatitis B virus reactivation in hepatitis B s-antigen seroposi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during chemotherapy?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11. 127(3): p. 705-712.
2. Gong, C., et al., Up-regulation of miR-21 Mediates Resistance to Trastuzumab 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1. 286(21): p. 19127-19137.
3. Chen, J.Q., et al., CCL18 from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Promotes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via PITPNM3.Cancer Cell, 2011. 19(4): p. 541-555.
4. Wang, Y.H., et al., GeneSearch Breast Lymph Node Assay for the diagnosis of sentinel lymph nodes of breast cancer - CBCSG-001a: China validation study.Ejc Supplements, 2010. 8(3): p. 154-154.
5. Gong, C., et al., Markers of Tumor-Initiating Cells Predict Chemo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Plos One, 2010. 5(12).
6. Wang, Y.S., et al., China Validation Study of GeneSearch (TM) Breast Lymph Node Assay for the Diagnosis of Sentinel Lymph Nodes of Breast Cancer - CBCSG-001a Interim Results.Cancer Research, 2009. 69(24): p. 544S-545S.
7. Rao, N.Y., et al.,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models for predicting the BRCA germline mutations in Han Chinese familial breast cancer patients.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09. 116(3): p. 563-570.
8. Rao, N.Y., et al., Models for predicting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s in Han Chinese familial breast and/or ovarian cancer patients.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09. 113(3): p. 467-477.
9. Cao, A.Y.,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PALB2 germline mutations in BRCA1/BRCA2 negative Chinese women with early onset breast cancer or affected relatives.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09. 114(3): p. 457-462.
10. Cao, A.Y., et al., Mutation analysis of BRIP1/BACH1 in BRCA1/BRCA2 negative Chinese women with early onset breast cancer or affected relatives.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09. 115(1): p. 51-55.
11. Wang, Y.S., et al., China multicenter study of sentinel node biopsy substituting axillary node dissection: CBCSG-01 trial.Ejc Supplements, 2008. 6(7): p. 170-171.
12. Li, W.F.,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BRCA1 and BRCA2 germline mutations in high-risk breast cancer patients of Chinese Han nationality: two recurrent mutations were identified.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08. 110(1): p. 99-109.
13. Yu, F., et al., Iet-7 regulates self renewal and tumorigenicity of breast cancer cells.Cell, 2007. 131(6): p. 1109-1123.
14. Hu, X.Q., et al., Stable RNA interference of ErbB-2 gene synergistic with epirubicin suppresses breast cancer growth in vitro and in vivo.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6. 346(3): p. 778-785.
15. Gong, C., et al.,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toremifen therapy for mastalgia.Archives of Surgery, 2006. 141(1): p. 43-47.
16. Su, F.X., et al., Psychological stress induces chemo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 by upregulating mdr1.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5. 329(3): p. 888-897.
17. Su, F.X., et al., Glutathion S transferase pi indicates chemotherapy 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2003. 113(1): p. 102-108.
18. Song, E.W., et al., Intrasplenic transplantation of syngenic hepatocytes modified by IFN-gamma gene ameliorates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Transplant International, 2002. 15(9-10): p. 472-478.
19. Song, E.W., et al., Blocking CTL-based cytotoxic pathways reduces apoptosis of transplanted hepatocytes.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2001. 99(1): p. 61-69.
20. Song, E.W., et al., Adenovirus-mediated Bcl-2 gene transfer inhibits apoptosis and promotes survival of allogeneic transplanted hepatocytes.Surgery, 2001. 130(3): p. 502-511.
21. Song, E., et al., Rare occurrence of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s in livers with replicative hepatitis B infection.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2001. 181(6): p. 529-533.
(部份,中文):
[1]楊樺,李順榮,蕭俏珍,蘇逢錫,. 麥默通系統在乳腺占位性病變中的診療作用[J]. 中國全科醫學,2009,(21).
[2]姚燕丹,黃松音,袁廣卿,於風燕,龔暢,賈衛娟,吳畏,宋爾衛,蘇逢錫,. Matrigel對不同Her2表達的乳腺癌細胞原位成瘤、增殖、凋亡和轉移的影響[J]. 中國病理生理雜誌,2009,(12).
[3]楊樺,李順榮,蘇逢錫,. 影響保乳手術成功的若干因素分析[J]. 廣東醫學,2009,(9).
[4]李順榮,蘇丹晨,蕭俏珍,金亮,吳建南,蘇逢錫,. 麥默通旋切系統切除乳腺癌13例[J]. 廣東醫學,2009,(8).
[5]郭巨江,蘇逢錫,姚和瑞,陳積聖,. 替代激活的單核細胞促進人乳腺癌細胞SKBR3的生長侵襲[J]. 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7,(4).
[6]賈海霞,蘇逢錫,郭巨江,宋爾衛,賈衛娟,龔暢,胡孝渠,秦麗,.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坐標法定位[J]. 中華普通外科雜誌,2006,(3).
[7]胡孝渠,宋爾衛,陳積聖,李海剛,於風燕,賈衛娟,龔暢,郭巨江,蘇逢錫,. 原位小鼠乳腺癌肝轉移模型[J]. 廣東醫學,2006,(4).
[8]胡孝渠,秦利,蘇逢錫,姚和瑞,陳積聖,龔暢,郭巨江,於風燕,賈海霞,. 載體介導HER-2RNA干擾治療乳腺癌研究[J]. 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6,(5).
[9]蘇逢錫,胡孝渠,. 乳腺癌根治性手術後即刻乳房再造臨床套用與評價[J]. 中國實用外科雜誌,2006,(4).
[10]賈衛娟,蘇逢錫,龔暢,胡孝渠,郭巨江,秦麗. 乳腺癌患者非哨兵淋巴結轉移預測因素的研究[J]. 中華普通外科雜誌,2005,(7).
[11]沈鎮宙,柳光宇,蘇逢錫,何萍青,楊名添,施俊義,盛援,鄒強,李亞芬. 多西紫杉醇加表柔比星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多中心Ⅱ期臨床研究[J]. 中華腫瘤雜誌,2005,(2).
