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以玄妙觀道教音樂為代表的蘇州道教音樂屬於正一派道樂,是與齋醮法事的演道過程是渾為一體的整體藝術。它根據法事內容的需要而演唱不同的規定樂曲,從而為醮壇營造不同的氛圍。它包括器樂和聲樂兩大部分。蘇州道教音樂歷史悠久,具有文化上的歷史見證價值。其結構的完整、對比強烈、表現力多樣豐富以及音樂語彙風格的民族性、典型性與統一性,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2006年5月20日,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申報地區:江蘇省蘇州市
  • 批准時間:2006年
  •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 遺產編號:Ⅱ—68
  • 非遺級別:國家級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分類,發展,意義,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蘇州道教音樂,歷史可追溯至西晉,屬於正一派。它繼承了古代“巫以歌舞降神,祝以言辭禱神”的傳統,吸取了帝王廟堂儀典音樂、祀禮音樂等成分,還受到堂名音樂、江南絲竹、崑曲、吳歌等吳地文化的薰陶,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深受民眾歡迎,活動十分繁盛。
蘇州道教音樂蘇州道教音樂
明末清初施亮生真人輯成的《齋天》等書和嘉慶年間道士曹希聖重訂的《鈞天妙樂》至今仍是玄妙觀道教音樂的規範。蘇州曾湧現了不少著名樂師,他們或精於音律、善於編曲,或樂器演奏技藝精湛,或在經韻吟唱方面造詣深厚,在道樂界具有很大影響。
清末民初,蘇州道教趨於衰落,玄妙觀的一些宮宇開始出租,部分道士改行謀生,但道教音樂在民眾中的影響仍相當廣泛和深入。

藝術特色

分類

蘇州道教音樂植根於吳文化的沃土之中,它除了具有道教音樂的共性外,還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蘇州道教音樂包括器樂和聲樂兩大部分。器樂主要有笛曲、鼓段和由兩者連綴而成的套曲,演奏方式有“坐奏”、“行樂”等。聲樂為道教的經韻,有旋律的為“韻腔”,包括“贊”、“頌”、“偈”、“誥”、“咒”、“符”等諸種形式。
玄妙觀作為蘇州道教宮觀之首,也是蘇州道教音樂研習、演奏的中心,觀內道士尤以擅長道樂中的“文班”而著稱。其藝術體系的形成一方面受惠於南唐(都金陵)、南宋(都臨安)的宮廷藝術,使之漸漸賦有了宮廷音樂的色彩。另一方面能融合地方語言和民間音樂成分,在吳文化的滋潤下,無論是編曲,還是演奏方面,都有不少創穫,顯示了鮮明的地方音樂特色。

發展

蘇州道教音樂在流傳和發展中,主要吸收了民間傳統音樂“堂名”的優點,而“堂名”也向道教音樂學習,彼此互相促進。江南絲竹、崑曲、吳歌、蘇州評彈也對蘇州道教音樂也有深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使用的樂器、移植的曲調及演奏技巧等方面。
蘇州道士屬正一派,素以吹、彈、打、寫、念為做法事的基本技能。能寫能念的稱為法師,能吹、彈、打的稱為音和。法師和音和們,有的在宮觀里為信眾做法事,有的要自行外出謀生,每天上“茶會”接生意,俗稱“奔赴應”。為了謀生,他們日夜苦練,下的工夫不亞於過去戲曲界的科班學習,人人都要學會多種樂器。只有在演唱、演奏方面具有高度水平,才有資格擔任法事中的“高功“、“都講”和樂班中的鼓手、司笛等較高的職務。蘇州道教音樂就是這樣在一代代道士的辛勤努力下,才漸漸臻於精美,走進了藝術的殿堂,並獲得了“姑蘇仙樂”的美譽。

