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浙皖抗日根據地

蘇浙皖抗日根據地

蘇浙皖抗日根據地,是1938年5月4日後,根據中共中央毛澤東新四軍發展華中敵後游擊戰爭作出的具體部署,新四軍在廣德蘇州鎮江南京蕪湖五區之間廣大地區,創建的根據地。

至1945年抗戰勝利結束,根據地已擴展到蘇南全境和浙江、安徽的一部分,面積25000平方公里,控制人口600萬,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發展到6萬多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浙皖抗日根據地
  • 創建時間:1940-1945
  • 領導人:粟裕
  • 範圍:蘇南全境和浙江、安徽的一部分
  • 面積:25000平方公里
  • 人口:600萬
背景,創建,戰績,範圍,

背景

按照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粟裕、陳毅、張鼎丞先後率新四軍先遣支隊、第一、第二支隊向蘇南敵後挺進。1938年6月17日,先遣支隊在鎮江西南的韋崗截擊日軍汽車隊,殲滅一部分日軍,取得新四軍在江南首戰的勝利。接著,蘇南新四軍在襲擊新豐車站、永安橋、句容城等戰鬥中,都取得殲滅一部分日、偽軍的勝利。8月下旬,打破日軍4000餘人對小丹陽地區的“掃蕩”。隨後,第一、第二支隊連續粉碎敵人多次“掃蕩”,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氣焰,到12月底,初步建立了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游擊根據地。與此同時,譚震林率領的新四軍第三支隊在策應第一、二支隊挺進蘇南以後,進入皖南敵後,在東起蕪湖、宣城,西到銅陵、青陽的沿江廣大地區開展游擊戰爭。新四軍在蘇南、皖南的游擊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友軍在正面戰場的作戰,穩定了蘇南淪陷區的局勢,振奮了敵占區廣大人民民眾的抗日鬥志。1939年2月,周恩來受中共中央委託,到達皖南新四軍軍部傳達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他根據日軍占領東南地區的情況,提出新四軍發展華中的三條原則:一是哪個地方空虛,就向哪個地方發展;二是哪個地方危險,就到哪個地方去創造新的活動地區;三是哪個地方只有日、偽軍,友黨友軍較不注意沒有去活動,就向哪裡發展。周恩來還與新四軍領導人商定了新四軍“向北發展、向東作戰、鞏固現有陣地”的戰略方針,為蘇浙皖抗日根據地指明了發展方向。
全國抗日根據地形勢全國抗日根據地形勢

創建

1940年7月,陳毅、粟裕率江南指揮部率主力大部從蘇南北渡長江,投入創建蘇中抗日根據地的鬥爭。新四軍主力北渡後,蘇南地區的鬥爭形勢更加嚴峻,中共蘇皖區委確定了鞏固現有陣地、發展武裝、組織力量的總任務。7月,新四軍第二支隊司令部作了調整,羅忠毅任司令、廖海濤任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統一領導茅山地區的軍事鬥爭。同時成立蘇南軍政委員會,鄧振詢為書記。到11月,第二支隊領導的武裝從2000人增加到4600多人,在鞏固原有陣地的同時,還發展長盪湖、太湖和澄武錫地區。
皖南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對反共逆流採取堅決回擊的方針。1941年2月上旬,新的江南指揮部成立,譚震林任指揮,統一指揮蘇南新四軍。隨後,蘇南部隊整編為新四軍第六師,譚震林任師長兼政委,羅忠毅任參謀長,第六師轉戰於太?琛?溧陽一帶,不斷襲擊日偽軍,堅決反擊國民黨頑固派的攻勢,穩定了蘇皖地區的局面,恢復了原有陣地。同年5月,中共江南區委員會成立,譚震林、鄧振詢為正副書記。
1942年初,華中局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確定蘇南黨和部隊的主要任務是:用一切方法堅持蘇南的鬥爭與陣地,在組織上適當隱蔽。江南區黨委對蘇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方針及任務作了相應調整。5月,江南區黨委改為蘇皖區黨委,主要領導京滬鐵路以南、太湖以西的茅山地區,江渭清、鄧振詢分任正副書記。蘇皖區委領導各地黨組織,採取“保存有生力量,堅持原地鬥爭”的方針,組織隱蔽精幹,改變鬥爭方式,積極開展反“掃蕩”、反“清鄉”鬥爭。到1942年底,蘇南新四軍主力增加5600餘人。
1944年底,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派粟裕率新四軍第一師一部及地方幹部渡江從蘇中南下蘇浙皖邊地區。1945年初,蘇浙軍區成立,統一領導蘇南、浙西、浙東地區的對敵鬥爭和創建根據地的工作,粟裕任司令。4月,一師副師長葉飛率3個團南下,南進部隊積極打擊沿途的日偽軍,粉碎安吉、梅溪等地日偽的掃蕩,控制了武康、德清等縣城,開闢了莫乾山地區。蘇浙軍區部隊連續進行了三次反頑自衛戰鬥,鞏固和發展了蘇浙皖根據地,擴大了新四軍在江南的抗日陣地。1945年8月,蘇南、浙西兩個區黨委合併為蘇浙區黨委,粟裕、金明分任正副書記。
蘇浙軍區舊址蘇浙軍區舊址

戰績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蘇浙皖根據地軍民向拒不投降的日偽軍展開了猛烈進攻,相繼解放了長興、溧陽、溧水、金壇等10餘座縣城,攻克中小據點100多處,收繳大批武器裝備。

範圍

至此,根據地已擴展到蘇南全境和浙江、安徽的一部分,面積25000平方公里,控制人口600萬,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發展到6萬多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