[12]曾弘,李海剛,曾韻潔,賈渭娟,蘇逢錫,. 乳腺葉狀囊肉瘤21例臨床病理分析[J].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3,(S1).
[13]賈衛娟,蘇逢錫,陳積聖. 乳腺癌哨兵淋巴結活檢126例的臨床研究[J]. 中華普通外科雜誌,2003,(3).
[14]蘇逢錫,巴明臣,周曉東,吳仙容,李燕,陳積聖,李君. 活體染料注射法識別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結失敗及假陰性原因分析[J]. 中華腫瘤雜誌,2002,(3).
[15]蘇逢錫,賈衛娟,何嘉輝,曾韻潔,李海剛,陳積聖. 乳腺癌哨兵淋巴結檢出相關臨床和組織學因素[J]. 中華外科雜誌,2002,(3).
[16]巴明臣 ,蘇逢錫 ,周曉東 ,吳仙容. 活體染料注射法識別乳腺癌哨兵淋巴結失敗及假陰性的原因分析[J]. 新醫學,2002,(12).
[17]蘇逢錫!510120廣州,曾韻潔!510120廣州,賈渭娟!510120廣州,陳積聖!510120廣州. 卵巢癌乳腺轉移一例病例報告[J]. 中華腫瘤雜誌,2001,(2).
[18]蘇逢錫!510120廣州,陳積聖!510120廣州,賈衛娟!510120廣州碩士研究生,宋爾衛!510120廣州博士研究生. BCL-2基因表達與乳腺癌抗凋亡及免疫耐受的關係[J]. 中華普通外科雜誌,2001,(9).
[19]蘇逢錫,賈渭娟,陳積聖,宋爾衛. 乳腺癌細胞可溶性FasL分泌及其對淋巴細胞凋亡的誘導[J]. 腫瘤,2000,(4).
[20]蘇逢錫!510120廣州,賈渭娟!510120廣州,李海剛!510120廣州,曾韻潔!510120廣州,陳積聖!510120廣州. 哨兵淋巴結活檢對預測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價值[J]. 中華外科雜誌,2000,(10).

相關報導

媒體報導一:揮之不去——蘇逢錫【2007《醫師》第5期】
夢(一)
童少波
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抖擻精神,總有一種力量它驅使我們不斷尋求“正義、愛心、良知”。……
——題 記
導語
被藝術作品、文人騷客比喻成“世界最美山峰”的乳房,也是讓女性煩惱的“多事之丘”,其中乳腺癌,已成為對女性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哪裡有病魔哪裡就有病魔剋星,在中國、在華南,乳腺腫瘤界不乏名醫方家。農曆8月桂花飄香的季節,我們登門造訪了一位名喚“蘇逢錫”的教授,他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乳腺腫瘤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百萬婦女乳腺普查工程廣東省首席專家和廣州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主委,是廣東省乳腺腫瘤領域的代表人物。
在話題展開的時候,他的真誠、他的直率、他的無所顧忌,使得這次訪談堪稱酣暢淋漓。
蘇逢錫打動我們的,不單在於他所從事的的事業和在學科上取得的成就,他非同一般的坎坷的人生遭遇,他曾經承受的猶如泰山臨頭的重壓,更帶給了我們深度的震撼!因為在這種遭遇和重壓的縫隙,我們分明看到一個鮮活的、倔強的靈魂,在與厄運展開一次次不對等的拔河!
我們不去評價蘇逢錫所經歷的磨難中的是非曲直,但我們無法不去讚美一個災難深重的的生命的不屈!!!
這裡,我們且從“蘇逢錫傳奇”和“對話蘇逢錫”兩個板塊來原原本本、不加修飾地鋪陳這位“笑到最後”的乳腺專科領軍人物的過去和現在……
蘇逢錫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高中畢業後他讀了中專,學的是護理專業。中專畢業後他幹了8個月赤腳醫生,然後分配到在江門市人民醫院,做了幾年護士,又幹了一年的行政,還擔任過團支部書記。
1975年江門市推薦工農兵學員,整個江門市醫療系統就一個名額,由於醫療護理、行政、團支部等各方面工作表現優秀,他獲得了醫院的推薦。通過面試和簡單的書面考試,很幸運的,他被錄取了,由此他走進了中山醫學院(後來的中山醫科大學)的大門。
命運,把他高高拋起,使他一躍而成為了身份特殊的大學生,接下來又把他狠狠地扔下來……
那時的蘇逢錫其實就特別上進,一沒後門、二沒家庭背景的他,確實是靠自身的努力一步一個腳印走到這一步的。
1978年他大學畢業後,蘇逢錫就在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工作,直到現在。
“我是被整蠱的人物。”蘇逢錫說。
工農兵學員的遭遇
對工農兵學員,中山醫科大學有個原則是:儘量不留人。到蘇逢錫他們畢業的時候,校方找一些學生去問話,問如果留校想做什麼的問題。面對輔導老師、後來成為中山醫副校長的古健輝,蘇逢錫的回答老實不客氣:“外科,我就是要乾外科!”