意義

從音樂專業角度看,江南絲竹、崑曲、吳歌(吳腔音韻)、蘇州評彈對蘇州道教音樂更有直接而深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使用的樂器、移植的曲調及演奏技巧等方面。民間音樂如 [清江引]、[變地花]、[採茶歌]等等曲調,都為道教音樂所吸收。道教音樂中“”十番鑼鼓吹打“曲牌”,如[將軍令]、[十八拍]、[水龍吟]等,是道士們從蘇州傳統音樂“堂名”發展而來的。至今,蘇州道士一般都能同民間“堂名”一起演奏。
崑曲的誕生雖然遠晚於道教音樂,但其音律之典雅、辭藻之華麗在地方戲曲中是不多見的。道教音樂與崑曲在演奏和唱腔上有不少共同之處,可說是相互吸收,相互影響。
在贊、頌、偈等行腔中,採用民歌(吳腔)韻調,是蘇州道教音樂的一大特點。例如同一首唱偈,在演唱中,蘇州與上海就各不相同。蘇州唱偈帶有濃厚的吳歌(吳腔)韻調,成為蘇州腔。故至今造成蘇州道教習法者都是本地人的現象。
其它民間音樂,如蘇州評彈、民間婚喪喜慶音樂中,都有許多可供道教音樂借鑑的地方。如從蘇州評彈中借鑑了三弦彈奏的特點,從“十番鼓”樂中發展了大鼓獨奏技藝,從民間音樂中滲入了長尖吹奏內容及笙簫吹奏樂器。道教音樂在伴奏中帶有裝飾音和花腔,更是吸收民間音樂的結果。道士們在供香、踏步、串壇、朝拜中,雖有種種科儀的規範,但主醮法師在許多動作中帶有靈活性,一會兒快速旋轉、引亢高歌,一會兒慢步輕雲、低速婉轉,這就需要伴奏者以裝飾音、加花、加速來協調動作。

傳承意義

蘇州道教音樂歷史悠久,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它結構完整、對比強烈、表現力豐富,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廣泛影響。蘇州道教音樂經先輩的不斷創造,至今已發展為民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它既有濃郁的地方民間音樂特色,又不同於其它地方道曲的風格。它在醮事活動中音樂運用的靈活性處理,獨特的大鼓獨奏,三弦獨奏上的傾向性的引路作用,一曲四吹等等方面,都有標新立異之處,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蘇州道教音樂繼承了宮庭音樂的傳統,同時樂曲還保留使用著“”工尺“”譜,具有古典宗教與民間音樂的獨特韻味,使樂曲古樸典雅。樂曲在宗教活動中表現為娛神,曲調舒展緩慢、柔和深沉,表現出我們道教徒虔誠的宗教信仰和嚮往虛無縹緲的清靜境界。
蘇州道教音樂的出色成就,不但受到道眾的首肯,也得到社會的高度評價,正如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余尚清教授在《蘇州道教藝術集》一書中所說那樣,蘇州道教音樂“”法事之前有序曲,法事終了有尾聲,法事進行中有歌有舞,有獨唱、齊唱、獨奏、齊奏等,整個法事音樂結構的完整性,強弱濃淡的對比,以及表現力的多樣豐富,音樂語彙風格的民族性、典型性及統一性,都達到了高度的藝術成就。“”
1990年,蘇州道教音樂團正式成立。十餘年來,樂團多次應邀到英國、比利時、新加坡、澳門、台灣等地巡迴表演,並二度進京參加全國佛道教音樂匯演。姑蘇仙樂鮮明的地域性,民俗性和獨特的演奏風格不但傾倒了海內外的廣大觀眾,也獲得了音樂界、文化界專業人士的高度評價。
隨著姑蘇仙樂影響的擴大,玄妙觀已把它列入日常的對外表演節目。這份藝術大餐,既豐富了千年道觀的旅遊內涵,也給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提供了一次欣賞和感受中國道教藝術的機會。隨著改革開放和對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蘇州玄妙觀音樂曾多次出國演出,獲得好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