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雕塑教育模式與新中國雕塑教育

蘇聯雕塑教育模式與新中國雕塑教育

本書的最大意義在於全面梳理了中國雕塑家在20世紀50~60年代學習蘇聯雕塑教育模式並影響中國雕塑教育與創作的歷史,以期形成對雕塑訓練班的雕塑家與留蘇雕塑家更全面與深入的認識,由此促進對20世紀中國雕塑史的認識,尤其是對第二代雕塑家所接受的蘇聯雕塑模式內涵及其在中國雕塑界的影響的理解,明確不同時代雕塑家在雕塑觀念與語言的內在承傳性與變異性中所起的作用,對學習蘇聯雕塑教育的雕塑家的教育成就作出恰切的學術評價。

基本介紹

作者簡介,前言,

作者簡介

劉艷萍,先後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現任職哈爾濱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主要從事美術史論教學及研究。在《美術觀察》《文藝評論》《雕塑》《藝術與設計》《設計》《美術教育研究》《大眾文藝》等專業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研究主題集中在中國近現代雕塑、藝術教育改革、當代藝術熱點問題等三方面。已出版著作及參與編著《外國美術作品賞析》(2015年,黑龍江美術出版社)、《中國藝術名作鑑賞》(2007年,吉林文史出版社)、《走向現代——20世紀中國雕塑大事記》(2008年,河北美術出版社)等多部。

前言

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在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28周年而寫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專門論證了即將誕生的新中國要全方位“一邊倒”的政策。由此整個20世紀50年代、60年代初的中蘇蜜月期,出現了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全面向蘇聯學習的風潮。在雕塑領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解放區與國統區的藝術家匯合在一起,解放區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與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指導思想,成為藝術創作與批評的最高準則,但解放區的美術教育經驗尚未及時總結充實,劉開渠、滑田友、王臨乙、曾竹韶等人的法國雕塑傳統如何改造、繼承也沒有具體方案。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發揚光大解放區的藝術傳統,創作與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相適應的雕塑藝術形式,如何使雕塑教育走向正規化,提高教育的水平,建立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雕塑教學與創作體系,無疑要求助於蘇聯。中國雕塑界主要採取了“走出去”“請進來”兩種方法,蘇聯專家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克林杜霍夫來中國辦“雕訓班”與向蘇聯派留學生相結合,蘇聯的雕塑模式逐步完善法國的雕塑模式,從基本訓練到創作教學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辦法,在雕塑領域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些雕塑家在具有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老師處學習了雕塑創作,從而在指導思想與創作實踐上用蘇聯的雕塑模式豐富了中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雕塑創作,與法國傳統的雕塑模式有很大的距離,成為中國現代雕塑史上獨特的雕塑現象,也成就了20世紀50年代至新時期的第二代雕塑家。
“走出去”的留蘇雕塑家只有錢紹武、董祖詒、曹春生、王克慶、司徒兆光五人,時間集中在1953年至1966年期間,他們在列賓美術學院雕塑系接受了系統、完整的雕塑教育,相對雕塑訓練班所接受的蘇聯雕塑模式來說更系統,更具權威性,是蘇聯雕塑模式的最正宗傳承者。但他們產生影響是在1959年首位留蘇雕塑家錢紹武回國之後。他們畢業後都在中國最高的美術學府中央美術學院任教,因中央美術學院在1949年後的特殊地位,他們教育與創作方面的影響具有澤被它處的特性。
“請進來”的是蘇聯蘇里科夫美術學院的雕塑家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克林杜霍夫,1956年3月至1958年6月他在中央美術學院主持了雕塑訓練班,參加學習的是從全國各藝術院校選拔進來的青年教員和作者,包括趙樹桐、劉家洪、蘇暉、關偉顯、張潤塏、許叔陽、金克儉、馬改戶(曾用名馬力)、楊美應、沈文強、黃立炤、時宜(女)、陳啟南、高秀蘭(女)、王鴻文(現名王澎)、史美英(女)、於津源、凌春德、王泰舜、劉去病、傅天仇(筆名文佐)、鄭覲、李楓等二十三人。在訓練班中,克林杜霍夫用兩年的時間濃縮了蘇聯六年教學的全過程,學員因此粗略地接受了蘇聯雕塑的系統教育,他們的畢業創作曾舉行專題展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無論是在中央的,還是回到地方的,對蘇聯雕塑模式的傳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留蘇雕塑家與雕塑訓練班的雕塑家在中國近現代雕塑史上具有無法取代的重要地位。他們是承上啟下的第二代雕塑家,是第一代留歐雕塑家劉開渠、曾竹韶、滑田友、王臨乙等人的法國雕塑模式的繼承者,是“文革”後的一代,以恢復高考後各美術院校雕塑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為主體的第三代雕塑家的教育傳授者。他們是新時期的雕塑中堅力量和領軍人物,在中央美術學院及地方美術院校任教授、碩導、博導,在雕塑系、雕塑藝術研究所、首都規劃委員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委員會、中國城雕全國藝委會等相關部門擔任執掌大權的領導,對推薦新人、總結老一代藝術家的成就經驗、雕塑系的建設與發展、雕塑理論的總結、雕塑人才的培養、城市雕塑的規劃與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們的許多作品和著作成為當代雕塑學術成果中的經典,為中國雕塑藝術的發展樹立了里程碑。他們是蘇聯雕塑教育模式的接受者與傳播者,在教學與創作的基礎上發展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雕塑體系,提高了中國雕塑基礎教學的水平。他們使中國近現代雕塑家接受了一種新的雕塑觀察方法、分析方法,補充和提高了寫實技巧方面的素養,造型能力和創作能力增強,使中國近現代雕塑教育逐漸走向了正規化。
本研究的最大意義在於全面梳理了中國雕塑家在20世紀50~60年代學習蘇聯雕塑教育模式並影響中國雕塑教育與創作的歷史,以期形成對雕塑訓練班的雕塑家與留蘇雕塑家更全面與深入的認識,由此促進對20世紀中國雕塑史的認識,尤其是對第二代雕塑家所接受的蘇聯雕塑模式內涵及其在中國雕塑界的影響的理解,明確不同時代雕塑家在雕塑觀念與語言的內在承傳性與變異性中所起的作用,對學習蘇聯雕塑教育的雕塑家的教育成就作出恰切的學術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