“我這個人就這么執拗”,蘇逢錫說,“我既想留下,又想搞外科,還沒有商量。我們整個年級同學有500多人,到學校宣布結果的時候,臨床大科果真只有一個留校名額,就是我。當時大家都很驚奇,問我是不是省委領導的兒子之類,我說,什麼都不是,我的父母都是農民。”
“當時,可能是我這種執著,感動了一些老師,” 蘇逢錫分析,“加上我在學校的學習成績也處在上游,還可能因為我曾讀過中專,就把我留下來了。我估計是這樣。”
這樣,蘇逢錫就到了中山二院。“當時二院外科主任也是醫院院長,其實他是不怎么歡迎我來的。他和我說了:‘你可能要去其它小科看看。’”
“要我看其它科我就離開這個醫院。”蘇逢錫當時立即表態。話雖然夠沖,但足可見其乾定外科的鐵的決心。但在古健輝那裡很招人愛的直率,在中山二院“不靈”了。
“因為他們一些人在文革期間,遭受過不少後生的批鬥,對與文革沾邊的東西都產生了抗體,後來他們就把一些怨氣轉移發泄到了我這個‘工農兵學員’身上。”
其實,文革“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的時候,蘇逢錫還是個紅小兵,他委屈就委屈在他連“鬥蛐蛐”都沒幹過。後來,蘇逢錫人是留在科里了,但學校派專人去江門對他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調查:蘇逢錫的工作怎樣、學習怎樣、有沒有偷過西瓜、參與過打砸搶。但蘇逢錫不管也不知道這些,他一直在醫院踏踏實實地工作。
幾次考研究生,就因為工農兵學員的問題,蘇逢錫都與之失之交臂。蘇逢錫是三年半學制的大學生,他第一次考研去考中山醫附屬一院外科主任的研究生。既是院長又是主任的頂頭上司聞訊把他叫到院長辦公室。“你考研究生怎么不經我同意啊?去考外院研究生,我培養的醫生、幹部,我為什麼要給他們?”本來蘇逢錫就是不受歡迎的人,沒想到一個報考又牽扯上了“上層”的一些矛盾糾葛。懵懂而老老實實的小青年蘇逢錫,一時還沒明白過來。
“你考什麼研究生啊,你現在還不滿意?如果不是文革,你還讀不上大學。”領導出語不遜。
本來血氣方剛、無所顧忌卻在這裡受盡委屈的蘇逢錫聞聽此言,不由火氣頓生。他頂撞道:“不是文革,我還不讀中山醫,我讀清華呢!”
“他還說,我們教授的子女,還是工人,有的還沒書讀。”蘇逢錫跟我們講述。“我說:‘機會是均等的,我也不是靠什麼手段。我也讀過中專,單位推薦後參加面試,一路走過來的。’後來我又很不客氣地說:‘你也是農民出身的!’所以後來他對我更加惱火。人就是這樣,很複雜。因此我後來的日子也就不好過。”
工農兵學員是文革那段特定歷史衍生的產物,處理歷史問題應當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同時參考現實的情況。但時間進入了1984年,全國各處幾乎都在“驅趕”文革間畢業的大學生。
“中山醫也把300多名工農學員集中起來,宣布:‘你們都要重新考試,考試不及格的,降為技術員。’通知宣布之後,人心惶惶。很多人都在哭。那一年搞得很緊張。他們要趕我們走,說有單位的一定要走。我就找了單位,準備走,但是我作了兩手準備。
“這時,我又不顧一切地再次參加了研究生考試,報考的是本醫院本科室!結果天可憐見,我考上了!!!”
蘇逢錫激動萬分。然而,他充血的腦門迎來的是一頓“冰淇淋”——醫院再次為他關上了大門。“他們說不敢招我,說我們工農學員四處給人趕,到時畢業不了,怎么辦呢?結果我自己的科室也讀不到!上面就把我轉到暨南大學。結果暨大那邊就說,名額已經滿了;同時也不敢要我。”
就這樣,雙腳已跨進車廂的蘇逢錫還是被踹下地來,他第二次與似乎要圓的夢擦肩而過。
考研成為蘇逢錫心中的痛。人爭一口氣,樹爭一層皮,明知此路不通,蘇逢錫偏是要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實力。在第二次門被堵之後,他準備向考研發起第三次進攻。
1984年12月,蘇逢錫結婚了。在他大喜的日子裡,醫院不給他房子住,請他捲鋪蓋“走路”。
“我說,那房子就算借給住我好不好,我寫張借條。打借條後院方讓我住了一個月。1985年元月,一個月滿期了,又趕我。他們說:‘你不走,你就別想考研究生。’
“我考研大過天,聽到這種威脅,就象觸電一般,我寧願把大床疊起來,我寧願和新婚妻子流落街頭,我不住了!!!”
蘇逢錫的黑色1985
“那一天,天下著大雨,我給逼得走投無路。我就踩著腳踏車,流著眼淚,跑到省委去上訪。省委組織部有個叫張百泉的處長接待了我們,說:‘如果你沒房子住,你就不要搬出來,可以。’
“後來,我上訪的這個事情,很多人都效仿。每個醫院都去了十幾個人,反映工農兵大學生的境遇。我呢,正在複習,考研究生。為了大家我又去。正常上訪,我們去問政策的嘛。很多人資格比我老,很老練,他們就覺得不應該去。結果中山二院,就是我一個人去上訪。省委讓我們回去跟單位傳達一下:‘找得到單位可以走,找不到可以不走。’
“這次回來完啦,有人把我告到醫院書記那裡。結果我們書記說我上訪沒報告,後來大家就合夥兒一齊‘整蠱’我了。”
蘇逢錫從此更沒有好果子吃了。院方告訴他,他不離開這個醫院,就永遠不能提職稱,永遠只能做門診住院醫師。話一落地,把他下調去了門診部。
“結果我在門診呆的時間長達4年。雖然醫院講‘永不起用’,但是我相信黨的政策,所以我就一直默默地做下去。”
1985年那年,對蘇逢錫來說,是災難深重的一年。這一年4、5件天災人禍,都擠一塊蹍踏在蘇逢錫身上。
“85年3月27日,江門有個重大翻船事件,死了80多人,其中,我們家裡就有5口在裡面!就是因為單位要把我趕出來,我兩個姐姐、一個姐夫、一個妹妹、還有一個侄子,他們來廣州看我,是為了看我,結果……他們趕上翻船,都死了。”空氣似乎凝固了。
“家裡的變故,使得我媽媽因為情緒波動太大,病倒了。一照片子,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又是空洞肺結核,後來來到廣州結核病醫院住院。那時,醫院又不給房子住,我人又正被‘下放’到門診那邊。我媽媽在醫院瘦到皮包骨,只剩下50、60斤,極端脆弱。我心裡很難受,就只能每天在醫院單身宿舍的走廊上,小心翼翼地生火,用煤爐子給我媽媽煮點東西,然後送到橫枝崗的結核病醫院。
“到了8月份,我因不適,檢查發現一個耳內腫瘤。耳鼻喉科主任說:‘你這可能是惡性瘤,要馬上做手術。’癌症?這個訊息對我衝擊太大了,因為那時我媽媽病著還未出院啊,我妻子又挺著肚子快要生產了,誰來照顧媽媽?
