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墳夜雨

蘇墳夜雨

三蘇墳,位於郟縣城西27公里處的小峨嵋山東麓。背嵩陽,面汝水,山川秀麗,風景宜人。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蘇轍與其父蘇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900年的歷史。蘇墳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許多珍貴的詩文碑刻。蘇墳園內古柏參天遮日,清代郟縣縣令張篤行拜謁三蘇,夜深人靜之時,忽聽門外雨聲大作,開門觀看雨景,但屋外不但沒有下雨,反而天晴月明。遂寫詞留念:“風聲瑟瑟雨聲嘩嘩,風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濕襟。” 後人屢試屢驗,稱其為“蘇墳夜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墳夜雨
  • 地點:郟縣城西27公里處的小峨嵋山東麓
  • 特點:背嵩陽,面汝水
  • 歷史:至今有近900年的歷史
文歷史,構成,旅遊信息,

文歷史

蘇洵、蘇軾、蘇轍,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稱"三蘇"。特別是號稱全能大家的蘇軾,道德文章堪稱天下一絕,留下許多傳世之作。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蘇軾病卒於常州。次年,蘇轍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為銘"的遺願,葬蘇軾於小峨嵋。11年以後,蘇轍於政和二年(1112年)卒於許昌,葬於此。其後,蘇軾子孫相繼安葬在這裡。到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郟縣尹楊允置蘇洵衣冠"座諸兩公之間"。自此始稱"三蘇墳"。

構成

蘇墳由三蘇陵園、廣慶寺、三蘇祠三部分組成。三蘇陵園,總面積14800平方米,坐北向南。步入神道,古柏相映。甬道兩側有石柱、石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對排列,儀仗嚴整。陵園門兩側蹲一對石雕雄獅。進入紅漆大門,迎面是一座高5米、寬3米的紅石牌坊,橫眉鐫刻"青山玉瘞"4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背面是明代進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絅的《祭三蘇先生文》。左右石柱隸刻蘇軾《獄中示子由》詞句:"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過石坊,東邊有齋房5間,是過去官宦、名流祭三蘇吃素沐浴之處。正中為饗堂,系康熙四十七年重建,堂內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眾多石碣。堂後為祭壇,壇後三冢隆起,中為蘇洵衣冠冢,東為蘇軾墓,西為蘇轍墓。三墓西南一字排列6個墓冢,為蘇軾六公子墓。園內有古柏588株,多為明清時所值,枝繁葉茂,蒼翠挺拔。廣慶寺、三蘇祠坐落在陵園西南300米處,前寺後祠,占地6903平方米。廣慶寺大門為南天門,入大門是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蘇祠殿在最後。三蘇祠殿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內有三蘇彩色塑像,蘇洵居中,蘇軾、蘇轍左右分侍。殿內外有金、元、明、清石碑,清代的"三蘇先生佳城圖"碑尤為突出。出廣慶寺東便門,可至小峨嵋山頭,上有高4.2米的蘇軾中年布衣持卷雕像。

旅遊信息

三蘇墳於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蘇墳院內遍植柏樹,鬱鬱蔥蔥,參天蔽日,樹幹卻均向西南方傾斜。傳說是三蘇品德感動草木,草木皆隨其心意所向,遙望家鄉四川眉山縣。幾百年來被人們稱為“思鄉柏”。而郟縣八大景之一的“蘇墳夜雨”也產生在此院內。每當夜深人靜之時,柏樹林中發出一種酷似下雨的聲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