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蘆(中藥)

藜蘆(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藜蘆,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藜蘆Veratrum nigrum L.、牯嶺藜蘆Veratrum schindleri Loes.f.、毛穗藜蘆Veratrum maackii Regel、興安藜蘆Veratrum dahuricum (Turcz.) Loes.f.及毛葉藜蘆Veratrum grandiflorum (Maxim.) Loes.f.的根及根莖。藜蘆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牯嶺藜蘆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和廣西。毛穗藜蘆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和山東等地。興安藜蘆分布於黑龍江、吉林和遼寧。毛葉藜蘆分布於浙江、江西、台灣、湖北、湖南、四川和雲南。具有涌吐風痰,殺蟲之功效。常用於中風痰壅,癲癇,瘧疾,疥癬,惡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藜蘆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百合目
  • :百合科
  • :藜蘆屬
  • :藜蘆、牯嶺藜蘆、毛穗藜蘆、興安藜蘆及毛葉藜蘆
  • 採收時間:5-6月
  • 毒性:有毒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附註,

別名

蔥苒、蔥葵、山蔥、豐蘆、蕙葵、公苒、蔥菼、梨盧、蔥白藜蘆、鹿蔥、憨蔥、蔥蘆、蔥管藜蘆、旱蔥、人頭髮、毒藥草、七厘丹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性味

味辛、苦,性寒,有毒。

歸經

歸肝、肺、胃經。

功效

涌吐風痰,殺蟲。

主治

中風痰壅,癲癇,瘧疾,疥癬,惡瘡。

相關配伍

1、治諸風痰飲:藜蘆十分,鬱金一分。為末,每以一字,溫漿水一盞,和服探吐。(《經驗方》)
2、治癬立有神效:藜蘆根半兩,輕粉二錢半。上為細末,涼水調,搽癬上。(《普濟方》)
3、治白禿:末藜蘆,以臘月豬膏和塗之,先用鹽湯洗,乃敷。(《肘後方》)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0.3-0.6g。外用:適量,研末,油或水調塗。

使用注意

體虛氣弱者及孕婦禁服。反細辛、芍藥、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服之吐不止,可飲蔥湯解。
《河北中草藥》:“有劇毒,內服致吐,多有中毒症狀,用時宜慎。”