“那天,我翻遍全身的口袋,給我媽買了些吃的,跑到橫枝崗見到我媽,我說:‘媽媽,我要出差了,要出去好一段時間。你安心療養,我讓妹妹來照看你。要多吃些營養啊。’
“我細細端詳著母親,掉轉頭去時,眼淚止不住奪眶而出。”
…………
“安頓好媽媽,我準備去做手術了。但科室這時說:‘不行!科室沒人現在。’世界就是這么殘酷的,在這么嚴峻的情況下,你看到的是這么冷冰凍的臉孔,聽到的是這么冷冰凍的話語。我說我不管它,我去住院。
“我做了7、8年的醫生啊,這么大的手術,我進手術室和住院期間幾乎沒有人來看我,兩個人除外:一個是挺著個肚子已懷孕的老婆,另一個是門診護士長。我感激她。”
好在腫瘤是良性的,如果是癌症,蘇逢錫說“那我是死不瞑目啊”。為什麼呢?就因為跟著他沒享受過一日清福的老婆的肚子裡,有他不久就要降臨這個世界的孩子,而橫枝崗,還有骨瘦如柴的母親!他沒有理由不去儘自己作為一個兒子、一個丈夫、一個父親的責任!他死不起啊!
年底的時候,孩子生下來了,按說一切已過去了,蘇逢錫該高興了。但屋漏偏逢連夜雨。“孩子一出生,就患了新生兒黃疸症,住進了小兒科。兒科連續發了幾次病危通知,搞得我很心酸很狼狽。後來小孩挺過來了,‘過關’了。從此日子才開始好一點點。”
命運對一個人的摧殘,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夢(二)
童少波
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抖擻精神,總有一種力量它驅使我們不斷尋求“正義、愛心、良知”。……
——題 記
蘇逢錫傳奇 之 初見曙光.
“就象鄧小平下放江西可能思考了很多問題一樣,84—88年在門診的這4年,我也琢磨反思了很多事。我發現了一個現象:乳腺病人特別多。這時候,我就萌生了一個開辦乳腺專科的構想。88年,外科主任區嘉找我,說上面叫我回去。當時是落實政策,也碰巧科里兩個博士生孩子,住院部人手不夠,我就做了‘替補’。
“科里叫我填寫一個表,提職稱。什麼職稱?助教!我們一畢業,就是助教了。78到88年,我做了十年醫生,還在提我做助教,這不笑話嗎?但我不吭聲,我照著表填了助教。”原本直言不諱、性子頑強剛烈的蘇逢錫,幾經磨礪之後,已經沉得住氣,顯得沉穩、持重了。
“後來,區嘉主任在學術委員會上把我提了主治。我成為中山醫第一個提了主治後才去補填表格的。他改了,不提助教了。後來他告訴我:原來你真的不錯。區主任80年代從美國回來,他一直不了解我。
“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在暗自努力,戀愛時連拍拖都沒時間,跟女朋友周六才見個面,天天泡臨床。有手術有機會我就默默地乾。有積累在,一做,水準就出來了。從那時起區主任對我的印象就不同了。後來他和我說,‘你想搞肝科,就跟我。想搞什麼專業,你自己拿主意。’
“後來我經常去區主任那裡坐,有一天,有個病人找他看乳腺,我就說,‘哎,區主任,我就搞乳腺專業算了。’他說,‘那好,你先去寫篇綜述文章吧。’這就是我這輩子第一篇專業文章。
“我學英語也是作了很大努力的。我們讀大學時,才開始學ABC,畢業後,我便加倍‘進補’。79年那時醫院沒有電視機,我就每天下班後坐班車,到腫瘤醫院研究所去聽電視講座;到了85年,我又每天晚上聽‘美國之音’,很艱辛地學習。學到93年,研究生不給讀了,英語卻夠用了,我就開始潛心搞專業。
“自1990年開始,我就進入乳腺專科了。整個乳腺科都是我一個人在搞,那時候還沒有病房。門診病房混在一起,肝膽胃腸都跟著管。到了1998年,我們一棟新樓建好了,其他每個副高十張床,只給我四張,他們覺得我不會成大氣候。這個時候還這么壓我的。我也不哼聲。怎么辦呢?我就去借床。內科、ICU都借過。到了98年科里招了一個研究生,是個女的,等於就是跟著我創業的了。
“1993年還有個插曲,區嘉主任推薦我直接攻讀博士,我複習了一個月,就要去考試了,但考試前十來天,醫院一個姓陳的處長說不能給我考。他說以前可以,現在不行,文革畢業的,現在不能直接攻讀博士。於是爭執開始了,區主任也幫我。這是政策問題。結果5個校長一起討論,後來還是讓我去考了。離考試還有5天時,這處長還在使壞壓我,他說你的基礎課只能考病理。還有5天怎么改考病理啊?但我只好硬著頭皮上了。原來博士考試考什麼專業基礎是由考生科室定的,科室給我定了考解剖學,所以我就複習解剖。按理我考肝膽博士只考肝膽專業基礎,但是陳姓處長卻給了我‘王吉甫教授胃腸博士病理考試卷’。結果在完全沒有複習的情況下,我病理僅差三分入線,但總分是入線的。我因此沒獲得攻讀博士的資格,我又錯過機會了。
“從此,93年開始,我改變想法改變思維了,不再考什麼研究生、博士生了。我對自己許諾:我要做到不讀碩士帶碩士,不讀博士帶博士。”結果,今天,蘇逢錫實現了這個目標。中山醫與中山大學合併後第一次評正高職稱,他憑實力一次通過;2006年評博導,在明文規定‘沒有博士學位的原則上不能評博導’的情況下,他以超強的優勢,又順利過關了。這么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依託一手打造的乳腺專科,蘇逢錫終於圓了心中一個夢。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磨難是蘇逢錫的財富。蘇逢錫與常人不同之處,就在他的韌性和堅強,越是身處逆境,他越能頑強地堅守。“多少次,我的苦水往肚子裡面咽,那些年,也是我這輩子最努力的日子。我得不到認可,得不到鼓勵,得不到公正的對待,我就一直忍著。”他說。“在經受這么多艱辛之後,我能有今天,也因為一個想法一直在支撐著我:那就是我要看看,究竟是誰笑到最後。”
媒體報導二:雲水襟懷納賢才,惺惺相惜成佳話
蘇逢錫,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乳腺腫瘤中心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百萬婦女乳腺普查工程廣東省首席專家,廣州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委員。目前正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3項,省級1項;近5年在國內和國際級雜誌發表研究論著30多篇,其中10篇被SCI收錄。
宋爾衛,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00年在中山大學獲得外科博士學位,1999-2001年和2002-2004年,分別被醫院派往德國艾森大學醫學院和美國哈佛大學CBR生物技術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2005年1月被中山大學聘任為研究員。同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6年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宋教授在SCI收錄的國際雜誌發表文章31篇,總影響因子為178分,研究成果曾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2003年度十大科技突破”,到2008年10月份,論文被國際上同行引用超過1200次。
在當今多少有些不尚清風尚繁華的學術時空中,慧眼識才考的是一個人的智慧,愛才納才考的則是一個人的胸襟,智慧和胸襟的完美結合,才是成就大業的根本。2004年,中山大學附屬二院乳腺腫瘤中心主任蘇逢錫教授引進剛從美國哈佛完成博士後研究卻已在生物醫學界嶄露頭角的宋爾衛醫生。當時,面對一些友人“免招猛虎入室”的“勸諭”,蘇教授從容大度;而作為“海歸派”的宋爾衛教授,也是虛懷若谷,知遇圖報,兩人譜寫了一曲醫療與科研的和諧樂章。 此回要說的正是蘇逢錫教授和宋爾衛教授“雲水襟懷納賢才,惺惺相惜成佳話”的故事。兩教授率真坦誠,快言快語,爽朗的笑聲貫穿故事始終。
開篇———慧眼獨到識人才 “我們性格互補,彼此真誠相待讓我們一起做事特別有默契”
1994年,宋爾衛念七年制研究生時到原中山二院普外科實習,儘管他的正式導師不是蘇教授,卻有機會跟蘇教授學習。蘇教授回想起那時的宋爾衛,笑得很明朗,語氣興奮:“他很有衝勁,我們很投緣!”蘇教授嘴邊有掩不住的笑意,他說,當時在做手術的時候,宋爾衛敢於站在主刀位。之前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我很喜歡他的積極進取和自信勇敢,他敢站在那個位置上,我也敢放手讓他做,試過幾次我都讓他來當主刀,我當助手,還出色完成了任務。”宋教授也多次回憶起那段時光,認為當時的磨練確實為他的臨床技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蘇教授還表示,宋爾衛幹勁沖天,他自己則厚重沉穩,性格上的互補,彼此真誠相待一起做事特別有默契,此外,當時蘇教授已經充分肯定宋的能力,“我覺得這是特殊人才啊,要特別對待。” 而宋教授回憶當時的情景,話語間也是雀躍不已:“我很喜歡做手術,蘇教授胸懷寬廣,捨得放手讓我去做。”宋爾衛深知蘇逢錫雖無豪言壯語,但沉穩踏實,心懷鴻鵠之志。蘇逢錫長於臨床治療,而宋爾衛更精於科研,所以“我們兩個人在一起就能相互學習,在日常討論中常常結合臨床提出的問題,尋求通過科研途徑提出解決方法,萌發出很多絕好的思路和課題。” 二人一拍即合,於是,工作日二人在醫院上班,周末便一起到醫院外的實驗室做實驗。1995年,宋爾衛碩士畢業留校,二人便開始合作申請校級課題,有關術前化療的一種新輔助化療。當時蘇教授已較集中關注乳腺癌方向,而術前化療對於研究乳腺癌生物學特性和化療藥物敏感性都是一個很好的模型,二人思維開闊前衛,對此都很感興趣。當時這個課題在國外剛起步,國內還沒有人做,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率先開展,成功申請到課題基金。宋教授想起去年在國際頂級生物學雜誌《Cell》(《細胞》)上發的一篇文章,就是通過觀察積累十幾年的術前化療模型發現現象,並追蹤現象探索機制而最終得出的新結論。蘇教授指出,在國內而言,他們是最早開始術前化療研究的,二人共同的執著與頑強開啟了這項研究,更奠定了二人合作的基礎。
深入———雲水襟懷引賢才 “我特別想保護他順利往前走”