炮製

一、採集加工

5-6月未抽花葶前採挖,除去葉,曬乾或烘乾。

二、炮製方法

將原藥材揀去雜質,用水洗淨泥屑,撈起瀝乾,切0.3-0.4cm段片,曬乾。

形態特徵

1、藜蘆:植株高可達1米,通常粗壯,基部的鞘枯死後殘留為有網眼的黑色纖維網。葉橢圓形、寬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大小常有較大變化,通常長22-25厘米,寬約10厘米,薄革質,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無柄或生於莖上部的具短柄,兩面無毛。圓錐花序密生黑紫色花;側生總狀花序近直立伸展,長4-12(-22)厘米,通常具雄花;頂生總狀花序常較側生花序長2倍以上,幾乎全部著生兩性花;總軸和枝軸密生白色綿狀毛;小苞片披針形,邊緣和背面有毛;生於側生花序上的花梗長約5毫米,約等長於小苞片,密生綿狀毛;花被片開展或在兩性花中略反折,矩圓形,長5-8毫米,寬約3毫米,先端鈍或渾圓,基部略收狹,全緣;雄蕊長為花被片的一半;子房無毛。蒴果長1.5-2厘米,寬1-1.3厘米。花果期7-9月。
2、牯嶺藜蘆:又名邢氏藜蘆、天日藜蘆、閩浙藜蘆。植株高約1米,基部具棕褐色帶網眼的纖維網。葉在莖下部的寬橢圓形,有時狹矩圓形,長約30厘米,寬(2-)5-10(-13)厘米,兩面無毛,先端漸尖,基部收狹為柄,葉柄通常長5-10厘米。圓錐花序長而擴展,具多數近等長的側生總狀花序;總軸和枝軸生灰白色綿狀毛;花被片伸展或反折,淡黃綠色、綠白色或褐色,近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6-8毫米,寬2-3毫米,先端鈍,基部無柄,全緣,外花被片背面至少在基部被毛;小苞片短於或近等長於花梗,背面生綿狀毛,在側生花序上的花梗長約6-8(-14)毫米;雄蕊長為花被片的2/3;子房卵狀矩圓形。蒴果直立,長1.5-2厘米,寬約1厘米。花果期6-10月。
3、毛穗藜蘆:植株高60-100(-160)厘米;莖較纖細,基部稍粗,連葉鞘直徑約1厘米,被棕褐色、有網眼的纖維網。葉摺扇狀,長矩圓狀披針形至狹長矩圓形,長約30厘米,寬1-4(-8)厘米,兩面無毛,先端長漸尖或漸尖,基部收狹為柄,葉柄長達10厘米。圓錐花序通常疏生較短的側生花序,最下面的側生花序偶爾再次分枝;總軸和枝軸密生綿狀毛;花多數,疏生;花被片黑紫色,開展或反折,近倒卵狀矩圓形,通常長5-7毫米,寬2-3毫米,先端鈍,基部無柄,全緣;花梗長約為花被片的2倍,長可達1厘米或更長,在側生花序上的花梗比頂生花序上的花梗短;小苞片長3-4毫米,背面和邊緣生毛;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一半;子房無毛。蒴果直立,長1-1.7厘米,寬0.5-1厘米。花果期7-9月。
4、興安藜蘆:植株高70-150厘米,基部具淺褐色或灰色的、無網眼的纖維束。葉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3-23厘米,寬5-11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無柄,抱莖,背面密生銀白色短柔毛。圓錐花序近紡錘形,長20-60厘米,具多數近等長的側生總狀花序,生於最下面的側枝常常再次短分枝,頂端總狀花序近等長於側生花序;總軸和枝軸密生白色短綿狀毛;花密集,花被片淡黃綠色帶蒼白色邊緣,近直立或稍開展,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8-12毫米,寬3-4毫米,先端銳尖或稍鈍,基部具柄,邊緣齧蝕狀,背面具短毛;花梗短,長約2毫米;小苞片比花梗長,卵狀披針形,背面和邊緣有毛;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一半;子房近圓錐形,密生短柔毛。花期6-8月。
5、毛葉藜蘆:又名蒜藜蘆。植株高大,高達1.5米,基部具無網眼的纖維束。葉寬橢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下部的葉較大,長約15厘米,最長可達26厘米,通常寬6-9(-16)厘米,先端鈍圓至漸尖,無柄,基部抱莖,背面密生褐色或淡灰色短柔毛。圓錐花序塔狀,長20-50厘米,側生總狀花序直立或斜升,長5-10(-14)厘米,頂生總狀花序較側生的長約一倍;花大,密集,綠白色;花被片寬矩圓形或橢圓形,長11-17毫米,寬約6毫米,先端鈍,基部略具柄,邊緣具齧蝕狀牙齒,外花被片背面尤其中下部密生短柔毛;花梗短,長2-3(-5)毫米,較小苞片短,密生短柔毛或幾無毛;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3/5;子房長圓錐狀,密生短柔毛。蒴果長1.5-2.5厘米,寬1-1.5厘米。花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1、藜蘆:生於海拔1200-3000m的山坡林下或草叢中。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2、牯嶺藜蘆:生於山坡林下蔭濕處。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和廣西。
3、毛穗藜蘆:生於海拔400-1700m的山地林下或高山草甸。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和山東等地。
4、興安藜蘆:生於草甸和山坡濕草地。分布於黑龍江、吉林和遼寧。
5、毛葉藜蘆:生於海拔2600-4000m的山坡林下或濕生草叢中。分布於浙江、江西、台灣、湖北、湖南、四川和雲南。

性狀鑑別

1、藜蘆:根莖圓柱形或圓錐形,長2-4cm,直徑0.5-1.5cm;表面棕黃色或土黃色,頂端殘留葉基及黑色纖維,形如蓑衣,有的可見斜方形的網眼,下部著生10-30條細根。根細長略彎曲,長10-20cm,直徑0.1-0.4cm;黃白色或黃褐色,具細密的橫皺紋;體輕,質堅脆,斷面類白色,中心有淡黃色細木心,與皮部分離。氣微,味苦、辛,有刺喉感;粉末有強烈的催嚏性。
2、牯嶺藜蘆:根莖呈圓柱形,長1-1.7cm,表面棕黃色,頂端殘留葉柄殘基及黑色纖維;下部著生10-20條細圓柱形根;長短不等,直徑約0.2cm,微彎曲,表面暗褐色,並現皺縮條紋,質地堅脆,斷面黃白色。味苦澀。
3、毛穗藜蘆:根莖呈圓柱形,黃棕色,頂端殘留葉柄殘基及黑色纖維,下部密生20-30條。根細柱狀,直徑約0.2cm,長短不等,微彎曲,棕黃色,質脆,斷面灰白色,葉苦澀。
4、興安藜蘆:形似藜蘆。根莖長1-1.5cm,直徑1-2cm。根長5-8cm,直徑1-2mm。
5、毛葉藜蘆:形似藜蘆。根莖長1-2cm,直徑0.8-1.3cm。根長4-12cm,直徑1-3mm。

藥理作用

1、催吐作用。
2、降壓作用。
3、抗微生物及滅蟲作用。

現代套用

現代臨床用於治療瘧疾,骨折等。

相關論述

論藜蘆於諸吐藥功用之異:李時珍:“噦逆用吐藥,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積之義。吐藥不一,常山吐瘧痰,瓜丁吐熱痰,烏附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則吐風痰也。”(《綱目》)
《本草經集注》:“近道處處有之。根下極似蔥而多毛。用之止剔取根,微炙之。”

附註

除上述外,尚有同屬植物在產區作藜蘆入藥,如尖被藜蘆VeratrumoxysepalumTurcz.又名光脈藜蘆《東北藥用植物志》,毛脈藜蘆《吉林省野生經濟植物志》,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