引進宋爾衛的想法是如何萌生的?蘇教授笑著說,其實沒有很確切的說法,這一切很自然地進行著。儘管宋爾衛教授後來攻讀肝膽方向的博士學位,並於在讀期間赴德國當交換學者,但由於之前的合作,宋已經對乳腺外科產生較濃厚興趣。“他在德國期間也常和我聯繫,討論乳腺科的問題。他回來後,其實已經堅定要留在乳腺外科的願望。”不過,此時出現了轉折點,宋爾衛要去哈佛進行訪問研究,但遇到了較大阻力。蘇教授則明確表態支持他,他說了一句很樸實卻很有力量的話,“我相信他會回來,我相信他”,蘇教授還表示,到時願意接收宋爾衛到乳腺外科。最後蘇教授和其他幾位教授一起為宋寫下 “保證書”交給院長,終獲批准。 跨萬山隔重洋,蘇教授和宋教授二人幾乎每晚保持通話,交流乳腺癌在科研和治療領域的新信息,並在兩地開展課題研究。而身在美國的宋教授已開始幫蘇教授指導研究生科研上的事。自從那個時候,宋教授就把中山二院乳腺外科當成自己一生的事業,從來沒有萌發過辦綠卡留在美國的念頭。 2004年當宋教授即將結束在美訪問學習時,蘇教授就忙著籌備正式“引進”了。當時遇上一個契機。在一次科技大會上,蘇教授留意到顏光美副校長在報告裡介紹了在《Nature Medicine》和《Nature Biotechnology》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的宋爾衛,而當時顏校長還不認識宋爾衛。蘇教授立即和宋爾衛商量回國事宜。他寫了一封信表明乳腺外科願意接收宋爾衛,並把他的學術成果及相關材料整理成一本冊子一起交給顏校長。顏校長看完後馬上就請當時學校醫學科學處的袁凱瑜處長聯繫宋爾衛。回國後,顏光美校長更親自會見了二人,很為二人的故事感動。 其實,早在蘇教授有意邀宋教授加入乳腺外科的時候,就有友人“提醒”蘇教授,引進宋有可能對他造成“威脅”。蘇教授當時覺得這樣的想法很莫名其妙,“我和宋爾衛有很長一段合作時間,互相配合很好,更重要的是我們有著一致的目標,一心想把乳腺外科做好做強大。他在科研上做得很出色,為人坦誠大氣,積極進取,我能夠給他提供發展空間,也需要他這樣的力量一起奮鬥。而且,我的工作始終也是要交棒的,如果交給宋爾衛這種人品與能力皆高的人當然是很好的選擇。”蘇教授是那樣自然地流露出他愛才惜才的真誠,“文革時候我在江門做過幾年行政工作,很理解知識分子,宋爾衛真的是人才,我特別想保護他順利往前走。” 宋教授很理解蘇教授的感情和想法,他對蘇教授充滿感激之情,他說:“不管是我在外科手術打基礎時,還是回國騰飛時,蘇教授都給予我機會,讓我得到快速提升。蘇教授年青時比較坎坷,吃過不少苦,所以他對學生特別好,不想學生吃苦。”
解讀———不分彼此獲雙贏 “我們不分彼此”
這對強強聯合的搭檔,在正式合作之初還是經過了一年多的磨合期。蘇教授還是用“放手”這一招,當時把二院乳腺外科整個北院臨床交給宋教授管理,“我了解他的決心,宋爾衛要做好科研也要做好臨床,我信任他,放手讓他去做。”宋教授回憶,當時他剛從美國回來,臨床上沒太大名氣,病人都是衝著蘇教授來的,要不是蘇教授放手讓他管理北院部分,他也許會失去很多做臨床的機會。 宋教授始終強調:“我們二人的合作不分彼此,是一個整體。”申請各種科研項目,二人都以團隊身份參加,誰有需要另一方就儘量支持配合。2004年,宋教授剛回國正是立業的關鍵時刻,但為了讓蘇教授順利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他不惜放棄了當年申報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機會,全力配合蘇教授掛帥申報;05年,宋教授申報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蘇教授全力支持;06年,蘇教授再獲得國家自然面上項目,07和08年,宋教授連獲國家自然面上和重點項目。醫學科學處前任處長袁凱瑜稱讚二人配合默契,真誠相待,在事業上取得了“雙贏”。 兩人還共同培養學生。蘇教授說自己“心軟”,故喜歡把學生交給嚴格嚴厲的宋教授去指導,面對學生偶爾的嘮叨時,蘇教授只是淡然一笑,說一句“你們身在福中不知福”。學生中若有“分派系”的苗頭,就會遭到兩位教授的嚴厲批評,“我二人十幾年來從不分彼此,你們學生怎能劃分界線?” 目前,蘇教授任二院乳腺腫瘤中心的主任,宋教授任副主任。腫瘤中心在臨床和科研上齊頭並進,發展迅速,從最初的4張病床/每年新收乳腺癌病人70多人發展到今天的近50張床及每年新收治400多例乳腺癌病人。每年收治乳腺病人3000多人,乳腺手術1500多台.門診病人2萬多人次。蘇教授很早就樹立了保乳保腋窩的理念,在國內首先開展 “Fisher保乳技術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中的套用研究”,保留乳房手術率達57%;並率先開展以保留腋窩為目標的乳腺癌哨兵淋巴結活檢的臨床研究,這在全國也是首開先河,在中華外科雜誌上首先報告乳腺癌哨兵淋巴結活檢的研究成果,並把該成果用於臨床,保腋窩率42%。而宋教授升任二院副院長,在乳腺癌科研上成績斐然。他在國際上首次揭示微小分子RNA對乳腺癌起源的癌幹細胞的重要調控作用,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生物學雜誌 《Cell》上發表,哈佛大學校報《Focus》對此作出高度評價,認為該項成果成功結合了微小分子RNA與腫瘤幹細胞兩大科研熱點,揭示了重要的腫瘤生物學機制。 對於二人在乳腺癌臨床和科研上取得的卓越成就,蘇教授只是說:“我感覺心裡很踏實。和宋爾衛合作配合很好,讓我很踏實;而宋爾衛發展得很好,也符合我當初的期望,心裡更踏實了。”宋教授說的是,“我們的共同願望,是打造一個科研與臨床齊頭並進的強大學科,在創造與分享的過程中,我們不分彼此。”
末篇———惺惺相惜為良友 “一直以來,宋爾衛給了我膽量”
蘇教授笑著說:“宋爾衛經常搭我肩膀,然後說‘我們兩兄弟’這樣的話,其實我和宋爾衛有著多重關係,師生、搭檔、朋友、領導與下屬,等等。”蘇教授一開始是宋的老師,臨床是也是宋的“老師”,但科研上宋又是蘇的“老師”,而宋教授英語出色又當蘇的英語老師;在腫瘤中心,蘇教授是領導,在二院,宋教授是領導;平時假日,二人都會一起出遊,保持溝通交流。 二人在這多重關係中相處自如默契,蘇教授認為,秘訣除了性格投緣外,還應論二人惺惺相惜,互尊互助。蘇教授動情地回憶,當年他要申請從主任醫師轉教授,遇到了困難本想放棄,偏偏宋爾衛不讓,主動幫他想辦法,提出去找主管校長。“我們當時都不認識那位校長,我猶豫著一直沒去,但宋爾衛比我還著急,隔三差五就打電話催我,最後去找了主管校長,校長經過詳細調研,最終按政策解決了問題,我才順利轉評了教授,”蘇教授語氣意味深遠,“一直以來,宋爾衛給了我膽量。”
蘇逢錫教授平和心廣泰,宋爾衛教授意氣風發俊偉豪邁。與其說,蘇逢錫教授揄揚提拔宋爾衛教授,宋教授知遇感恩,不負捧珠之愛琢玉之功,不如道,二人惺惺相惜,在“雙贏”中打造強勢學科,滄海橫流中,共顯英雄本色。
媒體報導三:孫逸仙紀念醫院蘇逢錫教授獲選傳承廣州文化的“100雙手”
2010年11月30日,傳承廣州文化的“100雙手”頒獎晚會在白天鵝賓館隆重舉行,孫逸仙紀念醫院蘇逢錫教授獲評為傳承廣州文化的“100雙手”之廣州妙手。(詳見廣州日報2010年12月1日封2版)
據廣州日報負責人介紹,此次活動是由廣州日報策劃並聯手廣州市檔案館共同舉辦的,歷時一年零四個月,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經過民眾推薦、個人自薦、網路投票、專業評審、社會公示等階段產生。它的評選標準是獲勝者所屬行業必須體現廣州文化,其技藝又必須代表一定的行業高度。該院乳腺外科主任蘇逢錫教授以高票獲選,他是中山大學僅有的兩位獲選者之一,另一人為中山六院胃腸外科的任東林教授。蘇逢錫教授表示,自己能夠獲選“100雙手”是社會對他、對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工作的肯定,對此感到非常榮幸,同時也覺得肩上多了一份責任,將努力為傳承廣州文化作貢獻。
據悉,所有獲獎者除了被授予精緻牌匾和證書外,還拓印下個人手印留在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廣州市國家檔案館,其作品、事跡也會由廣州市檔案館收藏,永久向公眾展示,作為傳承廣州文化的歷史印記流傳下去。
媒體報導四:大洋新聞 時間: 2008-01-26 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 塗端玉
乳腺癌患者一般出院半年後可過性生活,適度的性生活有利於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和預防復發
腫瘤切除了,生命保住了,然而一個殘酷而現實的問題卻擺在了乳腺癌患者的面前——性怎么辦?八成患者暗自“關心”術後能不能恢復性生活,然而受到生理、心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絕大多數乳腺癌患者夫妻生活大打折扣,離婚者更是屢見不鮮。專家指出,正常、適度的性生活有利於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和預防復發,乳房重建者性生活質量高過全切患者。
文/記者塗端玉 通訊員王薇 楊文
八成患者關心術後性問題
某調查表明:有77%的患者術後一年沒有性生活,超過70%的患者存在各種心理問題。“很多患者乳腺腫瘤切除了,但過一兩年卻離婚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乳腺腫瘤中心主任蘇逢錫教授說,儘管導致離婚的原因有很多,但性生活障礙很可能是最大一個原因。醫生觀察發現——約八成女性病人十分在乎術後能不能恢復夫妻生活。但事實非常殘酷——大多數患者術後的性生活質量不如術前。
“一些人怕復發而自覺中止了性生活,還有一些人因為心理因素產生了性生活障礙。”蘇逢錫指出,乳腺癌女性術後性生活受到困擾主要來自三方面原因:首先,作為腫瘤患者,不少人認為性生活會引起腫瘤惡化;其次,後續治療包括內分泌治療,可能抑制女性雌激素分泌,從而導致女方性慾下降;再者,男方因為性心理障礙而對女方“性趣”減淡,拒絕性生活。
農村、中老年女性
更不在乎術後“性福”
蘇逢錫告訴記者,通過對大量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觀察發現,年輕、文化程度偏高、城市女性往往更注重疾病治療之外的自身相關利益,其中就包括術後性生活質量等內容,“但農村婦女、中老年女性、經濟條件較差的患者,更專注能治好病就行,對於‘性福’似乎不太關心,有的還要求醫生直接全切乳房,因為‘孩子也生了,全切了乾淨省事’。”蘇逢錫表示。
據國內某“癌症患者生活質量調查問卷”披露,在包括患者一般情況(年齡、職業、文化、經濟狀況、診斷分期)、疾病史、長期用藥情況、情緒、婚姻、性心理狀態的相關內容及患病前後性生活質量等問題的調查中,患者性生活質量和頻率在治療前後有顯著差異:治療後性生活停止者和不滿意者明顯增多;高年齡組性生活停止者明顯增多;全乳切除組的病人中,性生活完全停止的發生率較高,幾乎有1/3行全乳切除術的女性出現一些性方面的問題,包括性慾及性快感降低。
“乳房作為女性的性敏感區,手術切除後人體該部位肯定敏感度下降,所以從生理而言,女性性慾可能下降也是客觀事實。”蘇逢錫說。
體質較弱者應在出院半年後過性生活
“有不少患者詢問術後能不能過性生活,我認為,能不能過的唯一衡量標準就是身體覺不覺得累、負擔重不重。如果自己可以承受,那醫生不反對,而且從長遠來看,恢復性生活對患者無論是生活質量的提高還是預防復發都是有好處的。”蘇逢錫說,所謂適度的性生活即指性行為過後,自身不感到疲倦,次日也不會出現頭昏腦漲、腰酸腿痛、精神不佳等徵兆,病人可根據自身情況自行把握。如果癌症治療結束、病情穩定、體力逐漸恢復、患者也適應了由疾病帶來的種種變化,便可以恢復正常的性生活。
蘇逢錫表示,和諧正常的性生活可以穩固婚姻,還能增強肌體免疫功能,讓人樂觀開朗,有益身心健康。但性生活又是一把雙刃劍,在病體初愈,尚未恢復到正常水平,身感疲倦的情況下,頻繁的性生活對健康不利,還可能使舊病復發。
蘇逢錫提醒,對於乳腺癌患者,歷經手術的創傷和化療的刺激,出院後半年內體質比較虛弱,處於身體的恢復期。這個時期,應相對禁止性生活。術後1~3年內,也應控制性生活次數。如果患者體質較好,病情相對穩定,可以有適度輕鬆的性生活,但要注意行房時,不要過於激動、劇烈,更不能多欲,特別要做好避孕,因為,妊娠對乳腺癌的復發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有腋窩淋巴結轉移的乳腺癌患者,妊娠可促進乳腺癌的復發和轉移。“總之,乳腺癌患者房事要謹慎,既不能絕對禁止,又不能隨心所欲。適時適度,有益身心,利於康復。”蘇逢錫認為。
乳腺癌患者可考慮重建乳房
專家指出,如果正值腫瘤的術後治療期間,如放療、化療等使得人體體質虛弱、精力較差,都有可能暫時降低女性性慾,這時丈夫應體諒和照顧妻子。但同時蘇逢錫也坦言,臨床觀察了解發現,乳腺全切手術患者的術後性生活質量不如保乳或乳房重建患者,“男性是視覺和觸覺動物,女性具有的曲線美對喚醒男性性興奮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女性乳房全切後不但對男性有影響,而且自己胸部也會留下疤痕,對女性自己的心理也會有影響,不少患者開始自卑,也可能因此而迴避性生活。”蘇逢錫表示。
蘇逢錫告訴記者,經歷乳腺癌切除手術的患者,也許還將面臨殘酷的生活考驗。所以手術不但要切除乾淨腫瘤,還必須考慮“人性化”、幫助其儘可能提高日後生存質量。“對於乳腺癌患者來說,能夠保住乳房是維護尊嚴、撫平創傷的最好方法之一。”
他表示,在該院,目前已有57%的乳腺癌患者可以保留至少部分乳房,相當一部分人群可以選擇通過自體組織或是矽膠重建乳房。“拋開乳房作為第二性徵在性生活中的意義不說,像一些特殊職業人群,如舞蹈演員,如果不重建乳房選擇全切手術,很可能手術結束就代表她的藝術生命完結,非常可惜。實際上,很大部分乳腺癌人群可以選擇保乳手術和乳房重建。”蘇逢錫表示。
媒體報導五:來源“ 金羊網 -- 羊城晚報 全切就能“一勞永逸”?乳腺癌患者誤區多多!
文/記者 張華
最近,在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主辦、輝瑞製藥協辦的“我還是我”乳腺癌教育俱樂部啟動儀式上,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乳腺腫瘤醫學部主任蘇逢錫教授指出,早期確診、規範治療的乳腺癌患者能獲得90%以上的治癒率,但患者對乳腺癌治療的認識存在不少誤區,乳腺癌的防治形勢仍十分嚴峻。
誤區1:
全切就能“一勞永逸”
“臨床工作中,經常碰到病人為保險起見,選擇手術‘一刀切’,以為這樣就可以做到‘一勞永逸’。也有一些乳腺癌病人,不僅切了乳房、還做了藥物化療、放射治療,自認為治療已很徹底,拒絕接受長期的內分泌治療,結果部分病人手術後1-2年就出現遠處轉移或對側乳腺癌,而這時,後悔已經太遲了”,蘇逢錫教授惋惜地表示。
乳腺癌是目前治療效果最好的腫瘤之一,但復發率高。據悉,我國乳腺癌患者的總體復發率高於40%,而一旦出現復發或轉移,患者的治療難度將大大增加,直接威脅病人的生命。專家表示,乳腺癌手術後5年內是復發的高危險期,特別是手術後1-3年的復發風險最高。
所以,蘇逢錫認為,術後患者還應該堅持5-10年的內分泌治療,這樣才能有效抑制身體裡雌激素,有效減少腫瘤的復發率,提高術後治癒率。專家還強調,“患者治療時一定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用藥不能吃吃停停,否則,疾病一旦捲土重來,治療起來十分棘手。”
誤區2:
手術之後不想再進腫瘤科
乳腺癌讓女性心存畏懼,所以,不少乳腺癌患者出院後不想聽到談論乳腺癌的話題,也不輕易向外人袒露心聲。一些患者手術完出院後,再也不想踏入醫院腫瘤科半步。而一些手術後在家休養的病人,由於缺少專業醫師的及時指導,甚至可能出現術後抑鬱症。
蘇教授說,手術切除乳腺只是完成了整個乳腺癌治療的1/3,接下來的治療更為重要。他建議,乳腺癌患者應與醫院醫生建立長久的聯繫,定期回到醫院進行複查,一般來說,術後兩年內每3個月回醫院複查一次;術後2-5年,每半年複查一次;術後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每年回醫院複查一次。
回醫院複查,主要是檢查乳腺癌是否發生了肺、肝、骨等轉移,及早發現問題並儘早解決。經常與醫生溝通,能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對穩定病情有較大的幫助。
誤區3:
對化療的副作用過於恐慌
化療可引起的白細胞減少、抵抗力降低、噁心嘔吐、脫髮等副作用,許多患者擔心無法承受化療引起的痛苦,從而對今後的治療和生活失去信心。
蘇教授說,對於化療過程中出現的副作用,患者不必過於恐慌,化療的副作用大多是短暫或是階段性出現的,化療結束後,症狀會逐漸消失。採用適合的一般劑量,多數患者可以完成六個療程的既定方案。
張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